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物候现象的农谚语116句

2023-08-24 16:22:09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有关物候现象的农谚

1、关于物侯现象的农谚

(1)、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也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2)、风雪载途:风雪满路。载途:满路、遍地。                

(3)、(注)立秋不下雨说明整个秋天都少雨,白露不下雨,说明三个月里都不下霜。

(4)、(指名学生说出自己提取的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内容要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我们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 

(5)、“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到十天左右”,句中的“左右”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6)、文章从哪些语句上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在组内交流。

(7)、⑥“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8)、先跳出“说明文教学要点”的窠臼,从科学文本(科技作品)的角度想一想:科学文本,应该教什么?

(9)、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10)、整体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很不错的。主要体现在教师宏观调控课堂的能力很强。

(11)、⑤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形象、典雅,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12)、请学生筛选信息,找关键词语,回答上面的四个问题。

(13)、   水是会“说话”的。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子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暖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14)、晋 葛洪《抱朴子 广譬》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15)、 难点:探究事物说明文的写作技巧。突破方法:讨论法。

(16)、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

(17)、⑨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18)、大自然每天用不同的语言和我们说话:              ,            ,告知了天气的语言。             ,              ,告知了季节的语言。              ,           ,告知了生命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奇妙。 

(19)、    师:你找得非常准确,有什么方法吗?

(20)、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       (清醒、苏醒、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次第、连续、陆续)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       (悄然、欣然、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        (纷纷、刷刷、簌簌)的落下来。

2、物候现象的农谚语

(1)、精读一节   品一品   (生动语言)     

(2)、②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经度差异)

(3)、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4)、    生2:“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5)、(1)文章原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教材改为《大自然的语言》,增加了形象性。但是从科学的下定义角度看,绝不能说“物候学就是研究‘大自然语言’的科学”。这一点,在教学中要格外注意!

(6)、生: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10)    

(7)、《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8)、了解一些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    

(9)、师:从作者生动的描绘中,我们知道无论是春日的桃红柳绿还是冬夜的冰天封地,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这些奇妙的语言吧。 

(10)、明确: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做出解释,话题转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四部分阐明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1)、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老师想让同学们结合白居易的诗,说说这首诗中描绘的物候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教师明确:是高下的差异。)

(12)、由现象到本质:四季不同景观 物候现象与农业的关系 物候知识 物候学    

(13)、孕育yùn     载途zài     农谚yàn     竺可桢zhúzhēn     销声匿迹nì  

(14)、 精读第7段,划出8个句子的结构关系图。讨论:哪一句是本段的焦点句?就是第一句“首先是纬度”吗?

(15)、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说明顺序”,本课体现的是“逻辑顺序”,要做具体分析:第一部分:由现象到科学,第三部分:由主到次;第三部分到第四部分,由科学到运用。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真正理解:为什么是这种顺序?

(16)、 唤醒学生的质疑意识,培养准确、周密、科学、严谨的文风。

(17)、重点精读第三部分。通过细读文本、调动相关的地理知识,回答:这一部分,为什么是“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作者概括的四个因素,有没有可商榷之处?文中提到的我国的气候类型,和你在地理课上学到的气候知识,有没有什么出入?

(18)、点评:这个环节可见物候现象是普遍存在,而又随时随地都能让人感受得到的。前提是,你得运用物候学知识去感悟。

(19)、生:新疆,冬天比内地冷,夏天比内地热。这是由于经度的差异。

(20)、   水的奇言妙语可多啦,你能自己做些实验,研究一下吗?

3、有关物候现象的农谚,和蕴含的物候知识

(1)、(A句渐渐展现了春回大地的渐进的过程。“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冰雪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漏着暖暖的春意。“草木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各种花次第开放”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B句就不具备这样的画面感。也体现作者言语的丰富生动的特点。)

(2)、点评:这个环节,就是比较揣摩法的其中之一——删一删,学生揣摩原句与删减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从中感悟语言生动丰富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是可取的。

(3)、翩然(piān)      五彩斑斓(lán)

(4)、 精读一节   品一品   (生动语言) 

(5)、⑧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6)、(春天降雾会放晴,夏天降雾会雨涝成灾。 )

(7)、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先示范的分析一句,给学生一个示范作用,有降低难度,又能抛砖引玉,调到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品析我找出的比较的语句,然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尝试的找出句子课堂进行品析,再当堂展示。这种有目的、有意识、有分寸的冲破教材的教学方法,使课堂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趣味盎然,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极大地挖掘出他们学习语文的潜能,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8)、明确:什么是条理?条理就是说话的顺序。写文章也要讲究条理,不论叙事、写景、状物,都要根据表达需要,安排好顺序。

(9)、不是。因为正常情况大家都比较熟悉,且有切身体验,故一笔带过;而特殊情况大家是大家不了解的,需要详细介绍。

(10)、明确: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用人们易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修辞手法,使枯燥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

(11)、教师简单介绍:作者是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12)、文章通过大自然的语言来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其主要得益于说明的条理非常清晰,不仅文章整体结构采用了逻辑说明顺序,而且每个分点介绍也是很有条理的,一目了然;其次说明的语言不仅在准确性很有讲究,生动性方面也是非常用力的,大量的四字短语运用,典雅凝练;最后辅以一些说明方法的巧妙运用,文章自然明白如话。

(13)、    师:列数字的说明法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那我们看看里面具体的数字。刚才的“20天”、“10天”,就是具体的数,而你说的“十天左右”、“五六天”并不具体呀。

(14)、生:(第6-----10段,四个要素也是有一定的顺序,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主到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接着是高下的差异,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的位置不同,高下是同一个地点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而且对这四个因素的解释有一系列很明显的连接词,显得文章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15)、 教师明确:举例的多少,要看需要,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几个。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16)、(2)课下注释对作者身份的介绍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并没有说“物候学家”。这一信息提示我们思考:①公认的科学分类体系里,是否存在“物候学”?②作者的研究领域,已经暗示了本文所写的“物候”,与气象、地理的深刻关联。教学中,要抓住这一本质联系,真正理解“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17)、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引导学生逐步思考)

(18)、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19)、(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远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远(或:直)上白云间”,过于直白,“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句法气势显然要富有美感,李白就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可为异曲同工。文学是可以发挥想象,可以虚构、夸张、移用的。)

(20)、 难点: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突破方法:点拨法、引导法。

4、关于物候现象的农谚或诗文

(1)、(2)合作探究: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小组讨论后明确)

(2)、明确: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3)、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清明时节雨纷纷。

(4)、点评:师生准备恰当。教师的两点,一是为了前后关联,二是为了补充拓展。学生的两点,一是为了落实教学重点,评析语言,一是为了搜集整理了解相关知识。这些都是有可操作性的。

(5)、(注)中秋看不到月亮,元宵节就会下雪,清明时必然一直下雨。

(6)、②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比喻  )

(7)、 点评:这个提问,有必要,增强学生对科普说明文写作用意独居匠心的体会,明确“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等等,详略安排、主次安排等等,都是有讲究的。

(8)、    生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9)、⑩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10)、文中哪些语句生动典雅?请摘录两处,并稍作赏析。

(11)、  把水壶坐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候,叫声不是那样响了。“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壶里的声音为什么能报告壶里的情况呢?

(12)、第1段文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它们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唯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第2段文字中“根据”“长期记录”“十年平均”“七种”“早九天”这些词语和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这个因素,从而增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13)、PPT:投影字词、词语,找学生认读与纠正。

(14)、    生1:因为这一段的开头一句就是“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后面又写着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15)、本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又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强调了研究物候学的最终目的。

(16)、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17)、 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18)、(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经度差异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19)、    师: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想想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默读课文时我们要注意: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

(20)、    生3:这就好像大自然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5、关于物候的农谚谚语大全

(1)、③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④    说明文语言有哪些特点?   准确、简练、平实、生动等   

(3)、课文不长,语言通俗,没有多少专业术语,学生读懂字面意义不难。但因为毕竟是科普文章,文章写得平实无故事;物候、农业等问题,又远离城市的生活经验,学生可能对本文的初始兴趣不大。因此,必须靠丰富有趣的思维挑战活动,激发学生细读课文、严谨“较真”的热情。

(4)、    师:你说得真好。看来通过大自然的语言,我们了解了这些物候现象,并且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5)、了解一些物候知识,理清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的顺序,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6)、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饶有趣味,是一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7)、小组讨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8)、说明水在三种情况下的语言:①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9)、第出于科普的要求,本文写得深入浅出,从人们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逐渐深入地介绍科学知识。文章写得通俗易懂,几乎没有令人生畏的专业术语;多用口语话的短句,很少有结构复杂的长句。

(10)、 教法:按照“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方法进行教学。

(11)、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出示课件)

(12)、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13)、    师:是的,运用具体的数字可以让说明变得准确,所以同学们以后写说明文的时候,比如你要介绍一下这张课桌,你就可以列数字,课桌长、宽、高是多少厘米(教师边说边比划),这样写出来就准确了。所以列数字是使说明准确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还有吗?

(14)、值得改进的地方有:一是在学习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之后,可以让学生在找几句作个分析。二是说明方法,也需要让学生再找句子分析。三是板书,既要提纲挈领,也要注意出现相关内容。四是没有作业布置,这个环节需要落实一下,如学完第2自然段语言的生动性之后,可提示学生写一段生动优美的片断。五是的细小的问题,即教学过程第三个要点中,保留“揣摩语言”即可,这样与其他的要点显得一致。

(15)、本文的语言写得非常优美,你喜欢文中哪些语句?先读一读,再品一品。再有感情的朗读。这节课重点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的方法品读赏析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

(16)、飞,北风呼啸,白草断折的自然现象。这反映了物候现象与

(17)、    师:是的,生动也是本文语言的特点之一。下面就请同学们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默读,静静地思考,把你想到的及时写到课本中去,做好批注。我们在分析语言时角度很多,可以从运用词语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等。

(18)、师 :这些问题回答的非常准确,有什么方法吗?抓住了关键的句子,这样解决问题既便捷又准确。

(19)、赏读句子,体会文章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20)、点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十分醒目。不是题目的简单重复,而是另辟蹊径,大圆圈中一个大大的“美”字,突出了本文的要旨。给人的启示有:鸟语花香是“美”的,风雪载途也是“美”的,大自然的一切万物是“美”的,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更是“美”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也是“美”的……总之,是“美不胜收”的。

(1)、通过语言比较揣摩进行鉴别,通过鉴别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在以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仍要坚持不懈的使用语言比较揣摩法品析语言,让学生喜欢上说明文,喜欢上语文。

(2)、(2)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表模糊性)

(3)、点评:这个环节,复习第一节课的有关内容,既由郭沫若诗句继续引发信念的问题,又为下面的深化阅读与思考,起到了物候知识上的提纲挈领作用,做到了前后关联。

(4)、教学设计,是事先设置好的,是课堂教学过程的蓝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根据班情、学情,随时调整,对预设的也要注意课堂生成性。

(5)、师:请同学们在文章中筛选信息,找关键词语,回答上面的四个问题。

(6)、    师:通过听写,我感受到了咱们林东三中的同学有非常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相信我们一定会合作得很愉快。大家有这个信心吗?

(7)、 教师点拨:为什么表精确性与表模糊性都体现着准确。第①句准确没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天而是10天,很精确。第②句中“春天”“沿海”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留有余地。像我们平时用的一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约、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数、若干)。精确与模糊都体现准确。

(8)、草木荣枯:草木盛衰。荣,草木茂盛。                    

(9)、    师:通过同学们的合作学习,我们看到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请小组代表说说你们发现的句子。

(10)、物候: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产生了影响,物候就是在动植物身上看到的这种影响;

(11)、    师:你还能举例说明影响物候的四个差异吗?

(12)、教材的写作专题中,写作知识短文,只是简单提出了三种顺序,又以建筑物的说明为例进行解说。写作实践给出的三道题目,前两题都是“事物说明文”,学生很难学习“说明事理”;其一“我的小天地”与其三“我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可能局限于“空间顺序”,教师应多加指导。“我周围的环境”的作文,应与“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进行整合设计:在学生查找资料、实地考察之后,在拥有一定的知识与资料储备,甚至开展了一些问题的讨论之后,才能分析事理、运用逻辑顺序,写好“事理说明文”。

(13)、②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14)、生丁: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设置悬念,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有力的铺垫。

(15)、    生2:“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16)、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