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城堡 卡夫卡 在线阅读114句

2023-08-06 13:48:46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卡夫卡城堡在线阅读

1、为什么说《城堡》是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说?

(1)、“这一页稿纸以此告终。稿纸边上还有一幅透着幼稚的、用虚线勾成的画,一个男人搂着一位姑娘,那姑娘的脸贴在男人的胸口上,那个个头儿大得多的男人两眼从姑娘的肩头盯住自己手里的一张纸,他乐滋滋地在纸上记下了几笔款项。”倘若人们觉得K.所体验、所猜想的妇女和“城堡”(即上天的安排)之间的那种联系难以捉摸,尤其觉得那个关于索尔替尼的插曲——这位官员(上天)明目张胆地要那个姑娘去干一种不道德的龌龊勾当——不可思议,那么大家还是去读一读克尔凯郭尔的《恐惧与颤抖》吧——这是一部卡夫卡非常喜欢、经常阅读并且在许多信件里深刻评述过的作品。

(2)、首先,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阅读此书的时候,完全没有什么不完整性、也没有任何结局不存在的征兆。就好像我在阅读夏目漱石的《明暗》一样。只不过前者未完成是因为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后者未完成是因为身体状况。其次,在我们所拥有的文本中,我已经切身感受到了可笑的官僚主义、噩梦一般的境遇以及荒谬的故事走向。当我们随着连全名都没有的主人公K作为土地测量员的身份来到不知位处何地的城堡所在的村庄以后,我们就进入了一个超现实的荒谬世界。然而,当我们越紧跟K的脚步,越来越觉得,这所谓离我们很远的荒谬“现实”却处处映照着我们的现实。当莫名其妙自称为K的两个老助手杰里米亚和阿图尔出现的时候(这两个助手很像《丁丁历险记》里的杜邦兄弟警官),仿佛我看到了贝克特的影子:

(3)、第三卷《中短篇小说》 谢莹莹 张荣昌 等译

(4)、可是城堡外面村庄里的人们听说了这个消息,都觉得巴纳巴斯一家闯祸了,所有人都对他们避而远之。他们没有了收入来源——谁都不敢跟他们打交道;他们没有了人际交往——人们都视他们为洪水猛兽,他们家被整个生存世界孤立了。

(5)、几乎没有一部文学作品,像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年)的《致父亲》那样,是一封写给自己父亲的了断信。

(6)、主人公K是一个土地测量员,在一个冬天的雪夜,独自来到了一座城堡,报道工作。然而,他为什么要来到城堡,是谁让他来的城堡,不知道。按照正常逻辑来讲,应该是城堡聘用了K吧,但是城堡一开始否认,没有这回事。这种风格非常“卡夫卡”。

(7)、卡夫卡作为“现代艺术的探险者”,一反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采用全新的审美视角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构筑了这部现代艺术的迷宫,使《城堡》具有高超的艺术性和美学上的震撼力。

(8)、于是,卡夫卡就这样从与父亲「共识」的美好想象里,毫无反抗余地地陷入了「污秽」之中。

(9)、如果我不是有目的地来到这儿,而是意外地发现自己站在这个地方的话,那真有点山穷水尽的味道呢!

(10)、“一定要得到许可才能在这儿过夜吗?”K.问道,似乎想弄清刚才他听到的那些话是不是在做梦。

(11)、卡夫卡的好友布罗德曾问他,世界上是否还有任何希望,他做出一个著名的答复:“有无穷无尽的希望,只不过不属于我们。”

(12)、书里面花了很多笔墨来描绘城堡的外貌,以及测绘员K(对的,又是K)的心理活动。而一切,都充满了隐喻和暗示。这些才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

(13)、故事里还有巴纳巴斯一家,也是被城堡所“害”的悲剧家庭。围绕他们悲剧的是另一个名字:索提尼——也是一个城堡中的人。这个人只露了一次面,但是因为他,这个家庭赔上了一生。故事很简单,偶然的机会,索提尼看上了这个家庭里的小女儿,提出陪宿一晚的荒谬要求,女孩生气地拒绝了,把送来的纸条撕碎扔给送信的跟班。对那个“大人物”,这事不值一提,他回到城堡,再也没有消息。

(14)、▲卡夫卡的父母 赫尔曼·卡夫卡与朱莉·卡夫卡

(15)、卡夫卡用这样看似荒诞而错乱的文字表达了对当今社会的强烈不满,用文字痛诉着统治者的残酷和冷漠无情。《城堡》其实也是一种人类被上帝遗弃捉弄的悲剧作品。K,是上帝选择的进入者。上帝既然宣布了K可以进入的权力,却不给K进入的方法。

(16)、比如,父亲热衷于同权力地位较高的人交往;喜欢大声说些粗鲁的话;吃喜欢的菜时狼吞虎咽;别人在饭桌上必须绝对安静且专心吃饭,他却可以修指甲、削铅笔、用牙签挖耳朵等等。父亲还总是以最大的恶意揣摩别人,既包括毫不认识的人,也包括自己的儿女。他还曾经把和妹妹奥特拉窃窃私语的卡夫卡,视为「无耻的同谋者」和「奇怪的阴谋家」。

(17)、不过,庆幸的是,卡夫卡还有另外一个「逃生」的可能,那就是写作。这一次,他成功了。

(18)、它代表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那儿等级森严,有数不尽的部门和数不尽的官吏,可又有数不尽的文书尘封在那里,长年累月无人过目,得不到处理。面对这座强大的城堡,K很无奈,直到最后也没有进入城堡,也没见到城堡当权者。小说至此戛然而止。

(19)、荒诞的人生之所以不再荒诞,或看上去不再那么荒诞,正因为我们为其赋予了所谓“多余的”意义。

(20)、可是换一个角度想,我所加进去的虚构成分,本身对于整部小说来讲,就是多余的呀。没有这些意义,世界也不会停止运转,季节也不会停止变迁,春天没有希望,它还是春天呀,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

2、城堡 卡夫卡 在线阅读

(1)、《变形记--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囊括了卡夫卡所有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变形记》、《在流放地》、《在法的大门前》、《饥饿的艺术家》、《乡村教师》、《中国长城建造时》、《一条狗的研究》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均采用象征、隐喻、夸张等手法,情节生动,语言简洁流畅;故事怪诞离奇,无确定的时间和地点,无前因后果,给人以梦幻、神秘、奇特的感觉。作品的主人公几乎都处于一种身不由己的境地,他们在离奇古怪的世界中都有自己的目标,但往往又以失败而告终。

(2)、因此,卡夫卡称自己是一个「有着某种卡夫卡气质的洛维」。他软弱、羸小、瘦削……总之一切都显得与父亲背道而驰,而与母系家族诡异和怪癖一脉相承。

(3)、北京燕山出版社的《卡夫卡精选集——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凑合:高中甫 编选

(4)、卡夫卡用这样看似荒诞而错乱的文字表达了对当今社会的强烈不满,用文字痛诉着统治者的残酷和冷漠无情。《城堡》其实也是一种人类被上帝遗弃捉弄的悲剧作品。K,是上帝选择的进入者。上帝既然宣布了K可以进入的权力,却不给K进入的方法。

(5)、家庭的境遇没有任何改变,他们也活不下去了,因为没有任何收入来源——没有任何人给他们任何成员一份工作。无奈之下,大女儿出去当交际花,既为挣钱糊口,也有正当理由——打听索提尼的消息,恳求原谅。巴纳巴斯,这个家的男孩,没有人任命他,但他每天跑到公事房外,期待有人能注意到他,期待能为城堡出力,然后减轻家庭的负罪感——结果,偶尔有人扔给他一个纸条,写着“给K”,让他喜出望外,觉得自己和家庭有了希望——就是上文提到的“送信员”。

(6)、对于羞怯地向他走来的施瓦尔策,K.摆手示意他不必过来了;他只接受了老板递给他的一杯催眠饮料,又从老板娘手里接过一盆水、肥皂和毛巾。现在,根本用不着他开口叫人离开店堂,原来这时所有的人都把脸背过去使劲往外挤,可能是怕明天被他认出来吧。关灯之后,他终于可以休息了。他睡得很香,除了一两次被跑过的老鼠惊醒之外,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

(7)、惊喜出现了,到了酒店后,K发现克拉姆当晚就住在这里,于是他不惜违反酒店的规定,偷偷地留在酒店里过夜,以便寻找接近克拉姆的机会。

(8)、然而,K没有,弗丽达跟他说过这事,但被拒绝了,而且,K向她表明,自己要留在这里,必须留在这里。

(9)、奇奇怪怪的事情越来越多,首先,巴纳巴斯带来了一封来自城堡第十办公厅主任克拉姆的信,信中写道,如K所知,他已经被聘任在城堡的主人麾下任职,而且,他的直接上司是村长。

(10)、究竟是什么促使K下定了要留在这里的决定呢?不知道!

(11)、在出版这部遗著的时候,凡涉及版本及出版方面事宜,我还是遵循那些在《诉讼》后记里提出过的原则。对原作当然没有任何改动。只对明显的错误作出纠正。再者,就是我在少数几处作了章节的划分。此外,原稿中作者本人曾对章节的划分有所提示。奥尔嘉插曲各节的标题也出自他的手笔。整部原稿没有名字。在谈话中卡夫卡经常把这部小说称作《城堡》。我出于开头阐明的理由而删去的是原稿的最后几页,还删掉了K.与汉斯之间的那段情节以及吉莎-施瓦尔策插曲中各一处,每处约删去了一页。

(12)、然而,情节的推进隐含在小说里的对话中,K.与桥头旅馆老板娘、村长、弗里达、奥嘉等人的对话长篇累牍,充满了思辨、反驳、逻辑和推理的色彩,读起来并不畅快,能引导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动力也许就是小说中无处不在的“weird”。被大雪覆盖的村子死气沉沉,每个人都躲在家里;桥头旅馆里喝酒的农民木讷而呆滞,却对K.的到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两个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助手突然出现在K.的面前,他们自称是K.曾经的助手,但K.压根就不认识他们;城堡官员克拉姆神出鬼没,而且他的面貌似乎永远都在变化之中,没有人能认出他,即使曾经见过他的人也不能再次认出他……

(13)、上述诸多作品,都充满了「儿子」对「父亲」的恐惧,对自身及周遭环境的怀疑。虽然《审判》和《城堡》中没有具体的「父亲」形象,但「法官」、「律师」、「警卫」和官僚机构,以及《城堡》中可望不可及的城堡,都是父亲绝对「权威」的象征,都喻指着那个难以抵达的,名为父亲的权威。

(14)、小说中的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莎变成甲虫之后,时刻面临着被父亲一脚踩死的危险。当他听到家人拒绝承认自己,并用「它」来指代自己的时候,当他被父亲用苹果砸伤,领悟到父亲那句「如果他能懂得我们的意思」言外之意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厌恶和对父亲、家庭的罪恶感达到极点。

(15)、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16)、《卡夫卡全集(插图本套装全9卷)》共9卷,由著名学者、德语翻译家叶廷芳先生主编。全书创作部分主要依据卡夫卡生前好友马克斯·勃罗德的版本编纂的,而略作调整;书信则依据近年发现的资料作了较大补充。第一卷为短篇小说,根据保尔·拉贝《卡夫卡短篇小说集》和马克斯·勃罗德《乡村婚事》重编。第二卷收录两部长篇小说《失踪者》和《诉讼》。第三卷收录长篇小说《城堡》。第四卷收录随笔、残篇以及谈话录,随笔包括卡夫卡留下的八个八开本笔记本,具有珍贵的资料价值。第五卷为卡夫卡日记,末附作者的几个旅游日记。第第七两卷为书信集,第六卷收录的是除情书和家书以外所有1900-1921年之间致友人的书信;第七卷收录1922-1924年之间致友人的书信,其余为家书,末附卡夫卡写于1919年而最终并为寄出的著名长信《致父亲》。第八卷收录情书。卡夫卡所写情书数量之多,在现代大作家中实属罕见,约占卡夫卡全部文字的一半左右,而先后给两个热恋对象写的情书又占了其中一半以上。本卷主要为卡夫卡致与之两次订婚、又两次退婚的菲莉斯·鲍威尔的情书。第九卷一部分仍为卡夫卡致菲莉斯·鲍威尔的情书,另一部分为致有夫之妇密伦娜的情书。

(17)、本套书选自德国菲舍尔出版社1994年的校勘本《卡夫卡全集》,包括作者创作的(生前发表和未发表的)全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之所以选取这个负有盛名的校勘本,是因为它忠实地根据卡夫卡的手稿,既保留了原作无规则的标点符号和异乎寻常的书写方式,又突出了原作完成和未完成的两个部分,同时也纠正了其他一些版本的错误,原原本本地再现了作者手稿的风貌。

(18)、《城堡》讲述了k在一个冬日的黄昏来到城堡山下的村庄。不久,被告知自己的被聘是一系列误会的结果。他开始谋求进入城堡,为自己的遭遇寻求一个明确的解释。在不断碰壁的过程中,他认识了一些极为怪异的人。

(19)、勃罗德在《卡夫卡传》中记叙道,在卡夫卡生命的后期,他时常会与朵拉谈论父亲带他去平民学校学游泳的经历。不过这时,他想与父亲说的话,已与《致父亲》截然不同:

(20)、当然,卡夫卡的父亲也不总是如此恐怖,起码在卡夫卡的记忆中,还是有个别温情时刻的。比如当母亲生病,父亲浑身颤抖默默啜泣的时候,当星期天父亲筋疲力尽地赶到山庄与孩子和妻子相聚的时候,以及在卡夫卡写信前不久生病卧床,父亲蹑手蹑脚地去探望他的时候。

3、城堡卡夫卡 百度网盘

(1)、对于文学作品中投射父子关系这件事,卡夫卡并非是无意识的。法国文艺理论批评家罗杰·加洛蒂(Ragaa Garaudy)在其著作《论无边的现实主义中》,专辟一章来讲卡夫卡。加洛蒂提到,卡夫卡曾经说过:

(2)、答话是:“是必须得到许可才行。”紧接着这个年轻人伸出胳臂,向店老板和酒客们问道:“难道竟有什么人可以不必得到许可吗?”那话音和神态里,包含着对K.的强烈嘲笑。

(3)、《城堡》的结果是彻底绝望的,似乎K永远达不到任何目的,不止他如此,村子里想要进入城堡的人也是如此,他们都是被隔绝在真正核心之外的边缘者,所有的努力,就像是K第一次的行路,看似城堡就在抬首间,但走到天黑也无法抵达,后面发生的各种事件,让他进入城堡的道路更是错综复杂。一切都徒劳虚妄,执着追寻的意义被无限搁置,对意义的追问在平静中逐渐杳无踪迹,受到嘲弄。不禁想到尼采惊世骇俗的观点:上帝死了。上帝之死为尼采的哲学铺下最重要的一块垫脚石,上帝是否死了永远是一个问题,但在文艺复兴以后,教义四分五裂,统一的信仰缺失,自然科学的出现,上帝的信仰权威似乎发生了动摇(反对者认为这正是上帝对于曲解他的人类的纠正)。尼采提出了他颠覆传统理念的观点:上帝不过是个假设,宗教所倡导的信奉以及救赎不过是徒耗精力。上帝死了,但是大家对此根本没有发现,甚至即是发现也无人敢说,一切人宁愿视而不见,一切人甘愿接受蒙蔽,自我欺骗。这不仅是一次宗教信仰的崩塌,也是自柏拉图以来,理念价值的消亡,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冲突,在理念世界的光环与信任淡去后,世界没有了意义。

(4)、(3)1978年之后的版权,于作者死亡后70年失效,即假设1979年作者死亡,2049年版权失效。

(5)、这就像卡夫卡的《城堡》,看上去一切都是无厘头的,就像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没有什么感情色彩的。当我们将这个世界上所有人为赋予的意义都抽离之后,世界呈现出来的就像是城堡。

(6)、DerProzeß《诉讼》Berlin:DieSchmiede1925

(7)、然而没有多久他便被吵醒了。这时只见一个城里人装束、长着一副演员似的面孔、浓眉细眼的年轻人同店老板一起站在他身边。那些农民也都还没有走,其中几个把椅子转过来对着他们,以便看得更清、听得更真些。年轻人为吵醒了K.而十分客气地向他道歉,自我介绍说是城堡主事的儿子,然后说道:“这村子是城堡的产业,凡是在这里居住或过夜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算是在城堡居住或过夜,没有伯爵大人的许可,谁也不能在此居留。可是您并没有得到这样的许可,至少您并没有出示这样的证明嘛。”

(8)、而在那部令卡夫卡名声大噪的作品《变形记》中,这种面对父亲又爱又惧的感情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

(9)、除了四大名著让人难忘之外,毕淑敏的《花冠病毒》一直让我记忆深刻。

(10)、城堡没有正式承认K土地测量员的身份,也拒绝他进入城堡,但又派了两名助手给他。奇怪的是,这两名助手就像是跟屁虫一样,一直粘在K身边,让人分不清究竟是来帮助他的还是来监视他的。

(11)、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rJtt5_ObHP9w5D43Gc4Lg 提取码:6fxk   书名: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

(12)、K不顾弗丽达的反对,坚持要和巴纳巴斯交往,这彻底激怒了弗丽达,她最终选择离开了K。

(13)、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H-_sxEGD4WBZTP8fJp1bA提取码:8wdr   书名:卡夫卡小说全集(全3卷)

(14)、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65MJuOdoBQ0VYxlyoZUQ提取码:i5yr书名:卡夫卡小说全集(全3卷)

(15)、K.设法在城堡脚下的村里扎下根,以寻求与神的恩惠的联系,——他为在一定的生活圈子里谋得一个职位而奋斗,他想通过选定职业和结婚来巩固自己内心的信念,想作为“陌生人”,即从孤立的地位出发,作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去夺取那普通人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唾手可得的东西。——有一次弗兰茨·卡夫卡向我谈到福楼拜的外甥女在他的通信集的序言里提及的一件轶事,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对于形成我上述的这个观点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她这样写道:“他(福楼拜)没有选择平平常常的生活道路,在他的晚年不为此而感到遗憾吗?每当我想起有一次我们沿着塞纳河走回家时他脱口而出的那句感人的话,我便几乎相信他确实是为此而感到遗憾了。我们刚拜访了我的一个女友,看到她被围在她那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中间。‘他们真美气啊。’他说道,他这话指的是这可尊敬的美好家庭生活。”

(16)、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

(17)、“向伯爵大人,”K.答道,“恐怕没有什么别的法子了吧。”“现在,半夜三更去向伯爵大人讨要许可?”年轻人叫道,后退了一步。

(18)、我想,卡夫卡是想给我们看到一个“意义被剥离”之后的世界,是多么的荒诞,而当时的整个社会环境,都在高调宣扬人的理性,比如一战和二战,是多么的血腥与残忍,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唯心的纽带被割裂了。

(19)、后世关于卡夫卡《城堡》的解读各种各样,我在第二次阅读该部小说的时候,心中不免有了一丝遐想。

(20)、类似的情节还有很多,比如在小说《审判》中,一身清白的主人公被莫名逮捕。没有人告知他犯了什么罪,他也不曾想为自己辩白。在这黑暗权威的笼罩下,尽管他尝试聘请律师,但这种努力在邪恶阴森的大环境中显得微不足道,终于被击垮。

4、卡夫卡 城堡pdf

(1)、好在,噩梦和风暴看起来应该过去了,往后余生,希望再也不要经历如这段时期一般的惊心动魄与荒谬。让2023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吧,我们都努力忘却过往,努力重新开始新生。

(2)、TheTrial《诉讼》美版NewYork:AlfredA.Knopf,19

(3)、虽然我一直很敬佩卡夫卡,但事实上除了《变形记》和别人写的关于卡夫卡的传记之外,我没有看过卡夫卡的作品。可究竟为什么我一直都念念不忘卡夫卡呢?当然不是因为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我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把这本书视作最喜欢的一本村上的作品),而是因为我遇到卡夫卡的时间点正好是在我自我和自由意识最强烈的高中时期。

(4)、「倘若这个世界仅仅由我和您组成『这是我常有的假想』,那么世界的纯洁便到您而结束,而由于您给予的忠告,污秽便从我开始。」

(5)、这并非由于扑克牌规则的复杂,而是由于它形成了闭环,构成了一个遵循自身法则的机制,这个规则本身跟人的利益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根本不可理解。你要问怎么打这手牌,我们可以给个解释,但你要问扑克牌规则为什么是这样的,我们解释不了。解释不了的东西衍生的作品里,就容易被当作魔幻。 继承了卡夫卡精神遗产的马尔克斯,以魔幻现实主义享誉世界。其实马尔克斯很讨厌别人把他的东西叫魔幻现实主义,他说他写的不是魔幻,就是现实。只是他们拉丁美洲的现实太复杂,大家不懂,就觉得魔幻。卡夫卡也好,马尔克斯也好,不常读文学的人读起来总有陌生又熟悉的而感觉,陌生是因为对这样的手法陌生,熟悉是因为对里面的荒谬、孤独,这太熟悉了。 作家阎连科曾说,现实的复杂、荒诞、丰富和深刻,已经远远把作家的想象甩到了后面。生活中的故事,远比文学中的故事好看得多,也深刻得多,但作家没有能力把握这些,也没有能力想象和虚构这些。作家的想象力和现实的复杂性进入到同一跑道进行赛跑,跑赢的是现实,输掉的是作家的想象力。即便作家有天大的想象力,都无法超越现实本身,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 这其实不光文学的无奈,也是哲学的无奈。一代大哲维特根斯坦,有一部重量级的著作《逻辑哲学论》,在书里维特根斯坦霸道地给语言文字划定了规则——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样的语言是有意义的。做完这些,他表示自己已经澄清了世界上的一切。

(6)、以前听到过一首歌,歌词是这样的:“地球围着太阳绕,每颗心都有目标。”

(7)、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转习法律,获博士学位

(8)、卡夫卡认为,一定要阅读让人感到会心一击的书本。如果读书只是为了消遣快乐,那不读书的人可能会更快乐。而卡夫卡本身的作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凿开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斧子。”

(9)、(1)1923年前出版的书版权为75年,即自1998年以来,凡1923年前出版的都已进入公共领域。

(10)、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这种权威逐渐上升到了「法」的地位。

(11)、书里的政府,是一只巨兽,是庞大的官僚机器,其官员,像腐朽的立柱,像扭曲的横杆,像松脱的螺丝,像生锈的扳手,像发臭的机油,像僵直的发条。。。。。。

(12)、「你应该仔细体会一下,一个魁梧的男人手里牵着一个小小的、畏怯的骨头架子是什么样子,体会一下比如说我们在小更衣室内怎么在暗中脱衣服,然后他怎么拽我出去,因为我感到害羞,他怎么想要把他所谓的游泳本领教给我,等等。可是在此之后有啤酒喝!」

(13)、卡夫卡的小说,都有一种荒诞不经的风格,通过异化现象,创造出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让读者惊艳于他丰富的脑洞和想象中时,也感受到无法克服的荒诞甚至恐惧。

(14)、写这封信的时候,卡夫卡已经36岁,他将自幼以来心中的郁结和盘托出。他向父亲诉说,自己是多么崇拜他,畏惧他;面对精明能干、强壮高大的父亲,自己又是多么无能为力。他明言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痛苦与无奈,告诉父亲自己在充满嘲讽、欺凌和戏弄的阴暗环境下,如何对自己心生厌恶。

(15)、「您的干涉让我们很不愉快,因为我们的需求完全不同。深深吸引我的东西,您总是无动于衷,反之亦然;您认为清白无辜的事情,在我这儿可能就是一种罪过,反之亦然;在您那儿毫无作用的东西,也许就是我棺材上的最后一颗钉。」

(16)、在出版小说《诉讼》的时候,我在后记里故意对这部作品的内容不加任何评论,未曾附加任何说明性的文字。后来我在别人的评论文章中常常看到对这个问题的极不恰当的解释,诸如在《诉讼》中卡夫卡意在抨击司法制度方面的弊端之类的话,每逢这种时候我总对我所持的保留态度感到惋惜。但是假如我作了某种阐释,从而不可避免地招致肤浅的或不明智的读者的误解,那么无疑我会更加后悔莫及的。——这一回情况不同了。《城堡》不同于《诉讼》,还没有到可以付印的程度,但是《城堡》(跟《诉讼》完全一样)纵使外在形态不完善,却有一股内在的力量,充分体现了作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对于卡夫卡的几部未完成的伟大小说的真正读者来说,从小说中情节发展诸条件几乎充分具备的某一点起,结尾的外表形式就失去了其重要性,这一点是卡夫卡创作艺术的秘密之是卡夫卡独具一格的创作艺术。比起这一回来,《诉讼》停留在现在那个阶段而没有完成,毕竟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如果一幅图画接近外在形式的结尾,那么它就不再需要辅助线了。如果它没有完成,那么为了展示这幅画以后可能会呈现的样子,人们就有理由利用辅助线以及其他现有辅助手段,利用草图等等。当然人们决不会愿意把这件绘画艺术品与辅助线、支座、略图等等混淆起来,或者将它们掺和在一起。

(17)、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_YxgfhQ1lNVu9uOOFjqNg提取码:QHFK 书名:变形记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全集

(18)、一般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和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的第50年的12月31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著作权(署名权除外)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其发表权和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著作权法不再保护。电影作品和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摄影作品,其发表权、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著作权法不再保护。

(19)、(2)K.既然无法进入城堡,在村子里又举步维艰,为什么他不选择离开?

(20)、▲卡夫卡中学就读的德意志阿尔特斯泰特中学,位于金斯基宫内,其父亲在附近买下了一个商店。

5、城堡人物关系卡夫卡

(1)、▲卡夫卡与他的未婚妻菲利斯,因种种原因他们最终解除了婚约。

(2)、纵观卡夫卡短暂的一生,无论是以顺服换取同情和认可的尝试,还是在巨大隔阂中找寻「共识」的努力,甚至是被他视为生命意义之所在的写作,无不源于他与父亲和解的渴望。

(3)、这本小说让人看到,我们人类对于大自然来说不过是渺小的蚍蜉而已,我们生生世世繁衍一代又一代在大自然眼里不过是朝生暮死罢了。

(4)、没有一处安静的地方可供我们谈情说爱,因此我希望有一座坟墓,又深又窄,在那里我们紧紧抱着,难解难分。

(5)、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最伟大的作家之影响遍布全世界,被尊为现代派文学大师。出生于奥匈帝国时期的布拉格,曾为保险公司职员,业余从事创作。生前在德语文坛几乎鲜为人知,死后引起世人广泛注意,成为美学、哲学、宗教和社会观念上激烈争论的焦点。先后出版《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和《饥饿艺术家》四部中短篇小说集;此外写有三部未竟长篇小说《失踪的人》《审判》《城堡》,在生前均未出版。

(6)、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某城上任,不料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于是主人公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烦琐的拉锯战。城堡就位于眼前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而不可即;它是那样冷漠、威严,像一头巨兽俯视着K。

(7)、约瑟夫·K,作为主人公,从遥远的故乡来到陌生的村庄,为了土地测量员的工作。抵达城堡下的村庄后,发现了两个结果,城堡一方面给予他履职信件、派给他两位助手、甚至还有发来嘉奖他的工作的信件,信使的存在让他以为自己与城堡的联系如此紧密,随着事件的发展,另一方面他想方设法与城堡取得联系并未成功,村长告诉他并不需要他这么一位土地测量员,信使的身份和地位也不过和他一样,因为土地测量员的传书,才拥有工作,信使也从未真正接触过城堡。城堡指称的是一个庞大的组织架构、是官员的工作地点,也是我们理念中最虚无的“当局”,当提及这一概念时,是触不到、看似很近却永远无法进入、具有无上权威的。

(8)、在写到意味着是主人公一次重大的、很可能是决定性的失败的这个地方,弗兰茨·卡夫卡的这部小说遗作还没有结束,还继续发展了好大一段。紧接而来的是一次新的失败。破题儿头一遭有一个城堡秘书和K.亲切交谈,——虽然这种亲切的态度也令人产生某种怀疑,但是这毕竟是城堡的一个官员第一次表现出良好的愿望,甚至表示愿意过问这件事,帮K.的忙,虽然这件事不属他所主管的范围(麻烦就出在这里了)。但K.太疲乏,太困,没有心思对这个建议哪怕只是进行一番考虑。在关键时刻他的身体顶不住了。在紧接着的几个情景中,K.误入歧途,越来越远离他的目标。——所有这些故事都只交代了一下前奏,只开了个头。因为它们再也没有结尾了,让我将来出补遗的集子时再把它们(类似长篇小说《诉讼》中的那些未完成章节)收进去吧。结局一章卡夫卡没有写。但是有一次我问起他这部小说将如何结尾时,他曾告诉过我。这就是:那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至少得到部分的满足。他不放松斗争,但却终因心力衰竭而死去。在他弥留之际,村民们聚集在他周围,这时总算下达了城堡的决定,这决定虽然没有给予K.在村中居住的合法权利,——但是考虑到某些其他情况,准许他在村里生活和工作。

(9)、卡夫卡的译本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上面介绍的这些基本算是现在市面上的主流。

(10)、卡夫卡在这里讽刺了官僚主义的臃肿和低效,就像他年轻时的祖国奥地利一样。

(11)、国内的时间为作者死亡后50年,具体法规如下:

(12)、“那还用问,”年轻人慢条斯理地说,这时店堂各处都有人大惑不解地冲着K.摇头,“这里是伯爵大人威斯特威斯的城堡。”

(13)、就在K以为一切平静的时候,事情又发生了偏转,因为他勾引弗丽达,所以得罪了客栈的老板娘,被扫地出门,不让他住了。于是,K只好带着弗丽达和“剪不断理还乱”的两个助手前往学校当杂役。

(14)、然而,如果细细寻绎,或许还能如K.一样逐渐发现一些真相。在小说的开篇,K.看到的城堡是这样的:

(15)、“你们是谁?”K问问…“您的助手。”他们答道。…“你们的仪器呢?”K问。“我们没有仪器。”他们说。“我交给你们的仪器呢?”K问。“我们没有仪器。”他们反复说。“啊,你们究竟是什么人呀!”K说。“你们懂土地测量吗?”“不懂。”他们说。…

(16)、卡夫卡的《城堡》没写完,临终,他嘱咐老友布罗德销毁所有作品、笔记、日记、书信(他想必是一个有完美洁癖的敏感的人),幸好布罗德未遵从,偷偷将遗稿整理出版,最终让包括这部未完稿在内的奇异巨构留存人世。

(17)、父亲甚至已将对卡夫卡的否定内化为一种习惯,卡夫卡说道:

(18)、卡夫卡也渴望得到象征「至高权威」的父亲的鼓励与肯定,但每每只迎来「一声嘲笑的叹息,一阵摇头,一个敲桌子的动作」,以及一句「这就是你做的?」

(19)、城堡第一章003第二章017第三章033第四章041第五章052第六章068第七章080第八章088第九章096第十章105第十一章111第十二章116第十三章122第十四章146第十五章154第十六章210第十七章216第十八章221第十九章246第二十章261

(20)、有一天,信使巴纳巴斯带来了第二封信,奇怪的是,信上竟然表达了对K所做的土地测量工作的赞许,并希望他再接再厉。看到这里的时候,相信各位都会觉得,简直是莫名其妙!

(1)、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审判》中无罪被捕的主人公,还是《城堡》中欲进城堡而不得的勘测员,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K。这个似乎是从「卡夫卡」(Kafka)脱胎出来的名字,为人们理解卡夫卡与作品主人公的关系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2)、小说的故事情节继续在一阵茫然的氛围中发生,接到信之后的K似乎是看到了希望,他将克拉姆当作自己进入城堡的突破口。为了让巴纳巴斯替自己传递消息,K跟着他回到家里,之后又跟着巴纳巴斯的妹妹去了专门接待城堡工作人员的酒店。

(3)、那个时候,我在家无法静心学习,事实上我非常讨厌数学,到哪里都学不了。在家里只会想着看小说、看电影。面对自己垫底的成绩,无奈之下,发掘了家附近的图书馆有自习大厅。于是每个晚上随便吃了饭之后,就早早的去自习大厅写作业了。安静和无人干扰的环境以及周围人奋笔疾书的氛围让我很快爱上了这里。每个晚上,我都听着mp3里的《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协奏曲》边写作业。累了,就会到隔壁图书室借书来看休息一会。我也是那个时候,认识了一生活在父亲阴影下的巨蟹男作家卡夫卡。“我的本质是恐惧”,那一本我现在连名字都记不得的传记中,引用了卡夫卡的这句话。卡夫卡父亲对卡夫卡的暴力以及管束让我感同身受—当时,我觉得学校和班级就如囚笼一般折磨我的心灵。在家里,也没有亲朋好友可以理解我的苦闷以及反叛的精神。我看着插图上卡夫卡忧郁而深邃的双眸,这一副典型犹太人面向的男作家让我的心灵与他建立起了超越一切的联系。

(4)、卡夫卡的小说,都有一种荒诞不经的风格,通过异化现象,创造出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让读者惊艳于他丰富的脑洞和想象中时,也感受到无法克服的荒诞甚至恐惧。

(5)、如果我改写一下这部小说,在一些荒诞的地方虚构一些情节,好让这部小说看上去不再那么没头没脑。比如,K的确是接到了城堡的聘用,但原先聘用他的人已经被杀了,所以他来到城堡后,新上任的城堡主人对此闭口不谈,一切似乎在一个合理的框架下发生。

(6)、人民文学出版社单本的《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名著名译插图本)还行:韩瑞祥仝保民 选编

(7)、他第一次充满希望的婚约终究没能逃脱父亲权威的干扰,而「失败得尤其宏大」了。

(8)、这些偶有的温情,在父亲那从未消失的「绝对权威」的映衬下显得尤为珍贵,以至于卡夫卡一想到这些时刻,都激动得要落下泪来。

(9)、是种种无法改变只能顺从的现实,你不相信,你震惊,你抗拒,你百般厌恶百般抵御,但你阻止不了,你还得被卷进漩涡,你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像蚂蚁对抗飓风。

(10)、城堡也许压根就是一个隐喻,它有巨大的轮廓,里面有各种传说,可是书中并没有提到它的大门在哪里,也没有走进城堡的路。它是村庄里人们话不离口的主题,可是没人进去过。

(11)、是一切让你承认自己弱小的东西,是一切身不由己的东西,是让你充满挫败感的东西。是无法实现的梦想,是难以跨越的鸿沟,是巨大的思想裂痕,是……

(12)、是时光,如刀,雕刻你的面貌,让舒展平滑变成褶皱;如笔,染青丝为霜雪。

(13)、我以为在《城堡》中这些辅助线不像在《诉讼》中那样可有可无,这些辅助线中的一条可以追溯到《诉讼》这部小说。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其相似之处不单单在于两部作品的主人公(《诉讼》里的约瑟夫·K.——《城堡》里的K.)的名字相同。这里应该提一笔,(《城堡》一开始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后来作者本人对头几章作了修改,所有用“我”的地方都改用了K.,以后的那些章节全部改成了这样的写法)主要的是,诉讼》里的主人公受到一个看不见的神秘莫测的当局的迫害,受到法庭的传讯,城堡》里的主人公则同样受到一个这样的当局的摈弃。约瑟夫·K.躲藏、逃跑——K.强求、进攻。尽管方向相反,但基本情感是完全相同的。而《城堡》里的那些奇特的案卷,它那深不可测的官吏等级制度,它的变化无常,诡计多端,它那种要求别人对它无条件尊重,无条件服从的(而且完全是正当的)权利,这样的一个《城堡》意味着什么呢?这里不排斥作更为专门的解释的可能性,这些解释可能完全正确,但却全都包括在这个最广博的解释之中,就像一座中国木雕艺术品,其内壳包在外壳之中一样,——这座K.未能进入、令人不解地连接近都未能真正接近的《城堡》正是神学家们称之为“仁慈”的那种东西,是上天对人的(即村子的)命运的安排,是偶然事件、神秘的决定、天赋与损害的效力,是不该得到和不可得到的东西,它超越于一切人的生命之上。在《诉讼》和《城堡》里,神的(在犹太神秘哲学意义上的)这两种表现形式——法庭和仁慈——恐怕就是这样来表现的吧。

(14)、所以他尝试寻找尚未被父亲的阴影笼罩到的缝隙与角落。其中他最勇敢的尝试,莫过于婚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