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诸葛亮人物形象研究综述74句

2023-08-24 16:20:44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诸葛亮人物分析论文

1、诸葛亮人物分析论文题目

(1)、一气:赤壁大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占荆州,被诸葛亮抢先夺去。二气:周瑜本想借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把刘备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诸葛亮用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败,结果病死了。临死前,他说:“既生瑜,何生亮!”自己活活的气死了。

(2)、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他不以为然。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坡。关平、刘封带五百人马,在博望坡后面分两路等候,敌军一到,立刻放火。又把赵云从樊城调来当先锋,只许败不许胜。刘备带一千人马作后援。关羽忍不住问:"我们都去打仗,先生干什么?"诸葛亮说:"我在城中坐等。"张飞大笑说:"我们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遥!"诸葛亮说:"印剑在此,违令者斩!"关羽、张飞无话,冷笑着走了。在战斗中,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关羽、张飞等佩服的五体投地。

(3)、(8)唐九久.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的人物关系(J).文化月刊,2020(01):142-1

(4)、  专业带头人严畯教授:孔明先生就是会强词夺理。请问孔明先生你是哪所大学毕业?学历是什么?发表过什么著作啊?在核心期刊发表过几篇论文啊?

(5)、██ 政治心理学尽管会从个体、群体与组织、社会与国家、文化等多个层面来探究人们在政治情景中的心理与行为,

(6)、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7)、「剪要」用户可到菜单栏底部输入框留言到后台互动。

(8)、《试论宋江形象的复杂性》论文小组汇报的形式为辩论会形式,通过正反双方分别阐述宋江的正义性及负面性来论证宋江形象的复杂性,既能展现论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也有理有据地分析了“为什么”。《闻其声则知其人——论性格化描写语言特色》论文小组选择的汇报形式为口头讲述与片段表演相结合,生动再现了李逵、林冲、陆虞候等人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和性格。

(9)、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千古良相”的典范。谥号为“忠武候”。

(10)、  孔明:有些人虽然写了很多书,在核心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但知道舞文弄墨、搬弄是非,却不能领兵打仗,帮助主公治理国家。你认为,在这样一个动荡的社会里,像这样的读书人对国家会有什么作用呢?

(11)、(23)赵炜霞,田明珍.论《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失度”(J).华中人文论丛,2013,4(01):39-

(12)、诸葛亮六出祁山,什么“空城计”“八阵图”“木牛流马”更是玩出了新境界新花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除了“失街亭”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导致了失败,其余几次撤军失利和诸葛亮本人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诸葛亮就没有失败过。

(13)、《三国志》中记载“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孬、抗衡上国者。”意思就是说,他的志向是统一天下,又认为自己一旦去世,蜀国就没有和进攻中原、与魏国相抗衡的人了。

(14)、八月,诸葛亮病情日益恶化。诸葛亮病重之际,蜀主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军前问候,同时询问国家大事。李福返回之前,两次跟诸葛亮谈话:“日前确实不曾询问,等到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担负国家重任,所以就又返回。再请问蒋琬之后,谁又可承担重任?”诸葛亮说:“费祎可以继任。“李福又问费祎之后谁可接任?诸葛亮没有回答。同时,诸葛亮也对各将领交代后事,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由魏延、姜维负责断后。不久,诸葛亮在军营中去世。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其后,司马懿视察蜀军遗留的营寨,感叹说:“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

(15)、我们再分析以下这次战争,这一从战争确实是失败了,虽不严重但却彻底。所以,诸葛亮要自贬三级,来表明自己要为失败负责任。

(16)、██ 由此,诸葛亮已经不仅仅是一位历史人物了,他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之中,正在被不同的学科所关注。

(17)、  程德枢教授:你这样的读书人就是喜欢说大话,未必有什么真才实学,难道不怕被天下人耻笑吗?

(18)、读书小论文写作正面促进了语文教学。阅读和写作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小论文写作能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要写读书小论文,学生只有多次阅读、深入阅读原著才能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在阅读大量的书籍资料、论文资料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撰文。通过反复修改文章,丰富素材,最终成文。这一过程,实现了语文教学中对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多层级目标,契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新课改的要求,有效地促进了语文教学。

(19)、程德枢不能对。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

(20)、██ 心理传记学,简单地说,就是在全面把握传主可靠传记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心理学分析,探究传主幼年的生活环境对其性格的影响及其早年经历中的重大生活事件对其性格的塑造,这些对性格的塑造又怎么影响他在未来人生关键时刻的重大抉择进而如何影响人生命运的一门学问。

2、诸葛亮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1)、读书小论文写作纵向深化了读书活动。读书活动的形式越来越多样,从课外自由阅读到课堂上集体分享,从全班共读一本书到读几本书,从诗歌散文到小说戏剧等等,这些都横向拓宽了读书活动的面。读书小论文写作从研究的角度,纵向深化了读书活动,将读书活动从“我感受到什么”深入到“我能分析为什么”。从浅层地谈读后心得、感悟、体会,到深层地分析、思考、质疑书本中的人物、情节、主题、内容、结构、语言等,无一不是从感性的体会深入到理性的思考。这对读书活动来说,是一个质的进步。

(2)、 通过论文汇报答辩,进一步考查和验证学生对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阐述论题的能力。同时,这也是一个增长知识,交流信息的过程。学生在答辩前要积极准备,对自己所写文章的所有部分必须非常熟悉,对老师和同学们作好解说的准备。这种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知识、增长知识的过程。在答辩中,老师和同学也会就论文中的某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学生又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知识。

(3)、诸葛亮的机智真是:“鬼神不测之机,圣人难比之智”啊!

(4)、(荐读)美好的词汇那么多,你为什么非要用脏字?!

(5)、██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两方面的问题:其是否是因为诸葛亮身上具备了某些人格特征,导致他不得不被当选;其是否是因为几千年来人们的某种共同的心理需求,导致了最终诸葛亮被关注。

(6)、孔明回答:哦,是的,这不过是我平生一个小小的比喻罢了。

(7)、选读:《红岩》《创业史》《基地》《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8)、所以说诸葛亮有能力控制集团内矛盾,防止内部分化是他揽权的充分条件。

(9)、最后看下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参与撰写的《新唐书》中评“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

(10)、用人失误。马谡深得孔明的赏识与喜爱。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与孔明私交甚好;马谡熟读兵书智谋过人,尤其是在孔明平南亲征出发时,马谡深情款款相送,和孔明探讨“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大战方略,与孔明不谋而合;而且马谡认为,南方要不平定,北伐中原就有后顾之忧;平南只有让南王心服,北伐中原才能有巩固的后方。这样的见识,更让孔明觉得孺子可教。孔明把街亭交给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去守,既有出于培养年轻人的考虑,也有对马谡的偏爱,表现了诸葛亮很有人情味的一面。但是,近了人情,却不料失了街亭。他为了整肃军威,杜绝违反军令,临阵败逃,不顾蒋琬等人的说情,挥泪斩了马谡,并自贬三级。悔不当初,没听刘备临终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嘱咐。用兵如神的诸葛亮也不能避免用人失误的问题。

(11)、关于周瑜形象悲剧性的相关研究共有5篇。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周瑜的悲剧性很大一部分源于其性格的悲剧性。其次,还有部分学者指出了周瑜的壮志难酬的悲剧,即在魏蜀的二元格局下,选择既无实力又无舆论支持的孙吴集团便注定了他壮志难酬的结局。此外,在尹方红与祁拉旦的文章中,文学创作原因被几番提及,例如《三国演义》笔下正史与小说掺合的悲剧,史实歪曲错位的悲剧等。

(12)、(官方)2017中考各校统招分数线公布,含单科分数及跨区分数线

(13)、通过论文汇报答辩,进一步考查和验证学生对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阐述论题的能力。同时,这也是一个增长知识、交流信息的过程。学生在答辩前要积极准备,对自己所写文章的所有部分必须非常熟悉,对老师和同学们作好解说的准备。这种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知识、增长知识的过程。在答辩中,老师和同学也会就论文中的某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学生又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知识。

(14)、我们仰慕他的人格,正是仰慕这种千古难寻的决绝——即便这种决绝背后是清高者自我审判时无从逃避的痛苦。

(15)、诸葛亮北伐,街亭是咽喉要地,打算派将驻守。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守街亭。诸葛亮再三吩咐要靠山靠水扎营,并吩咐王平辅佐。马谡刚愎自用,既违背军令,又不听从王平谏言,竟在山顶扎营。司马懿知道后大举进兵街亭,围困马谡,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

(16)、学生根据论文提纲进行小论文写作。学生的初稿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观点不鲜明,无论证依据,以材料罗列代替观点。层次不分明,观点之间逻辑关系不清晰,论据重复、混乱。论据不充分,用个别例子进行单薄论述,不能全面分析。

(17)、近几年来,课外阅读“登堂入室”,进入了语文课堂,读整本书、读名著成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为了推动读书活动持续有效开展,师生共同选书、阅读、交流、展示,开发各式各样的读书会,课堂上常见的有知识竞赛、情景表演、读后感悟、主题辩论等。这些形式点燃了师生阅读的热情,但总体来说是热闹有余、深入不够。

(18)、诸葛亮是被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典型来塑造的,作为封建社会理想的贤相,小说突出描写了他对刘备的忠贞,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竭忠尽智,赴汤蹈火,为蜀汉的霸业立下了巨大功勋。

(19)、(11)楚周莲.同为国士无双汉,何苦并生相为难——“赤壁之战”周瑜、诸葛亮形象研究新论(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01):20-

(20)、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

3、诸葛亮人物分析论文2000年

(1)、██ 总体而言,在整个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中,动机问题是非常核心的问题,因为每一个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最终都是研究人类的行为,不同的应用领域只是为人类的行为提供了不同的环境和背景而已。

(2)、读书活动如何深化,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读书的本质是指个人从书籍中获得信息的过程。读书不仅仅在于体验作品的情感主题与内容,更多的是可以引发思考、引起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读书。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探究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读书活动的深化要求和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尝试进行指导学生读书小论文写作的探索,收到了明显效果。现以指导《水浒传》读书小论文为例,汇报具体的操作,请方家指正。

(3)、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

(4)、阅读活动和小论文写作活动对于初中生来说魅力无穷,对于语文教育者来说,也是一项富有生命力的工作。我们相信,它对孩子的一生、对语文教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5)、汉末建安十二年(207),当时依附荆州牧刘表、屯兵新野的刘备三顾茅庐,向年仅二十七岁(虚岁)的诸葛亮请教。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为刘备拟定了“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先夺荆州,再取益州(“跨有荆、益”),形成天下三分。第二步,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等时机成熟,从荆、益两州分兵北伐:一路直捣政治腹心地区宛、洛一带,夺取东汉首都洛阳;一路夺取西京长安和整个关中地区;两路夹攻,以图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在刘备的恳切敦促下,诸葛亮慨然同意出山辅佐。从此,这条“卧龙”冲天而起,在历史的舞台上夭矫腾飞,大展宏图,而《隆中对》也成为刘备集团发展的战略蓝图。罗贯中充分发挥艺术家的天才想象,用了三回半的篇幅(第35回——38回前半),将“三顾茅庐”的由来和过程写得曲折有致,摇曳多姿,情韵深长,令人悠然神往。特别是第38回前半,集中写刘备见到诸葛亮后的精彩对话,更使《隆中对》深入人心。

(6)、  孙权集团薛综教授是政治学博士。他说:曹操现在是天下三分而有其取代汉朝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规律。我们不必违背历史潮流,做无谓的抵抗。

(7)、本书在介绍心理传记学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安全感理论”来分析一代贤相诸葛亮人生经历中的诸多悬疑性问题,以“择主”和“北伐”为主线,涉及诸葛亮幼年重大事件年代心理学意义的分析诸葛亮的君臣和同僚关系等问题,在展示一个更加复杂而真实的诸葛亮的同时,旨在以史为镜,通过历史中的人和事来反观我们自己,增进我们对自己的理解,也为从跨学科视野来理解历史人物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解释模式。

(8)、  诸葛亮一番话从实际出发,从市场出发,击倒从表象看问题的张昭。张昭无言以对。

(9)、██ 诸葛亮对心理学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作为思想家,诸葛亮关于政治、军事、外交、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思想,对心理学科有极大的启发,这些思想可见于《诸葛亮集》之中;另一方面,诸葛亮个人的人生经历,本来就很有心理学考察的价值。

(10)、看到司马懿的评价。说实话,司马懿的评价把诸葛亮的缺点写的很透彻,纵观诸葛一生,跟对刘备建立蜀国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好的机会让他把握住。带兵打仗,中规中矩,肯定比不上曹操用兵之诡诈,况且诸葛本来也就是个谨慎有原则的人,多谋而少决,这个我在三国志里没找到证据,但诸葛有一点劳心劳力可能也是寿短的原因。

(11)、诸葛亮从小出生于官吏之家,家里有一个哥哥诸葛瑾(后为东吴大将军),一个弟弟诸葛诞(后为曹魏大将军),还有两个姐姐,父亲是汉末兖州泰山郡丞,俸禄600石,再加上诸葛氏在琅琊属于名门望族,生活上也算得上是丰衣足食。但是在诸葛亮三岁的时候母亲就因病离世,虽然后来父亲再娶一房,不过仅仅过了五年,诸葛亮的父亲也因病逝世,失去了家庭支柱,给这个家带来了很大的打击,由于太小无法支撑起整个家庭,于是八岁的诸葛亮、年幼的弟弟诸葛均以及尚未出嫁的两个姐姐全部由叔父诸葛玄抚养。诸葛玄的生活也并不稳定,先是听命袁术赴任豫章太守,后来又去荆州投奔刘表。

(12)、魏蜀两军对垒,互斗阵法。司马懿先布“混元一气阵”孔明识破;孔明再布“八卦阵”诱魏攻阵。司马懿命令戴陵等三将,各领三十骑兵破阵。但是阵如连城,门如重叠,魏军只能乱撞,无法破阵。司马懿奋死突围,蜀军三路夹攻,魏军惨败。

(13)、魏、汉两军相峙了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其后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想要激怒司马懿出军来进攻自己布置好的阵势。为了搪塞将领们的要求,司马懿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后来司马懿从诸葛亮派出的下战使者口中探得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使者答道:“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认为诸葛亮活不了多久。

(14)、在诸多文献中,关于《三国演义》周瑜形象形成历程及改写情况的相关论文共有6篇。大部分都着眼于性格与才学这两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周瑜作为历史人物原有的正面形象不断被淡化,而其心胸狭隘的一面则被不断放大而成为一个标示性特点。

(15)、阅读活动和小论文写作活动对于初中生来说魅力无穷,对于语文教育者来说,也是一项富有生命力的工作。我们相信,它对孩子的一生、对语文教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6)、然而,任何问题都必须具体分析。尽管封建时代国君通常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尽管封建统治者竭力提倡愚忠,但千百年来,总有许许多多的志士仁人,信奉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把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与对国君个人的盲从加以区分,在不同程度上摆脱愚忠的桎梏:或对国君的恶德劣行予以批评抵制,直言极谏;或勇于为民请命,不顾自身安危得失。即使在君权最霸道的明清两代,也有一些思想解放者,敢于贬斥和蔑视君权;甚至像黄宗羲那样,从根本上批判和否定君权。

(17)、第刘备孔明相随十多年,他们各自是什么为人,对方不知道?当枭雄良相智商太低啦?

(18)、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文|蔷薇□插图|咕噜□版式|Marko□校对|樱子

(20)、  孔明:曹军是乌合之众,虽然有百万之众,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4、诸葛亮人物形象论文

(1)、 读书小论文写作纵向深化了读书活动。读书活动的形式越来越多样,从课外自由阅读到课堂上集体分享,从全班共读一本书到读几本书,从诗歌散文到小说戏剧等等,这些都从横向拓宽了读书活动的面。读书小论文写作从研究的角度,纵向深化了读书活动,将读书活动从“我感受到什么”深入到“我能分析为什么”。从浅层的谈读后心得、感悟、体会,到深层的分析、思考、质疑书本人物、情节、主题、内容、结构、语言等,无一不是从感性的体会深入到理性的思考。这对读书活动来说,是一个质的进步。

(2)、六月,诸葛亮眼见粮草接应不上,而又收到后主刘禅下令北伐军撤退的圣旨,诸葛亮只有引军退回。都说兵不厌诈,司马懿强行坚持要张郃领兵追击,张郃无奈前往追击。最后于木门道,被埋伏于高处的汉军射中右膝,伤重病逝。第四次北伐之前,诸葛亮派李严负责准备粮草,后来,李严怕粮运不济,就谎称谕旨要求诸葛亮撤军,后被贬为庶民。

(3)、怎么答?只能猜,发挥想象罢了。就是这样,我们现在去心目当中那个竭忠尽智、始终不渝的诸葛武侯形象,已经是千百年来经过无数或史书或文艺作品的演绎之后存留在人们心目中的身影,很难说是武乡侯的真正面貌;就像哈姆雷特或者曹操一样,人们在通过属于个人的不同方式去图解诸葛亮——有趣的是,由于诸葛亮这个人身上所带有的天然的“忠诚”和“坚韧”属性,有时候我们会将其视为符号化的偶像而不容易允许艺术创作者或者其他试图撰写诸葛亮个人经历、特征及动机时有所非完全合乎主流观念的发挥。

(4)、刘备兵败新野,请孔明去江东联吴破曹。舌战群儒后孔明来见周瑜。周瑜假意保全江东和鲁肃争吵,孔明借曹操辞赋欲得周瑜之妻以激公瑾,周瑜大怒表明心迹联刘抗曹。

(5)、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  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6)、且说刘玄德在夏口专候孔明回来……须臾船到,孔明、子龙登岸,玄德大喜。问候毕,孔明曰:“且无暇告诉别事。前者所约军马战船,皆已办否?”玄德曰:“收拾久矣,只候军师调用。”孔明便与玄德、刘琦升帐坐定……(第49回)

(7)、诸葛亮死了都玩了一回司马懿,来了一个“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8)、选题是小论文写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由于初中生的知识面、理解力较为有限,一味地放手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在这个环节的指导非常重要,具有重要作用。我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开列了200多个小论文题目并整合成人物类、情节类、批判类、主题类、创意类5个方向供学生参考。学生可参考借鉴,也可自我挖掘论题。第一个课时5—8名学生形成小组自主选题。同时学生也在小组内部讨论出3个感兴趣的题目或方向,回去查找相关资料。第二个课时小组和老师共同讨论确定论文题目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一个小组在读完《水浒传》后,发现梁山英雄好汉并非全都如人们所说的被官府“逼上梁山”,还有很多是被梁山好汉逼上梁山、自愿上梁山等等。因此他们打算写一篇《梁山英雄如何上梁山分析报告》,主要对梁山英雄上梁山的原因和方式进行梳理、统计、归类、分析,对人们认为的“官逼民反”的观念进行质疑。有一个小组对《水浒传》里的人物绰号很感兴趣,发现这些绰号都能高度概括的人物,于是他们打算研究《水浒传》里的绰号。而一些没有研究价值或者研究难度太大、不适合初中生研究的题目则需要进行修改,比如《假如梁山好汉没受招安是否能统一天下》《的作者真的是施耐庵吗?》,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和历史资料很难进行研究,因此建议学生更换选题。

(9)、得罪小人。俗话说,宁可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诸葛亮对贪酒贻误军粮的苟安,处以斩首,却因杨仪说情(苟安乃托孤重臣李严所派,杀他的话,是不给李严面子)而免他一死,杖打八十。打得苟安心生怨愤,叛投司马懿后回蜀国散布丞相谋反,刘禅急招大军返蜀,北伐功亏一篑。袁阔成说:要是杨仪不讲情的话诸葛亮不就把他杀了嘛!他保了苟安,那在诸葛亮施杖刑时你倒是提个醒,像这样的小人,把他打急了,他投了魏……这表面上是埋怨杨仪,实则是对诸葛亮讲人情又没讲到底,对小人的人性弱点掌握不够进行反思。

(10)、司马懿的评价不能被说成胡说,毕竟北伐被司马懿挡住了,司马有资格有能力评价诸葛亮。 司马懿后来巡视蜀军时也称赞诸葛亮治军是天下奇才。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人经常会被拿出来做比较,诸葛亮年少成名,而司马懿大器晚成,两人也都是自己国家至关重要的人物。

(11)、首先先看一下他的对手司马懿是怎样评价他的“亮志大而不见机,好兵而无权,多谋而少决,虽提卒10万,已堕吾画。”

(12)、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诸葛是将略并不是非常擅长。诸葛亮是国士无双,人品完美。治理国家也是非常可以,内部也比较稳定。至于军事,多次北伐无功而返,虽然有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但是失败这是有目共睹的。虽然他的人品无可挑剔,但扯军事的话,诸葛亮可能就没像《三国演义》中那么神。

(13)、胜败乃兵家常事,诸葛亮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诸葛亮是真的糊涂了吗?

(14)、学生根据论文提纲进行小论文写作。学生的初稿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观点不鲜明,无论证依据,以材料罗列代替观点。层次不分明,观点之间逻辑关系不清晰,论据重复、混乱。论据不充分,用个别例子进行单薄论述,不能全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