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儒家思想有哪些书64句

2023-08-05 12:46:43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儒家思想有哪些

1、儒家思想有哪些内容

(1)、在人性论上与孟子相对立,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君子、小人都一样,“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

(2)、中国为什么从唐宋鼎盛时期沦落为东亚病夫,到现在还比较落后?西方为什么能从地狱般的中世纪走出来,呈现出非常强劲的发展力?曾经繁荣于世界之巅的中国和东方为什么不能产生资本主义呢?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主要是东方文化在维护着旧的封建制度,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是对立的;而西方在文艺复兴后期的宗教改革运动则与资本主义精神有一种亲和关系。他指出,东方要发展就要革除儒家思想,不然就只能愚昧落后。此论不无道理。

(3)、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4)、需要指出的是,自西周以来,中原政权自诩为所谓“礼仪之邦”,原是针对制度比较原始的周边“蛮夷”而言,中原政权按照所谓“周礼”规定的“纲纪”,建立了等级分明而成熟的分封制国家政体,其实质是严格的等级统治。司马光阐述“周礼”的功用说:“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如何“制庶事”?就是按照周礼,一级统治一级,“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下之事上,……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资治通鉴》威烈王二十三年)。可见,儒家标榜的所谓“礼仪之邦”是指中国有一套等级制的周礼制度,并按这种制度建立了等级社会秩序,而不是说人人都有礼貌、都是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明白乎此,我们就不应该美化和误读历史,更不应该自欺欺人,盲目陶醉于“礼仪之邦”的自诩之中,以为我们真的是世界上道德礼义修养最好的国度。

(5)、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就是阳儒阴法。

(6)、概述这段历史可知,周人克商之前,处于氏族社会或农村公社古老的“周礼”和谐之中。克商之后,周公等政治家强劲推广自己的礼法,用文字把他们远古祖先的传说和制度、风俗习惯固定下来,后经孔孟儒家分子系统发掘整理成为神圣的儒家经典,长期规范着中国人的生活行为、心理情操与是非善恶观念。

(7)、理解了孔孟的“善”和“仁”,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孔孟之道最真切的含义。

(8)、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在他的《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一书中带领大家重读孔孟之道。

(9)、主张“礼”,提倡 “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10)、如果说克商夺权最根本的是靠“仁德”二字,那么巩固政权就更不消说。武王克商之后,进一步实行一系列为儒家称颂不已的仁政举措:他先释放了被纣王囚禁多年的箕子,“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散鹿台之财,发鉅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然后,“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史记·周本记》)。

(11)、陈来:所谓德感,是指强调伦理品格、道德的视野的重要性。西周已经有了这种文化的基础。今天我们看从夏商时期流传来下来的《尚书》,虽然传承中经过周人的改造,但是应该不是完全没有依据的。里面包含了对于德、和谐的重视。即使到商代,也已经有跟德感相关的内容了,比如《尚书》里可以看到对人民的重视,不接受完全的君主专制的胡作非为,也有重视人民思想的论述,它所代表的道德倾向的出现。总的来讲,德感文化应该是在西周确立的,但是再往前会发现有它出现的根源。

(12)、(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13)、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14)、再如不言利、不与民(豪强)争利思想。理财治国的实际能力低下。

(15)、傅佩荣教授在书中提到,孔子所说的仁,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人之性,真诚而向善;二是人之道,择善而固执;三是人之成,止于至善。

(16)、儒家的第二个思想是义。义就是合适的应该做的事情。应该做的就是正义,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不义。儒家从来都是把义作为做人的重要规范的。如果说仁是人心的话,义就是人所要走的路。因此仁是内在的,是人的天性,而义是外在的,是人的道德规范。所以,孟子有仁心义路的观点。由此,儒家学说生发出利义之辩,认为在小利和个人利益面前,应该追求大义。孔子和孟子都主张,舍生而取义。这也是中国民族精神之所在。

(17)、因为篇幅的原因,《大学》只是讲了怎么让王公贵族的子弟成为政治领袖所应该具备的条件,而并没有阐述为什么需要这样做。

(18)、既然要恢复西周“仁政德治、和谐相亲”的社会秩序,统治者就不能施行暴政和动用刑罚,被统治者更不能“以暴易暴”、公然发起暴力反抗。因此,寄希望于“仁政德治”的儒家学派,不仅反对法制,也反对任何暴力革命,甚至包括“以臣弑君、以下犯上”的“汤武革命”,未免有些迂腐、僵化和反动。应该说,仁政并非一定要排斥暴力。因为暴力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正义的暴力能够使广大人民从残暴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这正是“天下之至仁”。十分务实和现实的歧周政治家完全懂得这个道理。史籍记载说:“王(武王)问周公曰:‘天下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曰:‘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者为匹夫。王攻失民者也,何天子乎?’王曰:‘善!’”(《通鉴外记》卷三上)。可惜伯夷、叔齐和完全僵化的后世腐儒并不明白此理。倒是孟子大胆继承了周公的这一革命思想,遂有千古精辟之言:“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残贼之人”朱元璋皇帝最痛恨孟子的这句革命理论。而伯夷、叔齐“扣马而谏”,指斥武王伐纣是“以臣伐君、以暴易暴”,因此竟“不食周粟”、饿死首阳!这种僵化、片面和迂腐的怪诞思想行为,与世格格不入,丝毫不值得称道,但却深得同样片面主张“去兵”的孔夫子、韩愈等大儒的欣赏。毛泽东曾一语剖判说: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那是颂错了。他还高度评价说:武王伐纣是“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四卷,第1495页)。

(19)、在北京大学出版社主办的讲座中,陈来和曾经他的学生、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的杨立华共同回答了学子们对于儒家文明起源方面的诸多的疑惑,也回应了当下某些学者的儒学观点。

(20)、主张“克己复礼”,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2、儒家思想有哪些书

(1)、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即行王道。

(2)、可悲的是,春秋战国以后,尽管时代变了,但两千多年来,主要由于封建专制统治者的大力提倡,鼓吹复古守旧、“忠君敬上”的儒家礼制思想观念,却在封建官僚士大夫头脑中不断得到强化,致使中国封建社会极其保守、僵化、愚昧和落后。至如明清时代,朱熹的信徒竟认朱子之书为神圣不可侵犯,后人不必再去著书立论。明儒薛瑄说:“自考亭(福建考亭书院,朱熹著书讲学之所,这里代指朱熹)以还,斯道已大明,无烦著作,直须躬行耳。”(《明史·薛瑄传》)。“濓洛关闽之学,一日不可不读;周程张朱之道,一日不可不尊;舍此而他学,则非矣”(《读书续馀》)。“四书五经,周程张朱之书,道德正传,舍此而他学,非学也。”(引自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如此僵化愚顽的思想观念统治中国,直至清末尚难破除,实为世界其他民族所罕有!近代中国焉能不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

(3)、即使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从今天的哲学眼光来看,也只有儒、道两家才具备成为普世哲学、永恒哲学的条件。

(4)、*作者简介:花落怦然,有书领读达人,豆瓣读书潜水的鱼。一个坚信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的人生旅行者。

(5)、傅佩荣教授在书中提出,从秦始皇开始,历朝历代都是帝王专制,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真正的儒家其实早就不复存在。因为儒家思想与帝王专制,在本质上是不能融合的。秦汉之后,帝王打着儒家思想的旗号来治理国家,私下里却用着法家的手段。

(6)、儒家的教育观是一个理论和实践不断结合和深化的过程。对世人的价值观影响深远。

(7)、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8)、三皇五帝至岐周部落时代,大体都处于这种国家统治之下民风依然淳朴而和谐的村社状态,只是程度各有不同而已。可惜岐周以前年代久远,缺乏文献资料,诚如孔子所言:“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幸好“周监于二代”,周文王至周公时代去古未远,“郁郁乎文哉”的周鲁典籍非常丰富,留在孔子时代人们头脑中的美好记忆深刻而清晰,遂成为儒家等学派一心向往的理想社会和思想来源,难怪先秦诸子百家把三皇五帝时代特别是把夏商周三代捧到天上,认为那才是最理想的社会,而且诸子百家在这个问题上竟然惊人地一致,普遍表现出一种怀古、崇古和复古倒退倾向。可以说,“崇古”是先秦思想的普遍精神。

(9)、荀子,儒家现实主义派代表,继承并发展早期儒学的“礼乐”思想,并吸纳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自然论,提出了具有朴素唯物色彩的天道观。

(10)、提问:《古代宗教与伦理》为代表的很多书都使用了大量西方的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的理论分析中国前轴心时代,即春秋战国之前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利用西方的理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否会陷入到西方理论所预设的概念当中?

(11)、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12)、陈来,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和现代儒家哲学。

(13)、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14)、它的“走红”离不开学者对它“传造性转化”的推动。现任清华国学院院长的陈来作用尤为显著。在6月17日举办的北大博雅讲坛第98期,题为“从早期中国文明看儒家思想的根源”的讲坛中,陈来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阐述了自己用西方理论解读儒家文化的精髓。

(15)、古文字学家把甲骨文中的一个字释为“需”,认为是求雨的巫祝,并认为这就是儒的起源。这样一种研究和结论究竟对理解儒家思想的起源有何意义,是很值得怀疑的。正如,即使肯定“道”字的字源意义是指携带异族人首级而行以驱邪,这对理解先秦老庄道家思想的起源究竟有何意义?

(16)、改革开放之后,当知识分子反思20世纪中国走过的弯路时,儒家再次被当成了众矢之的,儒家思想被当成了“衰落的文明”,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海外学者林毓生曾在1988年写文章评论,儒学是一个封闭、一元的思想体系,现在已经陷入了“民主”“科学”的困境,很难摆脱出来。

(17)、真正的儒家,最强调修身,即修养自己。可是历史上没有一个帝王是会修养自己的,孟子说:“养心莫过于寡欲”,皇宫里有养心殿,却并没有哪个皇帝能够做到真正的“寡欲”。

(18)、但这并非赵宣们故意弄虚作假“钻政策空子”,儒家繁琐的礼仪制度对这些作秀表演其实早有详细的明文规定,如前面提到哭丧的次数、哭法的规定和“代哭”之类,就是明证。礼既然是一种仪式(礼仪),就必然带有表演性,也必然培养出表演的习惯(参见易中天《帝国的终结》复旦大学2007年版,第1152页)。读书人只把儒家礼教道德当成求取功名的敲门砖,道貌岸然的封建官僚们则用礼教道德作为攻击政敌的武器,而自己却大肆贪污受贿,聚敛财富,生活奢靡。

(19)、简单点来说,“善”,就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0)、因此,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自身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三代传衍的传统及其养育的精神气质,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进程的内在联系,远不是字源学研究把“儒”解释为商周的一种术士所能揭示的,必须在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研究中才能展示出来。

3、董仲舒提出的儒家思想有哪些

(1)、进入北大社官方微店直接购买《古代宗教与伦理》(增订本)!

(2)、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的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

(3)、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4)、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5)、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6)、在《古代宗教与伦理》一书中,清华国学院的陈来教授在统观古今各种“释儒”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的起源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唯有深入思想史,细检文化的演进过程,把“儒家”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来把握,才能真正理解儒家的起源。

(7)、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前孔子时代已经有儒家思想了。同时,西周文化又是三代文化漫长演进的产物,经历了巫觋文化、祭祀文化而发展为礼乐文化,从原始宗教到自然宗教,又发展为伦理宗教,形成了孔子和早期儒家思想产生的深厚根基。更向前溯,从龙山文化以降,经历了中原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发展,在政治文化、宗教信仰、道德情感等不同领域逐渐地发展出,并在西周开始定型成比较稳定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体现为崇德贵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天民合一的存在信仰、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

(8)、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9)、② 齐物论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10)、对于中庸精神与书法的影响:“中庸精神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国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此外,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一直发挥着或隐或显的作用。

(11)、比如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写过一本名著《金枝》,探讨了全球很多民族的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这本书提出的理论,不见得能够适用于世界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情况,但是他梳理的现象比较适合我们的研究对象,对处理中国文化有启发。

(12)、“儒以修己为体,以治人为用”(《阅微草堂笔记》卷4)。礼起作用的办法无非是加强个人修养和自律,要求每个人用等级和名分严格克制自己,即所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曲礼》),这句话最能阐明其精神实质。按照“自卑而尊人”的礼制要求,每个人天生要服从等级安排,臣要对君尽忠,子要对父尽孝,妇要对夫尽顺等等,实为“三纲”谬论的滥觞。

(13)、活得真诚而自信、真实而自在,人生怎么可能不快乐呢?愿你我都能够活得快乐。

(14)、“人之性、人之道”都离不开人,而“向善、择善、至善”都与善有关,所以要清楚定义什么是“善”,然后才说怎么判断什么是善,也才能使人我相处之道有明确的方向去依循。

(15)、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4月

(16)、但不可否认的是,儒家有不少糟粕,一旦上升为统治阶级统一意识,无论怎样辩解,实质上就会对民族进步造成伤害:

(17)、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18)、“儒家热”或者“国学热”自此愈演愈烈,到了新世纪,伴随着《百家讲坛》推出的于丹、易中天等人解读《论语》和先秦诸子节目的火爆,社会上刮起了一阵国学风,汉服运动、读经运动、跪拜孔子等呼声开始出现,并有诸多民间团体积极进行推动,有人说,儒学似乎又有了“妖魔化”的倾向。一百年来,从对儒家的疯狂批判到儒家文化的复兴,历史似乎绕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点。

(19)、重义轻利:儒家重义轻利,重官轻商,重本抑末,与现代商品经济不相适应。

(20)、如尊卑贵贱的礼法。这套礼法轻视劳动者和技术创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被治于人”,工匠、农夫等体力者无资格称“君子”,只能称“小人”,影响技术进步。

4、儒家思想有哪些特点

(1)、对此,刘师培批评得好:“自三纲之说兴,而为君者为父者为夫者,只有权利而无义务;为臣者为子者为妇者,只有义务而无权利;所谓论势不论理也。有权势者能论理;无权势者即不能论理”。陈独秀说:“教忠、教孝、教从,非皆片面之义务、不平等之道德、阶级尊卑之制度、三纲之实质也耶?”“宗法社会之奴隶道德,病在分别尊卑,课卑者以片面之义务,于是君虐臣,父虐子,姑虐媳,夫虐妻,主虐奴,长虐幼,社会上种种之不道德,种种之罪恶,施之者以为当然之权利,受之者皆服从于奴隶道德下而莫之能违,弱者多衔恨以殁,强者则激而倒行逆施矣。”吴虞说:“孔子……立教,莫不以孝为起点。……但求君亲长上免奔亡弑夺之祸,而绝不问君亲长上所以致奔亡弑夺之故,及保卫尊重臣子卑幼人格之权。……为人子而不孝,则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于父之不慈者,固无制裁也。……为人臣而不忠,则人臣无将,将而必诛;于君之无礼者,固无制裁也。”(引自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1—52页)。这样的“礼”建立在“尊卑贵贱”的等级基础上,对贵族统治者和所有尊贵者很有利,历代统治者当然对儒家倡导的这种东西很感兴趣。难怪蔡尚思先生在《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中深恶痛绝地说,儒家学说是工农的敌人、富贵的恩人;是女性的敌人、男性的恩人;是民主自由的敌人、君主独裁的恩人!

(2)、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3)、然而,道德礼义虽在夏商周统治下的农村公社制时代有效,但进入春秋战国以后,礼乐崩坏,包括儒家在内的任何政治集团和学派,都因拿不出恢复礼制社会的有效措施,所以很难真正实行。倒是法制社会比较现实,因而至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和普世价值。

(4)、孔子提出这个,当然是对整个西周以来的文化一种总结,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因为兼并战争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孔子学说大家都顾不上了,孟子在那儿喊了半天,只是一两个小国响应,大家还是以霸道争雄。后来秦始皇相当程度上是依赖于法家的主张政策实现了统统一是证明了它的有效性,确实在一定范围内有有效性。但是二世而亡,这件事情在秦国以前的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因为夏商周这三个朝代,任何一个至少都有五六百年,所以古人就认为一定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