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读卡夫卡城堡有感116句

2023-11-25 09:41:41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卡夫卡城堡在线阅读

1、卡夫卡 城堡 经典台词

(1)、“当然有,大人,”他说,“可是他们不跟你一块儿住在城堡里吗?”

(2)、书里的政府,是一只巨兽,是庞大的官僚机器,其官员,像腐朽的立柱,像扭曲的横杆,像松脱的螺丝,像生锈的扳手,像发臭的机油,像僵直的发条。。。。。。

(3)、托马斯·曼(1875-1955,ThomasMann)

(4)、咦?K不是被城堡雇佣的土地测量员吗?怎么看上去像是K来到一个地方找工作,而后城堡看他不错,就给他安排了一个在村长底下工作的差事。按照K的说法,难道不是在K来到城堡之前就已经被城堡安排了土地测量员的工作吗?

(5)、《变形记--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囊括了卡夫卡所有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变形记》、《在流放地》、《在法的大门前》、《饥饿的艺术家》、《乡村教师》、《中国长城建造时》、《一条狗的研究》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均采用象征、隐喻、夸张等手法,情节生动,语言简洁流畅;故事怪诞离奇,无确定的时间和地点,无前因后果,给人以梦幻、神秘、奇特的感觉。作品的主人公几乎都处于一种身不由己的境地,他们在离奇古怪的世界中都有自己的目标,但往往又以失败而告终。

(6)、他第一次充满希望的婚约终究没能逃脱父亲权威的干扰,而「失败得尤其宏大」了。

(7)、这种似曾相识的无力感与羞耻感让他发现,自己长久以来的努力,始终未能打破这种可怕的循环。而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一切,相互渗透联结,引爆出一个又一个巨大的黑暗空间。

(8)、卡夫卡的小说,都有一种荒诞不经的风格,通过异化现象,创造出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让读者惊艳于他丰富的脑洞和想象中时,也感受到无法克服的荒诞甚至恐惧。

(9)、《城堡》是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之和《美国》与《审判》一样,《城堡》也是一部没有结局的小说。《城堡》的故事情节,简而言之就是讲述小说主人公,自称是土地测量员的K受城堡的聘请来测量土地。但是当K来到城堡管辖的村子时,却发现自己不被允许进入城堡。于是K为让自己进入城堡而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努力。然而K的努力都没有能够实现,城堡当局一直拒绝他的任何要求,连城堡管辖的村庄、村民以及村庄中的小学校、客栈都与K为敌。最终,K还是没能进入城堡。

(10)、写这封信的时候,卡夫卡已经36岁,他将自幼以来心中的郁结和盘托出。他向父亲诉说,自己是多么崇拜他,畏惧他;面对精明能干、强壮高大的父亲,自己又是多么无能为力。他明言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痛苦与无奈,告诉父亲自己在充满嘲讽、欺凌和戏弄的阴暗环境下,如何对自己心生厌恶。

(11)、“这不行吗?”K.神色泰然地说,“那么您为什么叫醒我?”这时年轻人憋不住火了。“真是死皮赖脸的流浪汉作风!”他喊叫起来,“伯爵衙门的尊严必须维护!我叫醒您是想告诉您:您必须立即离开伯爵领地!”

(12)、理由如下:01卡夫卡的这两部作品的阅读体验都不是很好,有人读得昏昏欲睡、有人读得头昏脑涨、有人读得异常痛苦,为了能够顺利地将全文读完,我建议选择字数少一点的。《城堡》四百多页,《审判》两百多页,只有前书的一半。

(13)、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卡夫卡短篇小说全集》还行:叶廷芳 主编

(14)、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正在加速。一切都好像装上了时代的引擎。火车一次次提速,摩天大楼一层层加高,人们说话的节奏也随着城市越来越激昂的频率加快。无数的城市提出了“城市慢行日”的概念。于是,无数的汽车减慢了车速,无数的行人放缓了脚步,无数的风景定格沉淀,变得绚丽多彩。然而,人心中的欲望却一刻也不曾停歇。现代人惊恐地发现,现代社会的本质不过是由利益构建起的巨大框架结构而已。人情冷漠,为利益追逐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现代人为自己发现社会的本质而异常恐慌。然而,早在两百多年前,一双富有洞察力的眼睛就穿越了时代的障碍,清晰地预言了现代社会的本质。为追逐利益,历经千辛万苦,回头猛然发现,终其一生,我们要寻找的只不过是一个“城堡”而已。

(15)、家庭的境遇没有任何改变,他们也活不下去了,因为没有任何收入来源——没有任何人给他们任何成员一份工作。无奈之下,大女儿出去当交际花,既为挣钱糊口,也有正当理由——打听索提尼的消息,恳求原谅。巴纳巴斯,这个家的男孩,没有人任命他,但他每天跑到公事房外,期待有人能注意到他,期待能为城堡出力,然后减轻家庭的负罪感——结果,偶尔有人扔给他一个纸条,写着“给K”,让他喜出望外,觉得自己和家庭有了希望——就是上文提到的“送信员”。

(16)、故事里还有巴纳巴斯一家,也是被城堡所“害”的悲剧家庭。围绕他们悲剧的是另一个名字:索提尼——也是一个城堡中的人。这个人只露了一次面,但是因为他,这个家庭赔上了一生。故事很简单,偶然的机会,索提尼看上了这个家庭里的小女儿,提出陪宿一晚的荒谬要求,女孩生气地拒绝了,把送来的纸条撕碎扔给送信的跟班。对那个“大人物”,这事不值一提,他回到城堡,再也没有消息。

(17)、国内的时间为作者死亡后50年,具体法规如下:

(18)、卡夫卡文学作品中的「儿子」形象,通常带有其自身的投影。他们既崇拜父亲,又诋毁父亲;既依赖父亲,又渴望独立;既赞叹父亲的强大,又憎恨因此给自己造成的不自信……但是,诸多复杂的感情在面对「父亲」的时候,都化为泡影,只剩下绝对的服从与恐惧。

(19)、吴晓东在书中引用了美国人库楚斯的分析说,《城堡》在结构上可以按照叙事方式和时间演变分为两个部分,前三章是一个部分,在中译本中共55页,后十七章是另一个部分,在中译本中共329页。在叙事方式上,前三章基本上是由情节段构成的,而后十七章则有对话构成的。这种从情节段到对话的演变,说明K在现实中的行动越来越少。因此,吴晓东这样写道:“读到小说后半部分,我感到K的形象离经典追寻模式中的主人公形象越来越远,同时K已淹没在其他人物的对话中了,成了越来越模糊的形象,仅仅成为小说众多形象中的一个。”所以,K作为主人公的权威性也因此受到了质疑。

(20)、K不顾弗丽达的反对,坚持要和巴纳巴斯交往,这彻底激怒了弗丽达,她最终选择离开了K。

2、读卡夫卡城堡有感

(1)、马克斯·勃罗德和海边的真·卡夫卡,1907

(2)、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最伟大的作家之影响遍布全世界,被尊为现代派文学大师。出生于奥匈帝国时期的布拉格,曾为保险公司职员,业余从事创作。生前在德语文坛几乎鲜为人知,死后引起世人广泛注意,成为美学、哲学、宗教和社会观念上激烈争论的焦点。先后出版《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和《饥饿艺术家》四部中短篇小说集;此外写有三部未竟长篇小说《失踪的人》《审判》《城堡》,在生前均未出版。

(3)、《城堡》的结果是彻底绝望的,似乎K永远达不到任何目的,不止他如此,村子里想要进入城堡的人也是如此,他们都是被隔绝在真正核心之外的边缘者,所有的努力,就像是K第一次的行路,看似城堡就在抬首间,但走到天黑也无法抵达,后面发生的各种事件,让他进入城堡的道路更是错综复杂。一切都徒劳虚妄,执着追寻的意义被无限搁置,对意义的追问在平静中逐渐杳无踪迹,受到嘲弄。不禁想到尼采惊世骇俗的观点:上帝死了。上帝之死为尼采的哲学铺下最重要的一块垫脚石,上帝是否死了永远是一个问题,但在文艺复兴以后,教义四分五裂,统一的信仰缺失,自然科学的出现,上帝的信仰权威似乎发生了动摇(反对者认为这正是上帝对于曲解他的人类的纠正)。尼采提出了他颠覆传统理念的观点:上帝不过是个假设,宗教所倡导的信奉以及救赎不过是徒耗精力。上帝死了,但是大家对此根本没有发现,甚至即是发现也无人敢说,一切人宁愿视而不见,一切人甘愿接受蒙蔽,自我欺骗。这不仅是一次宗教信仰的崩塌,也是自柏拉图以来,理念价值的消亡,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冲突,在理念世界的光环与信任淡去后,世界没有了意义。

(4)、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转习法律,获博士学位

(5)、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审判》中无罪被捕的主人公,还是《城堡》中欲进城堡而不得的勘测员,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K。这个似乎是从「卡夫卡」(Kafka)脱胎出来的名字,为人们理解卡夫卡与作品主人公的关系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6)、(2) 1977年前出版的书版权为95年,即1924年的版权在2019年将会失效。

(7)、公版图书,即公共版权书籍,是指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他人士发布的作品,使用不会侵犯作者的版权。一般书籍变为公版书主要是因为版权到期,也有作者自动放弃版权的。

(8)、然而,情节的推进隐含在小说里的对话中,K.与桥头旅馆老板娘、村长、弗里达、奥嘉等人的对话长篇累牍,充满了思辨、反驳、逻辑和推理的色彩,读起来并不畅快,能引导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动力也许就是小说中无处不在的“weird”。被大雪覆盖的村子死气沉沉,每个人都躲在家里;桥头旅馆里喝酒的农民木讷而呆滞,却对K.的到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两个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助手突然出现在K.的面前,他们自称是K.曾经的助手,但K.压根就不认识他们;城堡官员克拉姆神出鬼没,而且他的面貌似乎永远都在变化之中,没有人能认出他,即使曾经见过他的人也不能再次认出他……

(9)、这四卷也有别的版本单独出版,不包括在文集里,只要注意译者相同就行了。比如高年生翻译的城堡,有外国文学出版社的版本。谢莹莹张荣昌

(10)、 我们的先贤孔子有两句话,说的大概就是K这样的人了: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

(11)、春天就是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更多的是我们人所赋予的感情色彩,秋天就是秋天,是一个季节,但却被我们赋予了丰收的意义。

(12)、于是,卡夫卡就这样从与父亲「共识」的美好想象里,毫无反抗余地地陷入了「污秽」之中。

(13)、卡夫卡的译本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上面介绍的这些基本算是现在市面上的主流。

(14)、只要我们在其中加入一些虚构的成分,那么这部小说自然就变得“合乎情理”。

(15)、索尔替尼插曲非常类似克尔凯郭尔的书,这本书的出发点是,上帝甚至要亚伯拉罕去犯罪,拿他的孩子去祭供。书中的这种荒谬性有助于我们作出明确的论断:决不能把道德的范畴和宗教的范畴想象成是完全等同的。——二者反映了尘世活动和宗教活动的不可通约性,这种看法直接通向卡夫卡这部小说的核心。同时我们也不可忽略,克尔凯郭尔这个基督徒从不可通约性的这一冲突出发,在以后的作品中日益明显地走向放弃今生;而弗兰茨·卡夫卡的主人公却顽固地、不遗余力地坚持按照“城堡”的指示去安排他的生活,虽然他遭到了所有的城堡代理人的简直是粗暴无礼的拒绝。这诱使他对他在内心深处满怀敬畏的那个“城堡”发表了极不恭敬的意见,作出了极其轻蔑的表示,这一点别具一格地构成了这部无与伦比的小说的诗意的生活气息,构成了它的讽刺意味。因此,所有这些挖苦的意见和诽谤的话语仅仅显示了人的理性和上天仁慈之间的距离,当然这是从井蛙的立场,从人的角度来看,而那人(K.也好,巴纳巴斯一家下等人也好)表面上举止行为十分合理,实际上却往往令人不解地不合理。人和神之间的这种歪斜不平的关系,这一距离通过合理途径的不可逾越性,再也没有比通过用神奇的幽默所描绘出来的下述这一事实表达得更好的了(所以如果进一步加以观察,小说的这种表面上怪异的写作方法却是唯一可行的写作方法),这个事实就是:天意在人的理智的注目下,它时而显得崇高,值得大家爱,恰似克拉姆先生的备受爱戴,时而又受到带讥讽意味的批评,有明智的批评,也有愚蠢的批评;这个事实就是,上天有时甚至呈现出一种极其可鄙(那个文件保管室)、悲惨、混乱或放纵或阴沉或乖戾(那两个助手)或庸俗,而始终都是难以捉摸的景象。卡夫卡对上天的细节描写并不像风琴那样单调,而是层次清楚,具有十分细腻的悲剧以及悲喜剧色彩。他那描写上天的对立面、描写尘世的失意的表现力同样也很丰富。“怎么干都是错的”——K.企图与村子和城堡建立适当的联系的所有那些徒劳无益的尝试为这句话作了一个最有切身体会的绝妙旁注。援助怎样一再从人们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出现——而老老实实、怀着最好的意愿制定的计划却怎样以可怜的结局,譬如以喝白兰地而告终,最小的诱惑怎样导致毁灭(对照《乡村医生》:一旦听从了半夜误打的钟声,事情便再也无法补救),以及人怎样茫然地倾听着外面那个对他关于善与恶的永恒的问题不予作答或是只作最含糊不清的回答的世界,而心灵深处却怎样不可磨灭地埋藏着对那条给我走的、我注定要走的唯一光明的道路的希望(比较《在法的门前》)。

(16)、诸多鲜明而强烈的感情在卡夫卡身上碰撞、交融,在他精确的感受力与强烈的表达欲之下,凝结成了让世人震撼的文学作品。卡夫卡以他自己的方式,描写那些「反常态」境况,呈现出人类普遍存在的困境和悖谬。在文学的陪伴中,他也将自己向内释放的精力,转换成了「卡夫卡式」的孤独与反抗,留给世人无限思考。

(17)、这本小说让人看到,我们人类对于大自然来说不过是渺小的蚍蜉而已,我们生生世世繁衍一代又一代在大自然眼里不过是朝生暮死罢了。

(18)、上世纪90年代,《卡夫卡全集(插图本套装全9卷)》曾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此次再版,我们依照现行规范改换了个别文字,并从国外有关书籍中遴选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图片资料392幅,以作较大补充,其他未作更动。

(19)、除了四大名著让人难忘之外,毕淑敏的《花冠病毒》一直让我记忆深刻。

(20)、相比之下,卡夫卡的母系洛维家族,则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他们之中不乏学者和冒险家,大都爱幻想、好猎奇,普遍拥有比较古怪的脾气和「神秘羞怯」的性格。

3、城堡 卡夫卡 在线阅读

(1)、第三卷《中短篇小说》 谢莹莹 张荣昌 等译

(2)、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Dostoevski)

(3)、小说没有写完,很多问题都没有解决:K.是否成功拜访了汉斯·布伦瑞克的妈妈?(即使拜访,或许还是以长篇大段的对话展开情节。)K.最终是否见到了克拉姆或进入了城堡,抑或苦苦死守在村子里直到老死?弗里达最后待在K.的身边还是回到克拉姆那里继续做他的情妇?……或许正如有些译者所说,小说戛然而止恰恰是合适的,因为余下的部分一定是无尽的循环。

(4)、(收录于马克斯·勃罗德著《卡夫卡传》,叶廷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5)、“那么我只好现在去讨要许可了。”K.打着哈欠说,一面推开被子,似乎想站起来。

(6)、《城堡》以相当大的篇幅描写妇女的遭遇和命运,桥头客栈老板娘的自述,奥尔加叙述自己和阿玛利亚的故事,弗丽达的故事,各占了一整章甚至几章的篇幅,妇女的故事在一篇小说中占如此大的比例,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

(7)、后世关于卡夫卡《城堡》的解读各种各样,我在第二次阅读该部小说的时候,心中不免有了一丝遐想。

(8)、「我所写的一切都是关于您,我在那里抒发的不过是不能在您面前抒发的感情而已」,并一度想要将自己的全部创作题名为「逃出父亲的范围的愿望」。

(9)、勃罗德在《卡夫卡传》中记叙道,在卡夫卡生命的后期,他时常会与朵拉谈论父亲带他去平民学校学游泳的经历。不过这时,他想与父亲说的话,已与《致父亲》截然不同:

(10)、“这还不一定,”K.说,“首先我得弄清给我安排什么工作。万一需要我在这下面工作,那么住在下面也更明智些。另外我担心,我可能不适应上面城堡里的生活,我想永远自由自在的。”

(11)、在阅读小说时,我发现我对土地测量员K这个角色的感情随着小说逐渐接近尾声而产生了变化。在小说的开头,土地测量员K作为一个外乡人来到城堡管辖的村子,他说的每一句话以及他的每一个行为,都能得到我的认同。尤其是在小说的前半部分,无论是K与村长所进行的谈话还是K与桥头客栈老板娘的谈话,K所讲的话都能得到我的认同,包括他对城堡当局所放下错误的质疑以及他和老板娘关于见克拉姆的种种讨论。可以说,这个时候K的质疑正是我的质疑,K的不解正是我的不解。我作为一名读者同K一样,对于村长,老板娘以及其他村民的言行表示不理解,并且认为K是正确的,其他人都是错误的。但是随着小说的进展,K被证明是错误的,而村长、老板娘以及村民关于城堡的看法是正确的。而我作为读者,对K的感情也发生了改变,从一开始同情K,希望他在村子得到认可最终进入城堡,到后来我发现我竟然发现我对K试图进入城堡的行为产生了怀疑,甚至觉得K更像是无理取闹,而K根本无需在城堡中逗留,他只需要离开,就可以避免一切问题的发生。对于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我自己十分好奇,后来我在吴晓东所著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3)一书找到了一个我可以认同的说法。

(12)、就是这么个故事。书是卡夫卡未尽的作品,但是依然挡不住的精彩。

(13)、“我还不认识伯爵,”K.说道,“据说他对于工作好的人给的报酬是很高的,对吗?谁要是像我这样扔下妻子儿女远走他乡,总是想带点什么东西回去的吧。”

(14)、不过后来,城堡又承认聘用过这么一个土地测量员,就是在这样稀里糊涂、莫名其妙的状态下,这本小说开始了它的故事。

(15)、如果说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是事实,那么《城堡》中所设下的预言就是建立在神话上的现实。巫师透明的水晶球中隐藏着对未来的猜疑,科幻小说的扉页夹杂着对于未来的窥探。不过这些预言未必准确,你大可以一笑而过。然而,对于《城堡》中的预言却不得不信。卡夫卡无愧于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预言家,《城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本现代启示录。《城堡》中的预言一直影响着我们,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活在卡夫卡预言的世界里。《城堡》的预言至今仍有着无可比拟的现实意义。

(16)、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某城上任,不料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于是主人公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烦琐的拉锯战。城堡就位于眼前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而不可即;它是那样冷漠、威严,像一头巨兽俯视着K。

(17)、四人中,卡夫卡最短寿,大部分时间,他很压抑(这与他父亲有莫大关系),但有时他活得轻快又简洁,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第五天(八月二日,一九一四年,那时没Twitter又没WeChat,信息流通不像今天如此迅速),他在日记写道:

(18)、每个人心中的恶魔在把夜啃垮,无所谓好坏,这就是生活。早在二十世纪初,卡夫卡就惊恐地发现,在社会柔和的外表下,掩藏着人性的不真实。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这种恐惧来自他对未知世界的窥探,也来自于他敏锐的洞察力。卡夫卡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呼喊。他的尖叫振聋发聩,穿越一个世纪的长度,至今在我们耳边萦绕。他的预言犹如一个强大的结界包围着我们,尽管没有结局,却仍然无法挣脱。

(19)、就在此时,K接到新消息,是让他去酒店等待克拉姆秘书的召见。K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兴致冲冲地跑了过去,结果跑错了房间,阴差阳错之下,K不得已只能听另一个城堡官员滔滔不绝地讲述城堡审讯工作的流程。这似乎又一次印证了城堡的荒诞。

(20)、小说就这么结束了,因为卡夫卡并没有写完这部小说,至于故事后续如何,只能靠各位读者去自行脑补。不过,《城堡》这部小说有一个预设的结局,这个结局卡夫卡曾对好朋友勃洛德口述过:K在城堡附近转悠了一辈子,在生命弥留之际,城堡方面有人告诉他,虽然不能给予他在村中合法居住的权利,但是考虑到某些其他情况,仍然准许K在村里居住和工作。

4、为什么说《城堡》是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说?

(1)、《城堡》讲述的是一场孤独的追寻。K在一个冬日的黄昏来到城堡山下的村庄,自称是城堡聘用的土地测量员。不久,他被告知自己的被聘是一系列误会的结果。他开始谋求进入城堡,为自己的遭遇寻求一个明确的解释。他实践了一切他能想到的办法,毫无进展。在不断碰壁的过程中,他认识了一些人,他们出场时形象性格各异,退场时却仿佛都失去了表情。城堡无比真实同时又十分虚幻。城堡山下的村庄仿佛为K一个人准备的舞台。在作者停笔的地方,K仍在继续他的追寻。

(2)、「最亲爱的父亲:最近您问起我,我为什么畏惧您。同往常一样,我不知如何回答,一来是我确实畏惧您,二来是要阐明这种畏惧的根源涉及到太多细节,我一时也无法说得清楚。」

(3)、主人公K半夜踏着积雪来到一个城堡下面归城堡管辖的村庄,准备进入城堡。他自称是城堡聘请来的土地测量员,却又拿不出任何证明,于是遭到了严厉的盘查。客栈用电话询问城堡,得到了答复后,K才被同意留宿。城堡就在附近的山冈上,他却怎么也走不到那里。城堡的主人伯爵人人皆知,却从未有人见过。城堡办公厅主任克拉姆也不肯露面,K只能通过他的信使巴纳巴斯同他联系,而巴纳巴斯也没有见过克拉姆本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K勾引了克拉姆的情妇弗丽达。K去找村长,村长告诉他聘请K纯粹是城堡多年前的一次失误,安排他去给一个小学校当勤杂工,而学校并不需要勤杂工。在学校里,K认识了一个叫汉斯的小孩,孩子的母亲来自城堡。这引起了K的兴趣,想去见孩子的母亲,却引起了弗丽达的嫉妒。巴纳巴斯的姐姐奥尔嘉向K诉说了他们家所遭受的不幸。后来城堡 通知他,克拉姆的秘书在贵宾饭店等着见他。K经过一番曲折见到了秘书,得到的命令却是要他把克拉姆的情妇弗丽达送回去。其实,在K同奥尔嘉长谈的时候,丽达就同K的一名助手私奔了……K用尽心机,东奔西突,但他的一切努力终属徒劳:K至死都没有能够进入城堡。

(4)、▲卡夫卡中学就读的德意志阿尔特斯泰特中学,位于金斯基宫内,其父亲在附近买下了一个商店。

(5)、根据卡夫卡的叙述,父亲虽然表面上不对他的婚姻过多干涉,可那仅有的「并不多」的干涉,却在摧毁卡夫卡婚姻这件事情上,起着关键性作用。

(6)、我们可怜的主人公K想尽一切办法想要进入这个城堡,然而,近在咫尺的城堡却没有一条路可以真正通往那里。这个时候,送信人巴纳巴斯来了,信是由一位时常居住在村庄里的政府里官员克莱姆写来的。看样子,好像是克莱姆对K的职位以及到来了如指掌。这是一个机会,K仿佛可以有机会和克莱姆好好谈谈自己到底该怎么办,因为就在他村庄的几日时间,他发现,这个村庄根本不需要什么土地测量员。他想搞清楚一切。然而就在机会可能可以实现,也就是在小酒馆偷窥克莱姆的时机之时,却认识了克莱姆的情人弗里达,并且把心思都转移花在弗里达身上了。K对弗里达的爱到底是什么呢?K和弗里达的爱情太突然了,双方从陌生到成为未婚夫妇仅仅是一个晚上的事情。或许他是真的爱她;亦或许他只是想利用弗里达是克莱姆情人的身份去接近克莱姆。然而很可惜,身为克莱姆前情人的弗里达见克莱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K后来渐渐和弗里达疏远了起来。

(7)、用存在主义的话来说,宇宙本身就是荒诞与虚无,它本身是没有任何意志的。

(8)、在卡夫卡眼中,父亲高大、强壮、健康、食欲旺盛、坚忍不拔、慷慨好爽……似乎世上一切象征勇气、魄力与积极向上的词汇都可以用来形容父亲。他身上具有着一切「卡夫卡家族的特质」,值得尊敬甚至仰慕。但另一面,父亲又「具有一切暴君所具有的神秘特性:他们的权利不是基于他们的思想,而是他们本人。」

(9)、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这种权威逐渐上升到了「法」的地位。

(10)、然而,如果细细寻绎,或许还能如K.一样逐渐发现一些真相。在小说的开篇,K.看到的城堡是这样的:

(11)、卡夫卡从来没有给予城堡确切的样子,确切的指称,《城堡》中的人物,也没有明确的样貌,我们只是通过对话的延伸,对城堡和人物进行模糊的立体的塑造。城堡“既不是一个古老的要塞,也不是一座新颖的大厦,而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建筑群”,“在那座城堡所处的山峰上,一切都很空灵缥缈,仿佛毫无重量似的向上蒸腾”,“成群的乌鸦在高塔上盘旋”。没有典型环境,城堡、村庄的样貌不明晰,洋溢的氛围不确切,只有人物对于外界环境变化的感知,借引起人物强烈刺激的视觉、触觉等才有一点环境的轮廓,环境或许对人物的行动、性格产生影响,但也有人是例外,比如阿玛莉亚。没有典型性格,每个人物都不是形容词的集合就能大致概括的,我们甚至不能确切知道每个人究竟长什么样子。对话中的相互矛盾,存在悖谬,让“城堡”一词具有空间和意义上更广阔的想象,人物的厚度,也更为明显。

(12)、而在那部令卡夫卡名声大噪的作品《变形记》中,这种面对父亲又爱又惧的感情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

(13)、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_YxgfhQ1lNVu9uOOFjqNg提取码:QHFK 书名:变形记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全集

(14)、面对如此荒诞的城堡,如此荒诞的世界,换做是我,我估计早就抱着弗丽达远走高飞了,拜拜了您嘞。

(15)、推荐首选上海译文版的《卡夫卡文集》四卷本:

(16)、最终,格里高尔怀着对家人的爱意,坚定了「消失」的决心,悄然死去。

(17)、卡夫卡的小说,都有一种荒诞不经的风格,通过异化现象,创造出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让读者惊艳于他丰富的脑洞和想象中时,也感受到无法克服的荒诞甚至恐惧。

(18)、然而,K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并没有见到克拉姆,于是他只好带着克拉姆的信件去村长那报道。没想到的是,村长竟然说村里根本没有需要测量的土地,也就是说,他这个土地测量员的身份从始至终都是虚无的。村长又透露出一条消息,原来城堡在很久之前的确是发出过聘用土地测量员的文件,但那都是很久远的事了,而且村长翻找了很久,也没找到那份文件。

(19)、这里回到有关“人生意义”的话题,人生的意义并不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而是一个价值判断,因人而异。其实站在一个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本就是一堆化合物,就包括这个地球,整个宇宙也是一种遵循着物理规律运行的东西,本质上并没有什么目的和意义。

(20)、然而,K没有,弗丽达跟他说过这事,但被拒绝了,而且,K向她表明,自己要留在这里,必须留在这里。

5、城堡卡夫卡 百度网盘

(1)、K打算找村长聊聊自己职位的事情,然而村长又是一下子给他了一句让人惊叹其荒谬度要爆炸的回复:

(2)、可是城堡外面村庄里的人们听说了这个消息,都觉得巴纳巴斯一家闯祸了,所有人都对他们避而远之。他们没有了收入来源——谁都不敢跟他们打交道;他们没有了人际交往——人们都视他们为洪水猛兽,他们家被整个生存世界孤立了。

(3)、K.半坐起身子,捋了捋头发,仰头看着众人说道:“我迷了路,这是摸到哪个村子来了?这里是有一座城堡吗?”

(4)、其小说结构就像“糖葫芦”:以主人公的经历串起一个个事件的“糠葫芦”。而且,只要竹签足够长,事件可以被无穷地串下去。因此.传统的线性结构模式的根基和底部是无数的事件。

(5)、卡夫卡是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他的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6)、链接:https://pan.baidu.com/s/1hsprO_8RsmAFIyFUgtQYPA提取码:hblv 书名:城堡

(7)、K在小客栈住了一晚后,第二天来到城堡,奇怪的是,目标看似尽在眼前,却仿佛咫尺天涯,因为K没法接近它。最终,K在筋疲力竭的状态下回到了客栈。

(8)、陆续出版《变形记》及《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等短篇小说集

(9)、在《城堡》中,卡夫卡的笔调冷静,叙述了K没有意义、没有结果的追寻,世界的荒诞、异己和冷漠。

(10)、我为了离开家乡所做出的牺牲、漫长而艰难的旅程、由于我在此地受到聘用而产生的各种有理有据的期盼、我眼下彻底的无产状况、现在再在家乡找一份合适工作的不切实际,以及最后但也绝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我的未婚妻(弗里达),她是本地人。

(11)、K.设法在城堡脚下的村里扎下根,以寻求与神的恩惠的联系,——他为在一定的生活圈子里谋得一个职位而奋斗,他想通过选定职业和结婚来巩固自己内心的信念,想作为“陌生人”,即从孤立的地位出发,作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去夺取那普通人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唾手可得的东西。——有一次弗兰茨·卡夫卡向我谈到福楼拜的外甥女在他的通信集的序言里提及的一件轶事,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对于形成我上述的这个观点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她这样写道:“他(福楼拜)没有选择平平常常的生活道路,在他的晚年不为此而感到遗憾吗?每当我想起有一次我们沿着塞纳河走回家时他脱口而出的那句感人的话,我便几乎相信他确实是为此而感到遗憾了。我们刚拜访了我的一个女友,看到她被围在她那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中间。‘他们真美气啊。’他说道,他这话指的是这可尊敬的美好家庭生活。”

(12)、1925年《审判》出版,1926年《城堡》出版,引发世界文坛震动

(13)、托尔斯泰(1828-1910,Tolstoy)

(14)、就在K以为一切平静的时候,事情又发生了偏转,因为他勾引弗丽达,所以得罪了客栈的老板娘,被扫地出门,不让他住了。于是,K只好带着弗丽达和“剪不断理还乱”的两个助手前往学校当杂役。

(15)、因此,如果我们不了解卡夫卡与他父亲的关系,我们就很难真正理解他的作品。他反抗理性,而且是以「儿子」的身份,反抗象征着理性权威的「父亲」。

(16)、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H-_sxEGD4WBZTP8fJp1bA提取码:8wdr   书名:卡夫卡小说全集(全3卷)

(17)、约瑟夫·K,作为主人公,从遥远的故乡来到陌生的村庄,为了土地测量员的工作。抵达城堡下的村庄后,发现了两个结果,城堡一方面给予他履职信件、派给他两位助手、甚至还有发来嘉奖他的工作的信件,信使的存在让他以为自己与城堡的联系如此紧密,随着事件的发展,另一方面他想方设法与城堡取得联系并未成功,村长告诉他并不需要他这么一位土地测量员,信使的身份和地位也不过和他一样,因为土地测量员的传书,才拥有工作,信使也从未真正接触过城堡。城堡指称的是一个庞大的组织架构、是官员的工作地点,也是我们理念中最虚无的“当局”,当提及这一概念时,是触不到、看似很近却永远无法进入、具有无上权威的。

(18)、题图作者:StasSantimov,乌克兰behance.net/santimov

(19)、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种情绪使卡夫卡生前不为世人所理解。在《城堡》中,卡夫卡以冷峻的笔调叙述了一次绝望的挣扎,由此揭示世界的荒诞、异己和冷漠。

(20)、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O0sMTEgF0Zw1AhIJB9-rQ提取码:THXP 书名:变形记

(1)、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鲜为人知,其作品未受到重视,身后文名鹊起,蜚声世界文坛。他的《城堡》、《失踪者》、《诉讼》等小说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对现代派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被推崇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作家中之作家”;他的小说已成为许多作家必定研读的作品,被认为是“需要用心去阔读的作品”。

(2)、北京燕山出版社的《卡夫卡精选集——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凑合:高中甫 编选

(3)、K.听了这些话精神为之一振。这么说,城堡已经任命他为土地测量员了。这个情况一方面对他不利,因为它表明,城堡已经了解他的底细,在反复掂量了双方的力量对比之后,决定成竹在胸地开始同他较量。可是另一方面,情况又对他有利,因为在他看来这同时也证明对方低估了他,他将会有兴许比他自己起初敢于希冀的还要更多的一些自由。并且,如果以为通过这从心理战来看不能不说是高明的一着,即公开承认他的土地测量员身份,就能使他经常处于诚惶诚恐、心惊胆战的状态的话,那他们就错了;这一官方认可使他吃了一惊,但也就止此而已。

(4)、DerProzeß《诉讼》Berlin:DieSchmiede1925

(5)、“可是我看到过一个官员雪橇的车厢内部”,K说,“那里面没有什么文件。”…“那有可能,”奥尔加说,“不过,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就更糟糕。这说明那位官员有如此重要的公务在身,有关文件太珍贵或数量太多,不能随身携带,这样的官员都是马不停蹄、飞驰而过的。…”

(6)、逐渐单调静止的时间流似乎暗示着,以线性时间序列为基础的事件性和因果性不再重要,行动还是等待区别不大,都只是一场权力摆布下的耗费生命的游戏,如同奥尔迦叙述父亲经历的“镜子文本”所揭示的那样。无论K怎样变换计谋,他的行动几乎是循环式的,情节并没有得到有效推进。  

(7)、回到卡夫卡生活的时代,20世纪上半叶,用马克思·韦伯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已经祛魅了的世界,理性化成了现代化的主导。科学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客观世界,却无法提供人生的意义。

(8)、在《地洞》中,那只鼹鼠过着不见天日的日子。虽然鼹鼠有坚固的地洞和丰富的储粮,但仍然每日生活在巨大的恐惧当中。它说:「即使从墙上掉下来的一粒沙子,不搞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 当面对敌人的时候,它会想:「也许他对我的了解和我对他的了解一样少」。这只鼹鼠一生都在矛盾与自我否定中奔波,耗尽生命。

(9)、(2)K.既然无法进入城堡,在村子里又举步维艰,为什么他不选择离开?

(10)、这部小说最能体现卡夫卡的创作风格和特征,故一向被认为是卡夫卡创作的压轴之作和代表作。

(11)、进入城堡的努力象征了人对美好事物的追寻,K的失败是作者悲观厌世的产物,是作者对人生的否定和对人的存在价值的否定,这就使得小说通篇贯穿着痛苦惶恐和压抑绝望的情绪。

(12)、在出版这部遗著的时候,凡涉及版本及出版方面事宜,我还是遵循那些在《诉讼》后记里提出过的原则。对原作当然没有任何改动。只对明显的错误作出纠正。再者,就是我在少数几处作了章节的划分。此外,原稿中作者本人曾对章节的划分有所提示。奥尔嘉插曲各节的标题也出自他的手笔。整部原稿没有名字。在谈话中卡夫卡经常把这部小说称作《城堡》。我出于开头阐明的理由而删去的是原稿的最后几页,还删掉了K.与汉斯之间的那段情节以及吉莎-施瓦尔策插曲中各一处,每处约删去了一页。

(13)、主人公K半夜踏着积雪来到一个城堡下面归城堡管辖的村庄,准备进入城堡。他自称是城堡聘请来的土地测量员,却又拿不出任何证明,于是遭到了严厉的盘查。客栈用电话询问城堡,得到了答复后,K才被同意留宿。城堡就在附近的山冈上,他却怎么也走不到那里。城堡的主人伯爵人人皆知,却从未有人见过。城堡办公厅主任克拉姆也不肯露面,K只能通过他的信使巴纳巴斯同他联系,而巴纳巴斯也没有见过克拉姆本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K勾引了克拉姆的情妇弗丽达。K去找村长,村长告诉他聘请K纯粹是城堡多年前的一次失误,安排他去给一个小学校当勤杂工,而学校并不需要勤杂工。在学校里,K认识了一个叫汉斯的小孩,孩子的母亲来自城堡。这引起了K的兴趣,想去见孩子的母亲,却引起了弗丽达的嫉妒。巴纳巴斯的姐姐奥尔嘉向K诉说了他们家所遭受的不幸。后来城堡 通知他,克拉姆的秘书在贵宾饭店等着见他。K经过一番曲折见到了秘书,得到的命令却是要他把克拉姆的情妇弗丽达送回去。其实,在K同奥尔嘉长谈的时候,丽达就同K的一名助手私奔了……K用尽心机,东奔西突,但他的一切努力终属徒劳:K至死都没有能够进入城堡。

(14)、老板坐在K.对面窗台的边沿上,他不敢坐舒服些,这段时间一直瞪大他那双褐色的眼睛战战兢兢地紧盯住K.,先前他是唯恐挤不到K.的身边,现在呢,看来恨不得马上就溜之大吉。他是害怕被详细诘问关于伯爵的情况呢,还是怕他心目中的“大人”K.靠不住?K.必须给他打打岔。他看了看钟说道:“我的助手们很快就要到了,你这里有地方给他们住吗?”

(15)、一般书籍变为公版书主要是因为版权到期,也有作者自动放弃版权的。

(16)、不过,K手上有克拉姆的信件,村长于是给他安排了另一个工作,给了他一份学校杂役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