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卡夫卡代表作品介绍100句

2023-08-06 13:48:55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卡夫卡代表作

1、卡夫卡代表作《变形计的异化主题》

(1)、从作品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知道格里高尔似乎以一个工具人的身份存在,他的父亲在家庭中享有绝对的话语权,掌握着格里高尔极其家人的命运。这与卡夫卡眼中的父亲重叠了,而作者父亲的形象便代表了奥匈帝国统治者的形象——暴戾专制。《变形记》的内涵十分丰富,作者借用荒诞的故事来突出当时社会人性的扭曲和统治的腐朽现实,通过意识流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主人公的绝望和痛苦,同时也体现了荒谬和非理性。

(2)、“时间旅行法”是冯内古特提出来的,它是柏格森“心理时间”说的一个发展,也是现代派常用的打乱时间顺序的做法的一个总结。

(3)、卡夫卡临死时曾要求布罗德把他所有的作品“毫无例外地予以焚毁”,但布罗德违背了他的遗愿,对他的所有著作,甚至有书信和日记作了整理并出版。共9卷的《卡夫卡全集》(1950~1958)即是由布罗德主编的,其中只有一卷是卡夫卡生前发表过的。

(4)、表现主义戏剧是一部分左翼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现实深感不满,并想在精神上将此种情绪表达出来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戏剧流派。他们受到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影响。这派剧作家不满于对外在事物的描绘,要求突破事物的表相揭示其内在的本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言行的模写而表现其“深藏在内部的灵魂”,要求丢弃人的个性而表现其原始性的“永恒的品质”。在表现派剧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各种人物的潜意识的开掘,并把它“戏剧化”。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这派剧作家借用了象征主义戏剧的各种象征手法,同时往往大量运用内心独白、幻象和梦境的具象化等主观表现方式。

(5)、这一方面,作者所刻画的人物更加“荒诞”,同时也加强了“黑色幽默”感。书中的主人公尤索林则更加“黑色幽默”化了。

(6)、这是村上春树 1990 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集,共 6 篇,均富有趣味,可读性强。其中《电视人》写几个像根据正常人缩小复印出来的小人「电视人」大模大样闯私宅、闯公司的故事。

(7)、卡夫卡的作品中包含着他的童年阴影,他对父亲的敬畏和崇拜通常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蛛丝马迹。但他的父亲是暴戾专制的典型代表,这就意味着卡夫卡无法与其平等的交流。在父亲的强压下,卡夫卡选择沉默,他用作品控诉父亲的种种行径。但在他的内心深处,是对家人的真挚的爱,这一点从《判决》中可以体现。

(8)、然而实际上,在工伤事务保险局一路升职到保险局主任秘书的卡夫卡在工作中非常能干,兢兢业业,深受同事爱戴,并没有小说中人物与社会的那种格格不入。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更是卡夫卡的伟大之处,他可能写出了每一个出色完成本职工作,但内心痛苦的普通人,他们内心有着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却没有勇气冲出日常生活。捷信企业社会责任经理维他·葩普赛克先生看来,读者眼中的卡夫卡似乎是位悲观的作家,但卡夫卡实际拥有了多重的幽默。卡夫卡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的唯一理由是工作耽误了写作的时间,仅此而已。

(9)、冯内古特是这方面的大师,他喜欢借助这种手法,把时间相对论与科学幻想巧妙结合。他在《五号屠场》中,让主人公比利就寝时是一个衰老的鳏夫,醒来时却正在举行婚礼。他的活动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奇特交错,瞬息万变的。初看叫人眼花缭乱,扑朔迷离,简直茫无头绪。

(10)、《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198Q》……村上先生创作了太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今天阅读君要给大家推荐的,是他同样优秀的「冷门佳作」,周末闲暇读一读,再合适不过了。

(11)、“黑色幽默”在20世纪60年代初兴起后,很快就跻身于美国乃至整个西方重要的文学流派的行列,它之所以能得到社会的重视,除了它的深刻的思想意义外,主要是因为它在创作手法上有独到之处。

(12)、如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和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都是以二战为背景。但作者其意,并不在写一部战争小说,其意不在于描述战争,而是想以此给人以启迪,让人们从这些小说中看到当代社会的弱肉强食的情景。

(13)、《在流放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19年10月。

(14)、“黑色幽默”作家们大量运用比喻中的明暗喻和借喻等手法来加强语言效果。

(15)、(7)亨利·波尔多(HenriBordeaux),1870-19法国作家,传统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之法兰西学院院士。——译注 

(16)、?魏巍:《东方》?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

(17)、这部小说由许多随感式的片断构成,可以从其中任何一个独立的片断读起而无损,于小说的内容,抽掉其中一些片断也无损于小说的完整,对全书效果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18)、卡夫卡是一个父权制受害者,以至于他永远都只从受害者的角度看待自己。卡夫卡只给人骨头,但是这些骨头已经被啃得干干净净。人活着的短暂岁月,大部分必然都是病态的,必须逃离强者,遁入地下。

(19)、他的作品一部分得以出版,并震惊世人,还有手稿被烧毁。代表作《判决》是他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花了八个小时通宵一口气写成的,他写得腿也僵了,背也疼了,心脏也隐隐作痛,但内心却处在极度的欢乐之中,他确定了文学就是他一生的挚爱。然而作为一个富有的商人之家的独生子,继承家业并不是他的理想,却是他不可逃避的责任。这便造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无法理解。

(20)、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作家、诗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后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其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世界文坛影响巨大。

2、卡夫卡代表作品介绍

(1)、它往往采用“反小说”的形式,打破时空限制,强调人内心世界,常常把片断的现实情节和神话般的幻想情节拼凑在一起。这样的小说不但全无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结构也显得十分松散。黑色幽默小说在结构上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3个方面:第片断化、散文化“黑色幽默”小说往往没有什么首尾相接的故事情节,结构非常松散,好像由许多散文随意组合而成。

(2)、    “希望”一词用在这里决不可笑。相反;卡夫卡所陈述的境遇越悲惨,这个希望就变得越强烈,越咄咄逼人。《城堡》实际上越荒诞,《城堡》中的紧张的“飞跃”便显得越令人伤感,越没有道理可讲。但是,我们在这里不得不涉及纯文化中的存在主义思维的佯谬了,正如克尔恺郭尔举例说过:“我们必须毁掉人间的希望,才能在真正的希望中得救。”——这句话也可以改个说法:“必须写了《诉讼》,才能开始写《城堡》。” 

(3)、?六:新中国70年70部优秀长篇小说作者(部分)

(4)、所谓当代,按照当代文学的划分,应该是从1949年10月1日建国,到现在为止的这段时间。这期间的著名的小说家不在少数,由于个人能力和孤陋寡闻的识见限制,我只能做一个挂一漏万式的回答。遗漏的名家大师,有劳参与讨论的朋友补上,日后当牢记在心念念不忘,以示自罚。以下就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一一说来,不存在座次排名,只管信手罗列。所举作品数量不等,只是小说家在当代发表的代表作或成名作而已,不是全部作品。

(5)、比如,冯内古特在《冠军早餐》中常使用这种比喻方法:先用明喻与暗喻指出两种事物的联系,当这一概念在读者头脑中建立起来以后就连篇累牍地抛开本体,单用喻体来达到喜剧效果,这种手法几乎遍布全书每一章节。

(6)、用这种办法,既可表现人物意识流动的瞬息万变,又可使场景变换迅速,避免情节进展缓慢,还可使不同时间的场景构成对比、烘托、暗示和象征,从而使事件变得离奇荒诞、令人眼花缭乱,引起读者阅读和思考的兴趣。

(7)、黑色幽默靠幽默的怪笑来吸引读者,靠幽默中浸透的人生痛苦和对世界的深刻感受来震慑读者的灵魂。可以说,黑色幽默是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悲喜两种审美特征交织融汇,喜剧的形式和悲剧的内容又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达到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8)、他们拥抱上帝,上帝吞噬他们。在屈辱上面悄悄爬进了希望。因为这种生存的荒诞更向他们保证了一种超自然的现实。如果这种生活道路通向上帝,那么就没有出路可言了。而且,克尔恺郭尔、舍斯托夫和卡夫卡的主人公们重复他们道路的那种顽固的执拗,正是不断增强这种确信的力量的保证。(9)

(9)、正是这些特色,才使它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美国文坛上的一个重要的流派,不仅对美国,对其它许多国家的文学发展也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10)、中国在20年代,有些剧作家也受到表现主义的影响。郭沫若就曾赞扬德国的表现主义戏剧,并创作出一些具有表现主义倾向的剧本。

(11)、丛书名:PenguinModernClassics

(12)、除《判决》之外,他的三部长篇小说"孤独三部曲"《美国》、《审判》和《城堡》也不同程度地表现了惧父情结。

(13)、谁也不会说卡夫卡的作品不是梦魇,就连作品的古怪的细节都是。所以,《审判》开头一章中抓住约瑟夫·K的那个人的紧身黑衣“有许多扣眼、纽襟、扣子、口袋和一条看上去很实用的皮带,尽管谁也搞不清楚这些东西的用途”。所以,审判厅那么低矮,挤满走廊的听众好像都佝偻着,“有的人还带来了大枕头免得头撞天花板”。卡夫卡的感染力是无可争辩的。在德国许多人用神学来诠释他的作品。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一一我们知道,弗兰茨·卡夫卡对帕斯卡和克尔恺郭尔是很虔诚的一但也不一定非那样做不可。一位朋友给我指出了一位他那百试不爽又充满无数细小障碍的虚构作品的先驱:伊利亚学派代表人物芝诺,阿喀琉斯与乌龟的没完没了的比赛就是他创造的。

(14)、带着沉重的担忧,他的目光从书本望出去,偷偷注视着空中飞人。这些念头一旦开始折磨他,那么会有终止的一天吗?它们不会越发强烈吗?它们不会威胁生存吗?在哭泣之后的看似平静的睡眠中,剧院经理确实相信,他看见了第一道皱纹开始爬上空中飞人孩子般光滑的额头。

(15)、可以说,黑色幽默的这一特点是与其他现代派文学一致的。在人被社会异化,丧失自我变为甲虫、毛锒、打地洞的动物的时代,传统文学中的英雄人物也就在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中消失了,代之以可悲可怜可笑的“反英雄”。

(16)、他的代表作是:《地狱一季》、《醉舟》、《元音》、《彩画集》等等诗歌和散文。

(17)、《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某天半夜,忽然接到一个电话,是自己 14 时爱上的女人的丈夫打开的,告知她自杀去世了。

(18)、  他们拥抱这位即将吞噬他们的神祗。正是他们的谦卑召唤了希望。因为,这一荒谬的存在向他们多少显现了超自然的现实。倘若这一生命之旅将通往上帝,那么这毕竟也是一种结局。而克尔凯郭尔、舍斯托夫和卡夫卡笔下的人物在他们各自的人生之旅中所展现出的不懈与坚持,便是为提升那种必然提供了担保。(8) 

(19)、    在《城堡》中,这种对日常生活的屈服变成了一种伦理学。K的伟大的希望是,他终于会被城堡所接纳。因为他独自一人做不到,他便想方设法来邀获这项恩宠,如变成一个村庄居民,抛弃外来户的身份(当时每个人都让他感觉到自己是个外来户)。他想有个职业,有个家,过正常、健康人的生活。他再也受不了他出的洋相。他想要过理智的生活。他想解脱那使他同村庄格格不入的奇怪的诅咒。同弗丽达勾搭后的一段插曲在这方面是颇有意义的。如果他把这个认识了一位城堡官员的女人作为自己的情人,那不过是为了她的过去的缘故。他尽量从她身上利用比他本人更强的东西——但同时他心里明白,是什么使她在城堡的眼中永远不足取。想一想克尔恺郭尔对雷吉娜·奥尔森的特殊的爱吧。在许多人身上,吞噬他们的永恒之火强大到连他们朋友和熟人的心都会给燃烧掉。《城堡》的这段插曲还涉及一个不幸的错误,即把不属于上帝的归于上帝。但是,对于卡夫卡,这显然不是什么错误。而是一条教义和一个“飞跃”。它一点也没拿出不属于上帝的东西。  

(20)、《我们时代的民间传说》写一个在恋爱问题上「理智」得古怪的女孩,她爱上了她的男同学,却不肯和他结婚,理由是按「世间的一般潮流」,女人应该「和年长几岁的人结婚」。同时,她却和他预约了婚后的幽会,理由是「以处女结婚,婚后再无须处女了」。结果,等到那一天真的到来,他却再也热不起来了。

3、卡夫卡代表作品及风格

(1)、通篇就是围绕主人公K要进入城堡却横竖进不去,看似能进去了却又来个人横插一脚搞得无法进去来展开。这是卡夫卡的一个未完作品,但并不影响它的魅力。

(2)、如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就是描写导弹发射轨迹的事情;冯内古特在《猫的摇篮》里认为斗争来自“动力紧张关系”,在《冠军牌早餐》中认为斗争来自头脑中有害的化学物质。

(3)、《饥饿艺术家》(EinHungerkünstler),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创作的短篇小说。该作品于1922年10月发表于《新观察》。《饥饿艺术家》描述了一个“痴迷”饥饿艺术的表演者从其风靡全城的荣光到被人厌弃的落漠,始终不被真正理解而孤寂痛苦直至无声死去的过程。

(4)、卡夫卡的一生都充满了矛盾色彩。他对于纯洁美好的恋爱是十分向往的,但却将女人视作“不纯洁”之本,认为她们的存在会毁了自己的孤独,会让自己的创作灵感消失;他有着强烈的负罪意识,但却经历了三次订婚三次退婚,内疚于自己耽误了两个女人,最后终身未娶;他对于自己的作品非常珍惜,在创作时的场景和细节描写十分谨慎,但却在临终时让好友将自己的作品全部焚烧,仿佛丝毫不带留恋。他的这些矛盾的自我分裂的性格被转换成梦幻、荒谬和象征,全数带进了作品。

(5)、奇怪的是,卡夫卡也好,克尔凯郭尔也好,甚至是舍斯托夫——简言之,这些旨在揭示荒谬之神和它诸遭影响的存在主义小说家和哲学家——他们相关的灵感之作就长远而言,均不约而同地高呼希望的出现。 

(6)、    坦白地说,纯洁的心灵到处都能找到人和非人性的这个几何学的位置。如果说《浮士德》和《堂吉诃德》是杰出的艺术创作,那么这不过是由于它们以其无限的人间双手给我们指出的那种无限的伟大罢了。但是,艺术品不再是悲惨的,而只是被认真对待的,这个时刻必将会到来。到那时人才谈得上有所希望。但这并不是他的要务。他的要务就是避免任何遁辞。而在卡夫卡向整个宇宙所提出的激昂的控诉的末尾,我正碰见了这种遁辞。他难以置信的裁决就是这个丑恶的革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连鼹鼠都想有所希望。  

(7)、  这里,人类的境遇之中彰显了一种本质的荒谬和与之难以共处的高贵(所有的文学都是如此)。它们不期而遇,则谓之自然而然地发生。我要再次强调,这二者包含在了我们精神上的放纵和肉体上短暂愉悦间的荒唐背离之中。这荒谬就在于身体必须超越灵魂。任何想表征这种荒谬的人都必须给与荒谬以生命,让它历经一系列相似的对比。于是卡夫卡用日常生活诠释悲剧,用逻辑比照荒谬。

(8)、即使书中的其他次要人物,如“拼命忍住眼泪来表示自己的坚定信心”的克莱文杰,将全部黑市买卖的收入都花在纯威士忌酒和下流画片上的内特勒,逆来顺受、不知痛苦的“妖怪”阿发则,有猥亵思想的奥尔等,都是一些特殊的人物。这些人物无不反映两个特征:

(9)、比如,海勒在著名的“黑色幽默”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这样描写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伤兵:“这个士兵从头到脚都用石膏和绸带裹着,双腿和两臂都毫无用处。……双臂双腿都被紧缚在吊索的一头吊了起来,同肩部和臀部保持垂直,吊索上的另一头則系上了铅砣,黑沉沉地挂在上面,一动不动,那形状是十分奇怪的。在他胳膊肘儿内侧的绷带上面,每边都缝着装有拉链的口子,通过这个口子,清澈的液体从洁净的瓶里输入他的身体,从腹股沟敷石膏的地方,另外伸出一根固定的锌制的管子,接上一根细长的橡皮软管,他的肾脏排泄就是通过这条管子一滴不漏地流入放在地板上的一只洁净的封口的瓶内。等地上的瓶子满了,从胳膊肘儿那儿输人液体的瓶子也空了,这两只瓶子于是很快地互换一下位置,使瓶里的排泄物又重新注人他的身体。”作者用似乎是无动于衷的语言,像无感情地描述一件物品的详详细细地描述一个已没有人样的重伤员。特别是两个上下互换的瓶子,把排泄液当作注射液重新注入他的身体——作者在这里开了一个怪诞的、可怕的玩笑,但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玩笑。

(10)、1943年生于巴塞罗那,是西班牙当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1973年,门多萨以译员身份前往联合国总部工作。1975年,他发表处女作《萨沃达兵工厂一案的真相》(获西班牙“评论奖”),被誉为见证西班牙民主变革的力作。出版于1986年的《奇迹之城》是他的代表作,奠定了他西班牙顶尖小说家的文学地位。2002年,他的书成为马德里书展最佳小说。2015年,他获得“弗朗茨·卡夫卡奖”。

(11)、因此,“黑色幽默”作家笔下的主角多是疯子、神经过敏者、怕死鬼、胆小鬼等被人捉弄的傻角色。他们行动怪异,性格乖僻,精神委琐,在生活中自轻、自贱、自嘲,像一堆被生活的洪流冲击得七零八落的废物。

(12)、《审判》是卡夫卡独特的艺术方法形成的标志,它写一个公民无端遭到逮捕和处决,揭露了带有封建专制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的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其中有些情节近于荒诞,但真实地反映了奥匈帝国的社会环境。

(13)、无论做什么事,一旦去做,我非得全力以赴不可,否则不能安心。如果因为模棱两可,三心二意,以失败告终,懊悔之情,只怕久久无法拂去。

(14)、    这个看法是不难理解的,如果我说,真正令人绝望的思维恰恰是按照相反的标准来阐释的,而悲惨的作品如无任何预示未来的希望,正可以成为一个幸运人的传记。生活越是乘戾,要摆脱这种生活的想法便越是荒诞。也许这就是从尼采作品中吹向人们的那种雄伟的无效益性的秘密所在。尼采具有这样思想体系,似乎是唯一从荒诞美学中得出最后结论的艺术家;因为他的最后的音息是以一种强制的无效益的明智,以一种对任何超自然安慰的坚决否认为基础的。  

(15)、综上所述,“黑色幽默”派的艺术特征与传统小说形式大相径庭,由于他们把周围世界和“自我”的滑稽、丑恶、畸形和阴暗放置在他们独特的哈哈镜前加以放大、扭曲、延伸,使其更加荒诞不经,从而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

(16)、这一派的作家们在荒谬、丑恶、残酷、阴暗等一般人要为之沮丧、为之惊惧、为之切齿、为之流涕、甚至面对就要套到自己脖子上的绞索等“黑色”的东西中,看出它们的喜剧性,并且以一种冷漠的、无可奈何的嘲讽和自我嘲讽的态度来对待。

(17)、14岁开始写诗,37岁英年早逝。和比他大几岁的象征主义诗人保罗·魏尔伦,有着一段不怎么容易说明白的关系(也就不去费劲解释了)。

(18)、因此本文有必要按照他的基本原则谈谈他的荒诞作品。例如《诉讼》,我可以说,它的成就是圆满的。肉体胜利了。这里什么也不缺少——不缺少尽在不言中的反抗(它就是作者本人),也不缺少看得透、说不出的绝望(它就是创造的因素)。更不缺少不可思议的行为自由,小说中的人物一直到死都生活在这种自由中。

(19)、马塞尔·普鲁斯特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他把自己的思想乃至生命中最好的部分,都倾注在《追忆逝水年华》中。他于1896年出版《欢乐与时日》,后来翻译英国艺术评论家拉斯金的著作《亚眠的圣经》与《芝麻与百合》,作品《让·桑德伊》、《驳圣伯夫》,撰写一些评论拉斯金及同代艺术家的文章。其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将高度敏感性与高度精神性融为一体,表现出小说创作的新观念和新技巧,突破了小说写作的传统模式,呈现了一个由感官展开的色彩斑斓的世界。

(20)、(10)很明显,上述的内容便是对卡夫卡作品的阐释。但为了不失公允,我们还有需补充一点:在种种其它的阐释之中,也完全可以从纯粹的美学角度分析这部作品。例如,B•格罗图森(B•Groethuysen)要比我们巧妙许多,他给《审判》写了一篇相当出色的序,而文中,他仅仅阐述了他称之为无限憧憬之人种种痛苦的幻想。这本小说描述了一切却没有因此而加以肯定。这是命运或许也是小说的伟大之处。——原注 

4、卡夫卡代表作

(1)、“黑色幽默”则正好相反,它忧郁、内向和嘲讽自己,黑色幽默作家不正面写人,而是喜欢用一种令人心酸绝望的幽默笔调,表现出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性在逐渐泯灭等主题,他们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几乎都是荒诞不经的,是生活中不可能有的。

(2)、在一个对死囚执行公开绞刑的日子里,绞刑架旁聚集了大批观众,可是囚犯迟迟未见解来。监刑人、剑子手和观众都等得不耐烦了。终于,狱卒押着囚犯来到刑场,囚犯看到人们焦急贪婪的目光,不禁笑了,他得意地说:没有我,你们什么也干不成。

(3)、它在苦笑中揭示了二战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不幸,它在幽默诙谐中表示了作者的愤怒与厌战的情绪。从戏谑的幽默中,我们可以体察到作家深深的痛苦和极度的悲观失望,命运不可逆转。世界不可改变,在无可奈何之际,作家才以“幽默”来对待人世间的荒诞、丑恶和不幸,来对待人的痛苦和悲剧命运,于是他们嘲讽世界,嘲讽人们,也毫不留情地自嘲。

(4)、?五:?贾平凹:长篇《废都》、《秦腔》?陈忠实:长篇《白鹿原》?莫言:长篇《蛙》?王蒙:长篇《风景这边独好》,中篇《蝴蝶》,短篇《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5)、    个中就是希腊悲剧的全部秘密,或者至少是这个秘密的一个方面。就是说,还有另一方面允许我们借助相反的方法,更好地理解卡夫卡。人心有一种恼人的倾向,仅仅把某种摧毁人的东西称之为命运。但是,由于幸运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按其方式来说也是不合理的。虽然如此,现代人只要认识到它的话,就都把它归功于已。此外,关于希腊悲剧所偏爱的命运,还大有可谈之处,古代传说中最受人喜爱的角色也是这样,他们(如奥德修斯)在最凶险的遭遇中又重新自行得救了。找到绮色佳的归途却不那么容易啊。  

(6)、  你会发现,这很难称得上是故事中的象征,象征最显见的特征恰恰就是自然性(naturalness)。但是,自然性是一个难以理解的范畴。有些作品,故事情节读者看似很自然。也有些作品(确切地说,是极少的作品),其人物认为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是极为自然地。一个古怪而又显而易见的对立矛盾就是,故事人物的经历越异乎寻常,这个故事的自然性就越容易为我们所发现:它与我们所感到的离异成正比,这种离异是一个人对生活的陌生和他接受这种生活的率直程度之间的矛盾。似乎,这种自然性是卡夫卡式的。准确地说,有人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了《审判》的意义。我确信,有人提到过人类境遇的意象。然而,这种概念既简单又复杂。我指的是,对卡夫卡来说,这本小说别具深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那个一直在说话的人,即使他倾诉的对象是自身。他活着,他犯了罪。在小说的前几页,他就了解到了这一点。这个世界中,他也一直在追寻这一点。然而,一旦他力求适应,他丝毫不惊奇自己能够做到。对自己缺乏惊奇之感,他从来也没有表现过足够的诧异。正是通过这种矛盾,我们捕捉到了这部荒谬作品最初的种种迹象。心智投射在实体世界中的是它的精神悲剧。它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一个永恒的悖论,后者赋予了色彩表达虚无的能力,给予了日常行为转化不灭壮志的力量。 

(7)、村上春树的游记随笔系列,全书内容分为希腊和土耳其两部分。希腊部分村上记述了在希腊的东正教圣地——「希腊僧侣自治共和国」阿索斯半岛的旅行。土耳其部分讲述了离开希腊后,沿土耳其国境线周游二十一天的经历,带着读者领略土耳其「煞有介事的尚武的军国主义」的另一面。

(8)、    他们拥抱上帝,上帝吞噬他们。在屈辱上面悄悄爬进了希望。因为这种生存的荒诞更向他们保证了一种超自然的现实。如果这种生活道路通向上帝,那么就没有出路可言了。而且,克尔恺郭尔、谢谢托夫和卡夫卡的主人公们重复他们道路的那种顽固的执拗,正是不断增强这种确信的力量的保证。  

(9)、这就是希腊悲剧的全部秘密,或者至少是这个秘密的一个方面。就是说,还有另一方面允许我们借助相反的方法,更好地理解卡夫卡。人心有一种恼人的倾向,仅仅把某种摧毁人的东西称之为命运。但是,由于幸运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按其方式来说也是不合理的。虽然如此,现代人只要认识到它的话,就都把它归功于己。此外,关于希腊悲剧所偏爱的命运,还大有可谈之处,古代传说中最受人喜爱的角色也是这样,他们(如奥德修斯)在最凶险的遭遇中又重新自行得救了。找到绮色佳(2)的归途却不那么容易啊。

(10)、这段故事很滑稽可笑,布莱克却是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原型”。在50年代初期麦卡锡主义的恐怖运动时期,可以说布莱克无处不在,但他却又完全是虚构的,因为作者描写的布莱克,并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时期。

(11)、博尔赫斯:是的,但我会尽可能不去自我抄袭(笑),因为最好还是抄袭别人而不抄袭自己。无论如何,这是我一直在做的,我宁愿抄袭别人……但有时,在八十四岁以后——因为我从来不重读我写的东西——我一直在抄袭,有时是糟糕地,我曾经说得多少还算不错的东西。我一直在糟糕地复述它们。总之,这事经常会发生。不,关于卡夫卡我要指出的是如果一个人阅读别的伟大作家的话,他必须不断地进行英语中所谓的“makeallowances”(让步)——我不知道用卡斯蒂语究竟怎么讲——他必须这么想:呃,这是在那样的时代写的,一个人必须考虑那么多东西。例如,我们拿最好的例子来说,那大概就是莎士比亚了吧。在莎士比亚这里,您必须要想到他是为了一个永远不是由他选择的公众写作的;他必须要延续长达,呃,我们现在称之为五幕,尽管当时是持续的一整段。总之,是一定的时间长度,另外,他也再现,他必须以传统的,他人的情节作为出发点。然后,他必须让自己的人物契合这些情节,有时不一致是显而易见的。

(12)、残雪,如果不是因为这次诺贝尔文学奖,我们普通大众,认识她的人,真的不多。但,在国外,她有非常煊赫的名声,有“中国的卡夫卡”之称,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这个世界的文学界,能冠以“卡夫卡”之称的人不多。卡夫卡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在西方有崇高的地位,就像武侠小说的金庸,卡夫卡是西方文学界的盟主。

(13)、然而,塞壬们如今有了一种比她们的歌声更令人可怕的武器,那就是她们的缄默。虽然这一招尚未试用过,但可以想象,那些逃脱她们歌声诱惑的人,恐怕难以逃脱她们的缄默。不过,只要人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塞壬的信心,以及由此产生的那种所向披靡的气概,那么,以上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

(14)、卡夫卡的许多作品都带有自传色彩,《判决》也不例外。然而根据他本身经历的父子冲突写出的这部作品却具有典型的荒诞性。格奥尔格尽着儿子的责任和义务,照顾和关心父亲。父亲的感情却进一步爆发,由质疑变成愤怒,最后毫无根据的宣判儿子投河。更为荒诞的是,以父命为尊的主人公竟然真的投河自尽,父子二人令人震惊的行为正是卡夫卡笔下非理性的体现,是荒诞色彩的具体表现。

(15)、卡夫卡会成为我们这个备受折磨的世纪的经典伟大作家。很可能在未来他还会被人阅读,那时人们不会特别清楚他是在二十世纪初写作的,他是表现主义的同时代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同时代人。

(16)、作为出生在十九世纪末期的波西米亚的犹太人,卡夫卡幼年时布拉格正处于文化和语言的十字路口,从政治上看,捷克当时属于奥匈帝国,德国是官方语言,但他家乡人民大多是希望独立的;从文化上看,犹太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被飞速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融合等原因,卡夫卡小说中有许多难解的形象和隐喻,书中解释,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卡夫卡的小说中有激烈的情感和戏剧性,而“作家本人似乎也并不打算让我们完全读懂”。

(17)、冯内古特的小说既没有故事情节,也不讲前后连贯,随兴之所致放笔写去,近乎随笔式的散文,如他的《冠军早餐》就是一部典型的“反小说”作品。

(18)、这一大堆“机器”表现了作者对人类主动性的不信任和对世界缺乏明确意义的绝望感,从而加深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19)、这大概足以在这篇试论的范围内指明卡夫卡作品的基本意义了。我们至此濒于人类思维的边缘。是的,在这部作品中,一切都是真正地带本质性的。无论如何,它全面地提出了关于荒诞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个结论同我们的导言比较一下,把内容同形式比较一下,把《城堡》的隐秘含义同它借以发展开来的自然无伪的艺术比较一下,把K的热情而骄傲的追求同它借以发生的平庸的侧景比较一下,我们就会懂得他的伟大在哪里了。因为,如果说憧憬是人性的标志,大概再没有别人曾经给这些苦恼的幽灵以那许多肉和血了。但是,我们同时理解到,荒诞的作品要求怎样一种奇特的伟大,一种这里也许根本不存在的伟大。如果艺术的特质在于把普遍同特殊结合起来,把一拉水珠的转瞬即逝的永恒同它的光影结合起来,那么按照他可以在这两个世界之间提出的距离来衡量荒诞作家的伟大,那就更正确了。他的秘密在于能够确定它们以其最大的不和谐相撞击的那一点。

(20)、《审判》是一本极难读懂的书,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思维方式,以及场景及人物的营造,都是特别有个性的,我们可以理解所有周围的人都在对主人公进行着审判,也可以走进他的内心,接受这种公然的审判或者是自我审判,在这片神秘的气息下,去感觉卡夫卡的神秘世界。

5、卡夫卡代表作品的有

(1)、  我们都必须牢记,每一个故事都是逻辑推理、日常生活与悲剧的秘密合谋。这是为什么《变形记》的主人公萨穆沙(Samsa)是一个推销员的原因,为什么在他的奇异之旅中让他惶惶不安的是他老板对他的愤怒而不是变化成虫。他长出了许多小腿和触角,他的脊椎高高拱起,肚子上浮现了白色的斑点——我不敢说这不让他感到诧异,因为这样的话就冲淡了艺术性——但这只是让他“稍稍有些烦恼”。卡夫卡的艺术作品在此与其他小说有了区别。他的核心之作《城堡》中,每日的生活细致入微,让人眼前一亮,而是这本怪异的小说却没有给出任何结论,一切又周而复始,回到了起点。这本小说本质上展现了高尚灵魂因为有所追求而必然的冒险。将问题转化为行动,特殊与一般的巧合,这些小把戏也出现在了每位大家之作中。《审判》的主人公或许曾被称为施密特或弗兰兹·卡夫卡,但现在他是约瑟夫·K。他只是个普通的欧洲人。他和大家别无二异。但是他也是实体的K,是这个肉体等式的未知数x。 

(2)、这是一个“反英雄”的人物,同时也是美国社会腐败现象的象征。所以作者,在描写这样一个人物时是带着辛辣的幽默写的,米洛本人在做这些事时始终带着一种忠厚老实,天经地义的神态。

(3)、《哈姆雷特》中有一段哈姆雷特的独白,一半以上是对母亲改嫁而发出的愤慨,看得出母亲改嫁这件事比另外两件更难以让哈姆雷特接受,弗洛伊德从其心理分析的角度断定,莎士比亚创作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出于俄狄浦斯情结,并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为父亲报仇时再三延宕,迟迟难以采取行动,错失一次次的良机,也是出于恋母情结。《儿子与情人》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一个标本。小说描写矿工毛瑞尔的妻子葛楚由于对丈夫绝望而把全部的爱倾注在儿子身上,她期望两个儿子按照她的设计成为有出息的人。她这种强烈的母爱激励了儿子,也束缚了儿子。长子威廉努力求学,进入白领阶层,却为前程耗尽心力而累死。次子保罗则因为母亲独占了他的感情,而丧失了爱的自由。葛楚竭力争取儿子的爱来填补从丈夫那里失去的爱,这种病态的母子爱不但排斥了父子之爱,而且还排斥了保罗和同龄女性的交往,在母爱的重压下他不得不先后同两个女友分手。作者劳伦斯在一封书信中说:葛楚在儿子们成人后,就视他们为情人,先是长子,后为次子。母亲牢牢地控制着他们,成为他们生活中最强的力量,以至使儿子们失去恋爱的能力。由此可见作者在这部小说中自觉地以"俄狄浦斯情结"为主题,表现在社会与家庭压抑下的性爱心理的变态。

(4)、?七: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第一届(1977—1981)?周克芹:《徐茂和他的女儿们》

(5)、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人物如此,其他“黑色幽默”作家作品中的人物也大都如此。

(6)、出版社: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7)、  因此这里,我认识到作品其荒谬也体现在了它的创立原则上。比如,就《审判》而言,我确实要承认这是一大成功之作,因此肉体胜出了。

(8)、《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变形记》完成于1912年,1915年首次发表在月刊《白色书刊》10月号上。

(9)、但这个人物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的代表。小说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事,其实,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并不是真写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是借此反映美国青年人对入侵东南亚的厌恶和恐惧情绪。他们不肯为那些“体面人物去卖命”,也不肯为“体面人物多捞几张选票去送死”。

(10)、《冠军早餐》的中心思想是:人是机器,意即人是物质的,在整个宇宙大运动中无可奈何,任人宰割。作者在应用明喻和暗喻阐明这一观点之后,就铺天盖地般地用机器这一喻体代替起人这一本体来了。

(11)、    一个演员越少夸张,便越是令人信服地扮演了一个悲剧角色。如果他很分寸,他唤起的恐惧和惊骇会是无究无尽的。希腊悲剧在这方面就很有教益。在一部悲剧作品中,命运在逻辑性和自然性的面具下变得最清楚。俄狄浦斯的命运是被预言过的,超自然的力量已经决定,他将犯下弑父娶母罪。戏剧本可以充分提示使主人公的灾祸得以一步步实现的逻辑规律。仅仅提示一下这个不寻常的命运也不致于那么吓人,因为它毕竟是个未必会有的命运。但是,一当它在社会、国家和亲昵经验的日常范围内作为必然性呈现在我们面前,惊恐就有其根据了。使人们颤慄地说出“这决不可能”的反对理由,同时也包含着绝望的确信,“这”实在是可能的。 

(12)、比如他写到的,一对吵架的夫妇是“打架机器”,打架的原因是女的想让男的成为“造钱机器”,男的想让女的成为“家务机器”,男的一怒之下赶走了女的,后者就成了“哭泣机器”,男的就跑去找他的朋友“喝酒机器”和“性爱机器”,后来男的悔悟成了“道歉机器”,女的受了感动成了“原谅机器”。

(13)、一个演员越少夸张,便越是令人信服地扮演了一个悲剧角色。如果他很有分寸,他所唤起的恐惧和惊骇会是无穷尽的。希腊悲剧在这方面就很有教益。在一部悲剧作品中,命运在逻辑性和自然性的面具下变得最清楚。俄狄浦斯的命运是被预言过的。超自然的力量已经决定,他将犯下弑父娶母罪。戏剧本可以充分提示使主人公的灾祸得以一步步实现的逻辑规律。仅仅提示一下这个不寻常的命运也不至于那么吓人,因为它毕竟是个未必会有的命运。但是,当它在社会、国家和亲昵经验的日常范围内作为必然性呈现在我们面前,惊恐就有其根据了。使人们战栗地说出“这绝不可能”的反对理由,同时也包含着绝望的确信,“这”实在是可能的。

(14)、《城堡》是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卡夫卡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未完成)。作品讲述主人公K应聘来城堡当土地测量员,他经过长途跋涉,穿过许多雪路后,终于在半夜抵达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落。

(15)、“黑色幽默”作家惯用夸张这一修辞手段,放大或缩小人与环境不相适应之处,使荒诞之处更加荒诞,达到震动读者的艺术效果。

(16)、“我对卡夫卡所了解的一切,使我幸福也令我不安。他把自己看的很低,也总是迈着小步前行。在近现代文学里,没有人比他更谨小慎微了。他削减了每个生命的傲慢,读他的文字,每个人都会变得高尚,却又不傲慢。他思考,却不控制别人,也不玩弄别人。每当想到死亡,最令我难受的一点是,我不得不和卡夫卡分开。读关于卡不夫的文章我永远也不嫌多,但是我只读那些真正了解他的人写的文章。”

(17)、卡夫卡笔下的主人公几乎都是受欺压,受凌辱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奥匈帝国窒息的政治空气和资本主义经济畸形发展导致这些小人物虽勤勤恳恳工作却得不到合理的报偿,以及他们对社会不满,但无力反抗,逐渐变得孤独、烦闷、恐惧、内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更有所发展,因而卡夫卡的作品引起广泛的共鸣,被认为具有时代意义的杰作。

(18)、卡夫卡的大多数解说者把他的作品称为一种让人无路可走的绝望的叫喊。这个说法需要修正。希望和希望并不相同。亨利·波尔多(7)的乐观主义作品,我觉得特别令人沮丧。因为在那部作品中,生性有些别扭的心灵什么也得不到承认。反之,马尔洛的思维却永远鼓舞人心。但这两种情况,既无关乎这种希望,也无关乎这种绝望。我只看见,荒诞作品本身可能把人引入我想避免的不忠不信的歧途。一部作品如果漫不经心地重复一个没有结果的境遇,细致入微地美化转瞬即逝的事物,它就会成为幻想的发祥地。它启示着,它赋予希望以形态。艺术家再也同它分不开了。它不是它所应是的悲惨游戏。它使作者的生活获得一种意义。

(19)、?三:?刘心武:长篇《钟鼓楼》,短篇《班主任》?张贤亮:短篇《肖尔布拉克》《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高晓声:长篇《陈奂生上城》,短篇《李顺大造屋》?梁晓声:长篇《人世间》和《雪城》,中篇《今夜有暴风雪》?冯骥才:中篇《啊!》和《神鞭》?从维熙:中篇《大墙下的红玉兰》?张一弓:中篇《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鲁彦周:中篇《天云山传奇》?张抗抗:长篇《隐形伴侣》,中篇《淡淡的晨雾》,短篇《夏》?铁凝:长篇《玫瑰门》和《笨花》、中篇《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短篇《香雪》?蒋子龙:中篇《乔厂长上任记》,短篇《拜年》?宗璞:长篇《东藏记》,中篇《三生石》?谌容:《人到中年》

(20)、坦白地说,纯洁的心灵到处都能找到人和非人性的这个几何学的位置。如果说《浮土德》和《堂·吉河德》是杰出的艺术创作,那么这不过是由于它们以其无限的人间双手给我们指出的那种无限的伟大罢了。但是,艺术品不再是悲惨的,而只是被认真对待的,这个时刻必将会到来。到那时人才谈得上有所希望。但这并不是他的要务。他的要务就是避免任何遁词。而在卡夫卡向整个宇宙所提出的激昂的控诉的末尾,我正碰见了这种遁词。他难以置信的裁决就是这个丑恶的革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连鼹鼠都想有所希望。(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