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过程中的转折点143句

2023-07-31 12:07:22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总结性作品是

1、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总结性作品是( )a《二重人格》

(1)、    鲁迅的转变,使他把目光放到了苏联新文艺之间。这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有所接近了。这时候他以往的那个头上模糊的声音渐渐被一种确切性所代替。他已离开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无序之路,进入了确切性的天地。前者没有“权威的声音”,后者则“有一个主宰性的声音”。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念,要求作品思想的正确性,这未尝不可。但小说家的使命有时候不是思想正确问题,而是精神展示的真实性与复杂性问题。从复杂性到明晰性,那就把混沌未开的苦状让位于乌托邦的灵光缥缈的召唤,其实是朗照驱除魔影的缘故。试图摆脱混沌之状,但却越发混沌,这是他的一种悖论。而人性的柔美的部分也由此发出迷人的光泽。

(2)、陀氏笔下的人物都有极其另类的特质,不能拿生活中的常人去度量,与其说他们是鲜活的人,不如说他们是代表的是生命的某些片段,被寄予异乎寻常的情感在狂舞。我们正是通过他们获得无法想象的情感体验。

(3)、引起这场轩然大波的关键,就在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篇演说中,通过普希金的两部代表作《茨冈人》和《叶甫盖尼·奥涅金》,指出了当时存在于俄国社会中的两种人和两条道路之争。两种人,陀思妥耶夫斯基指植根于人民中的俄罗斯人和欧洲化的俄罗斯人。欧洲化的俄罗斯人大都是出身贵族或平民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受过欧化教育,不满现实,但是脱离人民,他们蔑视整个社会,他们四海漂泊,富有探索精神,到处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但是这种人自视甚高,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属于这类人的就有《茨冈人》中的阿列哥和《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

(4)、    有一个现象意味深长,许多文人由托尔斯泰主义进入马克思主义。细想起来,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构想,可能更具有革命性,托尔斯泰主义则流于劝善之途,无力感便增强了。与托尔斯泰从道德与审美的角度打量生活不同,鲁迅关注的是底层人自身解放的问题。托尔斯泰无论爱意多深,还是对现实无力感的爱。鲁迅以为,新的知识阶级,已经不是托尔斯泰那样的人物,还应当是进入生活深处的改革者。

(5)、戴大洪介绍,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困难的时期,正是《俄国导报》的主编卡特科夫——举报《时代》杂志关于波兰文章的人——在给予他经济上的支持,每当陀思妥耶夫斯基想预支稿费,卡特科夫就会立刻给他钱。

(6)、1834年,父亲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的哥哥米哈伊尔送到莫斯科契尔玛克寄宿学校读书。兄弟二人开始阅读浪漫主义诗人茹科夫斯基和普希金的作品,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38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学习。他对学校开设的课程毫无兴趣,再加上严酷的兵营生活,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没完没了的军事训练,使他痛苦难忍,觉得自己就像在一座监狱里。另外,陀思妥耶夫斯基常感到屈辱的是,他非常贫穷。学校的学生多是出身于豪门富户的纨绔子弟。他们穿戴讲究,挥金如土,陀思妥耶夫斯基为避免受人嘲弄,只好孤独地躲在旁边。他写信给哥哥说:“哥哥,你抱怨你穷,是这样的。有什么法子呢!我也不富。你相信吗?我从营地上回来的时候,分文不名,在路上又冷又饿,我生病了,可是身上连喝口茶的钱都没有。”在此期间,陀思妥耶夫斯基唯一的乐趣就是阅读文学书籍。他不仅看普希金、果戈理等人的作品,而且广泛接触了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等外国作家的名著。

(7)、作家的父亲米哈伊尔·陀思妥耶夫斯基“惯于在自己的长官面前完全服从,也要求对自己完全服从”。他是一个“极易动怒、暴躁的、神经质而又多疑的人”,作家的母亲就经常遭到他的猜疑。老陀思妥耶夫斯基“冷酷无情”而又几近“吝啬”。为了避免遭受噩梦般的贫困的袭扰,为了避免落入赤贫的地步,更为了积累财富去购买土地,并拥有农奴,成为梦寐以求的地主,获得贵族称号,他辛苦地积攒着每个卢布——金钱不仅将使他不再受制于人,而且可以让他获得独立地位与人格,成为可以决定他人命运、对他人颐指气使的“君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女儿柳博芙·费奥尔德洛夫娜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老卡拉马佐夫身上描写了他自己的父亲。格罗斯曼在作家传记中写道:父亲的个性使陀思妥耶夫斯基深深苦恼。作家在父亲去世后不久,同友人、医生亚诺夫斯基谈到“自己童年的许多痛苦的郁郁寡欢的状况”。据这位友人回忆:“虽然他总是怀着敬爱之心谈起母亲、姊妹和长兄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而关于父亲,他根本不喜欢谈到,并且请求不要问到他。”据莫丘尔斯基说:母亲称小费佳是“真正的一团火”,“对父亲的畏惧和隐蔽的恶意,很早就在孩子身上培养出孤僻和隐瞒真情实感的脾气”。

(8)、江南吹雪,简书原创作者,一个喜爱文字的人。

(9)、俄国虚无主义作为19世纪中后期影响较大的一种激进思潮,一度以革命和进步的面貌著称于世,在俄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迹。

(10)、but,进行着不代表必须要以此来结尾,那样的话,对比就没有那么强烈,反差不大的情况,故事也就失去了更深层次的指代意味。幻想当然就不可以称之为幻想了。

(11)、在正、反两组人物中间游离的德米特里和伊凡——内心信仰矛盾和人性善恶斗争极其激烈的典型性格,是导演着墨较多的两个人物。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原著中的寓意里,“卡拉玛佐夫气质”,正丰富地体现在这两个人物身上。28岁的德米特里,秉性狂热冲动而无所顾忌,既慷慨坦率、富于***,又纵欲纵恶、恣肆无度。他的座右铭是“……如果我要掉进深渊的话,那就索性头朝地、脚朝天,一直掉下去……”。导演将德米特里创造成哥萨克那种强悍、勇猛、英俊而又狠毒的性格形象。影片中的德米特里自始至终都是躁动不安的。他永远在行动着、追求着,爱时狂热地爱,恨时拼命地恨;有胆量作恶,良心发现后又勇于承当。他几次对格鲁申卡和阿廖沙倾诉:“美是一种可怕的东西!可怕的是因为无从捉摸……从圣母玛利亚的理想开始,而以所多玛城(即淫欲的象征)的愿望告终……美是在所多玛城里吗?可怕的美也是神秘的东西……这里,魔鬼同上帝进行斗争,而斗争的战场就是人心……”导演通过德米特里的倾诉,将整部影片中的宗教主题、卡拉玛佐夫气质的内涵,以关于美的精粹笔墨,淋漓酣畅地体现了出来。伊凡与德米特里是一种性格上的互补关系,与德米特里表现在行动中不同,伊凡主要是在内心里体现灵魂中两个对立面的斗争。他在影片中是沉郁的,永远在思索着、矛盾着。伊凡痛苦的根源在于,他对生命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无限绝对的爱,而残酷的现实和命运对于这爱又难以酬偿,因此他陷入无限的绝望,愤慨地得出以恶抗恶的结论,成为斯麦尔佳科夫弑父的纵恿者。

(12)、思妥耶夫斯基在彼得堡逝世 ,享年 60 岁。

(13)、陀思妥耶夫斯基刚开始文学创作时的社会氛围就是如此。《穷人》与果戈里的作品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因此得到了别林斯基的赞赏。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毕竟不同于果戈里。《白夜》里的浓厚抒情气氛展示了他青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两个我》里表现的分裂人格孕育了他以后创作的重要特质。显然别林斯基并不喜欢《两个我》,他在承认作家创作才能的同时指出这篇小说违背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

(14)、(6) 转引自彭克巽: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

(15)、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

(16)、这时候,一位从小生活在彼得堡的“幻想家”出现了,同样是年轻人,同样是好心者,机缘巧合的看到了,心花怒放,关心并安慰这位姑娘,甚至心满意足的,也极其认真、努力的花了四个夜晚在河边陪着娜斯简卡,帮助其疏解内心的苦闷,对其内心产生的犹豫,更加是各种规劝。

(17)、    不希望在苦海的艺术里久久沉迷,那就要从孤独的个体世界走向大众,远离黑暗王国。在这个意义上看,他对高尔基的兴趣,渐渐超过旧俄作家的兴趣。晚年的鲁迅翻译高尔基的作品、法捷耶夫的作品,旧俄作家只有果戈理、契诃夫,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类作家。这里的价值取向是显而易见的。其小说思维被杂文思维代替的时候,《卡拉马佐夫兄弟》式的恢宏交响曲要想被召唤回来,已是大难之事。

(18)、    他后来在译介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与批评》的时候,以平实的语言转译了这位俄国批评家对托尔斯泰的批评。其中《托尔斯泰与马克思》一节,观点颇为明晰。那译文的看法是,托尔斯泰还不能以复杂化的观点看待社会的矛盾,也无法解决其间的内在紧张。卢那察尔斯基以为非暴力、无抵抗主义可能使敌对的黑暗肆意蔓延,乃一种助纣为虐的选择。马克思主义要解决现实的问题的时候,几个口号和观点是不能改变世界的。

(19)、总结来说,对心理的描写非常到位。例如通过外在事物在内心呈现的不同颜色来说明“幻想家”的感知,厉害大大的。

(20)、要点三:陀氏性格中的严厉、阴郁。      要点四:陀氏作品对人性分析的冷酷深刻。

2、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过程中的转折点

(1)、《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通常也被认为是作者文学生涯的巅峰之作。

(2)、(8) 转引自彭克巽: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

(3)、(5) (俄)МалягинВ.Достоевскийицерковь//Ф.М.Достоевскийиправославие(M).М.,19

(4)、(美)约瑟夫·弗兰克著,戴大洪译,2019年4月版

(5)、大概10世纪初,来自拜占庭帝国的基督教就开始对俄罗斯人产生影响。公元988年,拜占庭发生叛乱,向基辅罗斯求援。为了双方结盟,拜占庭帝国将安娜公主嫁给当时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吉米尔,提出的条件是必须接受基督教洗礼,并奉为国教。由此,将多神教供奉的佩雷神投入河中,在基辅等地建立主教区,并用其收入的十分之一建立了“十一大教堂”,11世纪又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等宏伟建筑。

(6)、那么,什么是俄国道路,什么是欧洲道路呢?一言以蔽之,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俄国道路就是博爱;欧洲道路就是权力和金钱。欧洲道路靠的是强权与暴力;俄国道路靠的是忍让、宽容与和平。欧洲道路要求别人服从自己,如若不从,就排头砍去,即使“砍掉一亿颗脑袋”(《群魔》),也在所不惜;俄国道路则提倡从自己做起,以“上帝的真理和人间的准则”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苦难中洗涤自己的灵魂,以求得道德的自我完善。换一种说法,欧洲道路主张暴力革命,俄国道路则主张和平过渡,主张改良。

(7)、俄国和欧洲,俄国道路和欧洲道路,是贯穿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条主轴。

(8)、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奥涅金身上。他来自彼得堡,“是个半花花公子半出入上流社会的人”。但是他愤世嫉俗,不满现实。“他也爱自己的故土,但是又不相信自己的故土。当然,他也听说过祖国的理想,但是他又不相信这些理想。他相信的只是在这片故土上做任何事情都是不可能的。”他看到,居然有人相信这些理想,便“忧郁地嗤之以鼻”。后来,他因为心头忧郁、无聊,似乎怀着一种“世界性的悲哀”,便在“愚蠢的恼怒中”,无故地打死了自己的好友连斯基。草菅人命,一至于此!

(9)、1821年 11 月 11 日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俄国莫斯科一个贫穷的医生家庭。其父亲是一位复员军医 ,脾气暴躁、 嗜酒成癖 ,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家中造成了令人难以忍受的气氛,对他的成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陀思妥耶夫斯基 12 岁进入莫斯科寄宿中学学习 ,16 岁毕业于该中学,同年(1837 年)其母亲玛丽亚去世。次年陀思妥耶夫斯考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18 岁时其父亲因虐待农奴而被殴打致死,这一事件无疑成为陀思妥耶夫斯生活中一个非常严重的应激。22 岁毕业于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 ,即在工程局绘图处工作一年。后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24 岁发表处女作《穷人》 。28 岁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与反对农奴制的革命活动而被沙皇政府逮捕入狱 ,被判处死刑 ,但

(10)、(9) 转引自彭克巽: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

(11)、《群魔》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群魔》的故事取材于1869年莫斯科发生的涅恰耶夫案件。涅恰耶夫(1847—1882)是彼得堡大学的旁听生,曾积极参加1869年春彼得堡的学生运动。他跑到国外后,在日内瓦与巴枯宁接近,并学习了无政府主义的阴谋策略。

(12)、大家知道,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1881年1月28日)半年多之前,他曾在莫斯科发表过一篇论普希金的著名演说。他的演说引起了当时俄国社会的不同反响:有的欢呼,有的詈骂④。

(13)、从1861年起,他先后发表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死屋手记》、《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重要作品。其中,1866年发表的《罪与罚》,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这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经济上却处于极端艰难的境地。他的妻子和哥哥相继病故,使他精神上也濒于崩溃的边缘。债主们不断向他讨债,威胁他,要查抄他的财产,并逮捕他下狱,他急需偿还的债务有3000卢布,他多方想法弄钱,毫无结果。这时出版商斯杰洛夫斯基跑来说,他愿意出3000卢布买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著作的版权,而且陀思妥耶夫斯基还要再写一部长篇小说给他,限期半年交稿。绝望之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迫同意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时正赶写一部长篇小说,精神极度痛苦,癫痫病也不时发作,他根本没时间另写一部作品。合同是1866年4月订的,规定11月1日前小说交稿,可是到10月初时,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字也没写出来。

(14)、在《白痴》中,作者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理想化的人物:梅思金公爵。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自己身患的癫痫也赋予了这个人物。人们在这个“白痴”面前展示着他们的种种情感的纠纷、思想的冲突、爱恨的宣泄。这部小说很清楚地展现了作者的精神状态,梅思金公爵代表着和解的归宿,而其他人物则代表着各种“声音”。

(15)、《罪与罚》中的第三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梦,是斯维德里盖洛夫在他决定以自杀了此一生的时候做的。梦与幻觉交错,精神恍惚。这梦表现了他内心空虚以及他对自己过去罪恶的反思。他怦然心动,对过去种种有感于心,却又迷离惝避怳,不知所以——诚如老子《道德经》所云:“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种对梦境和幻觉的描写,是《罪与罚》中表现人的潜意识的诸多优秀篇章之使人豁然开朗,看到描绘人心变化的全新的天地。

(16)、是的,苦难也是财富——对于作家来说,必须拥有经历。

(17)、例:伊犁的秋天“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是什么意思?与之相比,人类的“冷漠”“高傲”指的是什么?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18)、    在许多时候,鲁迅所以用欣赏的眼光打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本,乃因为其有效地揭示了现象背后的本真。其不规则的、反逻辑的、超出感觉限度的审视,颠覆了世间的幻象。在精神的极度变形、夸张里,被虚幻之影笼罩的世间,露出本然。

(19)、    托尔斯泰倡导无抵抗主义的时代,是俄国正在和土耳其打仗,一个冷嘲的批评家曾说,当残暴的土耳其杀害俄国的美好的孩子之际,俄国人应该漠视这暴虐么?假使托尔斯泰目睹着这事,当然是不能抵抗的,但因为也不能坐视太甚的残虐,恐怕即刻要逃走罢。

(20)、如果说《穷人》展示了陀氏的写作天赋,《罪与罚》则是陀氏坐实他伟大作家的作品。

3、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特点是

(1)、对这样一部巨著,泛泛之辈的编导是难以驾驭的。而著名导演培利耶夫的条件恰恰得天独厚:他早年有丰富的艰苦战争年代的阅历,曾就学于专科表演专业和编剧专业、24岁起便担任导演助理,集编、导、演的才能于一身,那时就已显示出他对于怪诞风格的偏爱和幽默的天才。培利耶夫的艺术天才成熟地表现在昂奋、热烈、富有力度的性格塑造上,尤其是那种极其鲜明、强烈、风暴般的***和浓郁醉人的抒情诗意——这种审美倾向恰恰与陀氏笔下的性格不谋而合,于是他如鱼得水,接连编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系列作品:《***》(1958)、《白夜》(1960)直至这部巨著。培利耶夫的艺术天才在这几部影片中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和最高的体现。1969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曾追奖培利耶夫(逝后)对苏联电影艺术事业的卓绝贡献。

(2)、个人觉得除了上面的三部作品,《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和《地下室手记》也是比较不错的作品,不大喜欢《少年》。《少年》这部作品当时受到其他作家的批评,对此,陀氏是不肯接受批评的,怼了回去:我的作品不是写给傻瓜看的。好吧,至少目前,我承认我是个傻瓜。

(3)、与德米特里和伊凡这组人物横向联系的是两位女性:格鲁申卡和卡捷琳娜。她们都属于一种天赋极优美、资质极高、有教养而勇于在恶运中扭曲反抗的气质。显然,这两位女性是《***》中女主角娜斯塔西亚性格的延伸。卡捷琳娜被未婚夫抛弃,却始终旧情不易,对德米特里爱上格鲁申卡妒火中烧。影片中的卡捷琳娜清高而神经质,喋喋不休地呢喃着,总是一张似笑非笑、瞬息万变的面孔。她爱得热烈,恨得疯狂,咀嚼自己的痛苦,玩弄自己的创伤,在自己折磨自己的过程中来攫取报复心理的满足。在整部影片中,导演着墨最多、最光彩照人的角色当数格鲁申卡。饰演格鲁申卡的女演员柳德米拉·培利耶娃,是培利耶夫实际生活中的妻子。她曾成功地饰演了《白夜》中的娜斯金卡,娜斯金卡是个纯洁、善良、梦幻般的富于感情的少女,而格鲁申卡一角则与之迥然不同。按照原作精神,格鲁申卡延袭了《***》中娜斯塔西亚的外貌特征。深棕色头发和黑眼睛,身段丰满而窈窕,高傲,狡黠,极富女性魅力,又聪颖,感情丰富而浪荡。她一方面离不开富裕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又恼恨拿她当玩物的男人。影片中她有四处非常精彩的表演,显然比原著中所描绘的色彩更深重,味道更醇厚。第一处是当她在卡捷琳娜家里,初始显得那么宽厚随和,又突然变脸为尖酸刻薄,不仅唇枪舌剑,而且下眼睑微微向上耸起,那一脸的冷峻、轻蔑和恶毒,令人想到摄政女皇的高傲和威严。第二处是与德米特里在酒店里寻欢作乐,那一身的妖冶气息,她的活泼,她的媚态,全在那茨冈式的歌舞中显现出来了。在狂欢纵饮中,她的眼神里常常闪烁出深深的悲哀和痛苦,并时时伴有丝丝的麻木和冷漠,这是用一醉方休的方法来麻痹她那为寻求高尚美好生活不可得而产生的痛苦。第三处是在她自己家里,当阿廖沙来访时,格鲁申卡径直坐在了阿廖沙的腿上,弄得这个修行人不知所措中又显出对初次发现女性美的欣喜。格鲁申卡本意中有挑逗阿廖沙的成分,但看到阿廖沙待人的诚挚和金子般纯洁的心时,她被深深地震动了,仿佛唤起了良知。她在阿廖沙的感召下感到了内疚、自责,并转而崇拜上帝,想从虔诚的信仰中使自己污秽、痛苦的灵魂得到拯救。第四处是全片最***的部分:当法庭已宣判德米特里服刑西伯利亚后,格鲁申卡全身黑装,脸上闪着新生的信仰光辉,勇敢侠义地陪德米特里去服刑。她的眼神里充溢着安祥和悲壮,一回头,手将长长的黑围巾撩上肩膀,这一动作显出了女性特有的决心和毅力。格鲁申卡的表演大大超出了原著所提供的信息,这说明导演和演员已经深深地悟出了原著作者关于女性审美观的特质:在病态的狂热中糅和了美与丑、高尚与纵欲的矛盾。这种变形美一反人们审美习惯中的和谐律,但恰恰是这种非和谐的变形突现了反抗、叛逆、不屈不挠的女性力度的美,因而延伸了争取实现成为高尚人的价值的伦理美,从而强化了甘愿以受难、自殉来酬理想这一深刻的悲壮美。显然,培利耶夫和柳德米拉在实际生活中的结合,映射出他们在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精神电影艺术化这一共同的事业追求上,有着高度一致的协同性。尽管他们之间年龄差距很大,但柳德米拉也同培利耶夫一样,在饰演陀氏作品中的女主角时,如鱼得水,找到了全面发挥自己表演才能的广阔天地。然而不幸的是,导演于1967年拍完第二部后就溘然长逝,第三部是在导演总体构思的指引下由主要演员集体默契配合完成的,而第三部又是整部影片中最光彩夺目的部分,这体现出主要演员群体已经透入精髓地理解、把握了作家精神和导演旨意。尤其是柳德米拉,她在第三部中演得那么入魂入魄,那欢言中的痛苦,那临行前的凄怆悲壮,无疑和她失去了丈夫又强忍悲痛、以顽强的毅力坚持拍完影片的真情实感大有关系。

(4)、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其他长篇小说也都体现了俄罗斯精神和俄国社会发展的两条道路之争。

(5)、《墨子》墨子全书无处不是新思想,‘墨守’与‘孙子’齐名,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另一半,《墨经》是中国古代科技大全。

(6)、对于历史逻辑、社会秩序、现实苦难等问题,如果缺少“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的超越视角,一旦深入思考就会陷入困惑,这些问题都指向了一个更为深刻的伦理问题:何为正义以及是否可以按人的意志重塑正义。陀氏没有正面直接回答这些问题,而是揭示出另一个造成虚幻的事实,即这些问题常常被政治权术和种种蛊惑人心的学说所利用,是宗教大法官之流操纵人群的手段,给出的虚假答案是以“高尚”的面目出现的种种“真理”和“爱”的学说。只有在“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的关注下,这些救世、救人的学说才会失去光环,显露出奴役他人的欲望和彰显自我的骄傲。

(7)、(1) 此处和后面引用陀氏创作文本来自苏联社科院版30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Достоевский Ф.М.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В 30т.Л.,1972-19),引用方法采用国际陀学研究通用的对作家作品的引文标注法,括号内前面数字为卷数,中间以分号隔开,后面数字为页码。

(8)、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的一个医生家庭。1828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父亲获得了贵族称号,全家注册为莫斯科贵族,并且于1831年在距莫斯科150俄里的图拉省卡舍尔县购置了庄园。这处庄园包括达罗沃耶和契列马什尼亚两个相邻的小村,共有100多个农奴。他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庄园里度过的,因而接触到了农奴的实际生活。

(9)、《论语》儒家思想的经典学说,仁义礼智信影响深远,道德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达吉雅娜才是这部长诗的“正面的美的典型”,是“对俄罗斯妇女的赞歌”,是“俄罗斯精神”的体现者。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长诗末尾,在达吉雅娜与奥涅金最后相会时,达吉雅娜一语中的,说出了这部长诗的主题:

(11)、人在世界的悲剧性存在尤其体现在自我证实上,其悖论在于,实现自我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但在弃绝信仰时它蜕变为自我毁灭;作家在诸多表述中强调的信念是,身陷堕落带有罪性的人依然没有丧失神性的高贵,而经历精神上的死亡、复苏和皈依信仰才是人走出困境的必经之路。

(12)、全书由四个部分和一个结尾组成。故事发生在50年代末的彼得堡,正值农奴制崩溃和资本主义兴起的时期。资产阶级冒险家和骗子华尔戈夫斯基亲王同被他侮辱和损害的人们之间的冲突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华尔戈夫斯基一手制造了两个家庭的悲剧,一是他侵吞了贫穷、没落的伊赫德曼耶夫贵族家庭的仅有的一座田庄,并且为了娶拥有百万家产的卡佳做儿媳而破坏了伊赫德曼耶夫的女儿娜达莎同自己的儿子阿辽沙的婚事。另一个是斯密司老人一家,他的女儿被华尔戈夫斯基始乱终弃,骗走了财产,死于贫病交迫之中,斯密司也最终死于贫困。斯密司的外孙女不能宽恕她的父亲——华尔戈夫斯基,她的倔强、带有疯狂的反抗精神引起人们对“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显示了小说的现实主义力量。而小说当中这些不幸的人往往是逆来顺受,流露出毫无出路的绝望情绪。《死屋手记》《ЗапискиизМёртвогодома》死屋手记是一部描写沙俄时代监狱生活的纪实长篇小说,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期发表的一部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作品。作者以亲身经历为基础,用客观、冷静的笔调记述了他在苦役期间的见闻,勾画出各种人物的独特个性。

(13)、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陀思妥耶夫斯基主要作品前期(1844-1859)1845《穷人》《Бедныелюди》1846《双重人格》《Двойник》1847《女房东》《Хозяйка》1848《白夜》《Белыеночи》陀思妥耶夫斯基主要作品1861《被侮辱与被损害的》《Униженныеи后期оскорблённые》1861-1862《死屋手记》《Записки(185изМёртвогодома》91881)1864《地下室手记》《Запискиизподполья》1866《罪与罚》《Преступлениеинаказание》1868《***》《Идиот》1871-1880《群魔》或《鬼》《Бесы》1875《少年》《Подросток》1879-1880《卡拉玛佐夫兄弟》《БратьяКарамазовы》роман《Бедныелюди》小说叙述一个年老贫穷的小官吏杰符什金同情被地主迫害的孤女瓦尔瓦拉的故事。杰符什金为了帮助瓦尔瓦拉,自己搬到贫民窟,省吃俭用。但最终,迫于经济条件,他还是难以把瓦尔瓦拉救出火坑。瓦尔瓦拉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不嫁给地主为妾。

(14)、据里雅科娃说,早在切尔马克寄宿学校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接触到俄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加利奇的《人的画像》一书(我们注意到,在《穷人》中杰乌什金提起他读过的有限的几本书中就包括《人的画像》)。该书的开篇这样写道:

(15)、1834年他进入莫斯科契尔马克寄宿中学,毕业后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在该校工程部制图局工作。一年后,他自动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16)、陀氏的癫痫病带给他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巨大阴影,但是即便这一点,也成为他创作上一股独特的源泉,他塑造的角色中不乏癫痫病人,即便不是癫痫病人,他笔下的人物几乎都带有点神经质似的性格特征。可以推测,癫痫这种神经官能性疾病给陀氏带来很多常人无法企及的心理体验,正是这些趋于极端的心理体验拓深了作品的深度。

(17)、陀氏的故居在一条老旧狭窄的街道上,正门极小,而且比大街低矮了许多,与旁边街道上的房屋没有任何区别,甚至还有些寒酸。要是没有人指点,我根本不会注意这幢陈旧的二层建筑。(外形)

(18)、(12) (俄)舍斯托夫:思辨与启示(M),方珊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

(19)、除心理描写外,陀思妥耶夫斯基另一个脍炙人口的艺术特色是他写对话的卓越技巧和才能。他在各种情况下把各种人物聚集在一起,对他们都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或争论,说出各自的常常针锋相对的观点,并在对话中叙述故事,交代情节,又通过人物的连续不断的内心独白对他们复杂的内心活动以及情绪的转换和瞬息变化进行生动、细腻的描绘和刻画。

(20)、要点一:陀氏故居建筑的阴暗低矮寒酸。   要点二:陀氏人生历程充满苦难。

4、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创作特点

(1)、(重要提示:答题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使用“陀氏”或“陀翁”称谓即可。

(2)、结果这使陀氏卸下了负罪感的包袱,他不再感到自己是个罪人和***之徒。他把他的情欲和理想情感结合在一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简介,对安娜保持了经久不衰的热情,直到老年,还像年青人一样热情冲动,给她写了很多充满***、嫉妒的信,他感到自己离开她就没法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疯狂的赌博陀氏一生有两大***,爱情和赌博。他常常为自己不能自制而悔恨,为自己的堕落而自责,但他又无法克制狂赌的***。和安娜结婚后,他仍然疯狂地赌博。婚后他说服安娜,到轮盘赌中去赢钱,是摆脱穷困的唯一希望。安娜不知厉害,同意他一人去巴特洪堡,那里有个大赌坊。陀氏在赌场输得精光,写信给妻子,说他回家的路费和宿费都没有了。安娜把家里所有的钱都寄给他。他收到钱后,直奔赌场,又全部输光。最初,安娜对丈夫的赌博感到惊奇,一个那么坚毅地承受生活中各种苦难的人,竟没有毅力克制自己。她很快明白了,这不是意志薄弱,而是某种本能的东西,是一种疾病。她发现,丈夫天生不能过长久有秩序的生活,他需要混乱激发灵感。于是一当她丈夫萎靡不振,工作不顺利的时候,她就建议他去赌博,以激发他的热忱。这样,赢钱,输钱,当东西,饥寒交迫,泪流满面地向妻子忏悔的赌博全过程又重演一遍。

(3)、精神重生的主题是作家笔下复调式重复的主旋律,遍布在作家后期创作的几乎所有故事中,是阴暗背景下明亮的色彩。这个主题触及所有故事的主人公,不仅是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廖沙等正面形象经历这个精神过程,连反面人物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斯梅尔加科夫,或者《群魔》中的斯塔夫罗金也被这一主旋律所振动,只是他们的结局不是正面意义上的精神重生,而是被良心的苏醒所震撼,以悖逆的意志选择拒绝。以人们接受中是最阴沉的小说《群魔》为例,其中大部分主人公都以自杀和他杀方式结束其现实中的命运,但如果不被“善恶报应”、“大团圆”等程式化小说结局所桎梏(那在有限的时间段内总是带有乌托邦性质的,或者说是幼稚的一厢情愿),以完全现实的态度看待具体历史语境,就会接受悲剧式的结局。舍斯托夫认为陀氏同时拥有第二视力(超越的信仰视角)和第一视力(以现实理性看待当下时事),陀氏并不因看到人精神重生的可能就将问题简单化,而是看到政治阴谋渗透到生活中每个角落的历史现实,对于恐怖政治褫夺人的精神自由乃至生命权利的历史真实给予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关照,再现了阴谋家以践踏无辜者之血而得到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欲望满足的现实,沙托夫被杀的结局是现实历史的必然悲剧。但在死亡君临现实的语境中,依然可以看到生命之光的开启,沙托夫在小说结尾处经历了精神重生:以宽恕对待曾被诱惑、走投无路的妻子,而不是看到让自己受辱的妻子落难而幸灾乐祸,以弥合了内心伤害的爱和合法父亲的喜悦等待即将出生的情敌的孩子。这种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我的超越显现出的是神性之光,构成小说阴影中的温暖色彩,映衬出人精神高贵的画面。精神重生的亮色照出所有人的神性,甚至是集聚了一切邪恶又富有诱惑力的面具式人物斯塔夫罗金,也在最后发出了忏悔,即在纵情种种欲望后的虚空中发出对最高存在和永恒生命的渴慕——去修道院找吉洪长老忏悔。虽然他的精神重生半途中止——因无力承受神性苏醒的冲力引发的良心谴责而自杀,但这是他这样一个极其蔑视人性的兽性之人经历生命运动的方式。

(4)、《时代》杂志被查封对陀氏兄弟打击巨大,哥哥因此背上巨额债务。一年后,两人创办第二份杂志《时世》,《时代》杂志的资源没有被很好地继承下来,《时世》的财务状况从一开始就很糟糕。这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太太因病去世,三个月后,作为他经济支柱的哥哥也突然去世。陀思妥耶夫斯基坚持将并未盈利的杂志办下去,从莫斯科的姨妈那里提前预支了一笔遗产,最终杂志破产,血本无归,他因此背负了巨额债务。

(5)、《资治通鉴》中国科技历史,一部全书,教人从历史中看世界。

(6)、    在讨论文化的根本问题的时候,鲁迅在众多的参照里选择了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这支撑了其“立人”的基本概念。《热风》动人的文字就回响着托尔斯泰式的声音。但在小说的写作里,托尔斯泰的影子却消失了,多了一种灰暗、痛楚和绝望的意象,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精神的一种显现。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真正给自己带来审美震撼的不是前者,恰恰是后者的诗性。

(7)、同时代作家中的老司机别林斯基也认为这是天才之作,对陀氏说:“珍惜您的才能吧,始终做个诚实的人吧,您将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8)、作为曾经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成员,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这种发端于西方的否定性思潮并不陌生,甚至一度是这种思潮的拥护者和鼓吹者。进入19世纪60年代以后,多年的牢狱生活及社会上虚无主义的盛行使作家开始重新审视这一思潮。

(9)、《别人家的妻子和床底下的丈夫》 《白夜》 《小英雄》

(10)、大家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西方现代派作家奉为鼻祖的心理描写大师。“他所有的中篇和长篇小说,都是一道倾泻他的亲身感受的火热的河流。这是他的灵魂奥秘的连续的独白。这是披肝沥胆的热烈的渴望。”⑥《罪与罚》就是作者倾泻他的亲身感受的代表作。其中,特别是对主人公犯罪前后的心理分析更是波澜迭起,扣人心弦。就好像我们同主人公一起在痛苦,在求索,在张皇失措,在佯作镇定,跟他一起经历着内心斗争的暴风雨。

(11)、他们很快结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幸福婚姻他们婚姻成功在于安娜从不介入他的心理,不干预他的内心生活,不想影响和纠正他。正是“不干预”原则取得了他的信任,加强了他的自由感。由于安娜的天真,无经验,在生活方面,她分辨不出丈夫的爱有什么病态反常和古怪之处,全都当正常的爱来接受。结果这使陀氏卸下了负罪感的包袱,他不再感到自己是个罪人和***之徒。他把他的情欲和理想情感结合在一起,对安娜保持了经久不衰的热情,直到老年,还像年青人一样热情冲动,给她写了很多充满***、嫉妒的信,他感到自己离开她就没法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疯狂的赌博陀氏一生有两大***,爱情和赌博。他常常为自己不能自制而悔恨,为自己的堕落而自责,但他又无法克制狂赌的***。和安娜结婚后,他仍然疯狂地赌博。婚后他说服安娜,到轮盘赌中去赢钱,是摆脱穷困的唯一希望。安娜不知厉害,同意他一人去巴特洪堡,那里有个大赌坊。陀氏在赌场输得精光,写信给妻子,说他回家的路费和宿费都没有了。安娜把家里所有的钱都寄给他。他收到钱后,直奔赌场,又全部输光。最初,安娜对丈夫的赌博感到惊奇,一个那么坚毅地承受生活中各种苦难的人,竟没有毅力克制自己。

(12)、在我看来,赌博那种能在瞬息间改变命运,如同云霄飞车般强烈刺激性,刚刚好契合陀氏某种性格特征,满足了他这一性格欲求,这才是他不能摆脱赌博的原因。不过陀氏晚年,归功于妻子安娜对他生活的细心照看和在事业上的打理,陀氏不但财务状况得到了改善,也戒掉了赌瘾。

(13)、1881年2月9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彼得堡病逝,结束了他苦难的、复杂矛盾的一生。据说,他在准备写作时,笔筒掉在地上,他在搬柜子时用力过大,导致血管破裂,当天去世。“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这个世上每一个人的苦难都和我有关”。所以鲁迅说他是人类灵魂最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里阐明那埋藏着的光辉。

(14)、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小说影响了无数作家,茨威格、布罗茨基、博尔赫斯、苏珊·桑塔格都曾表达过对他的赞誉。他的作品也反映出他与命运、与时代的纠缠,传记学者约瑟夫·弗兰克撰写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详细再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壮阔一生和作品长廊,目前已出至第三卷。第四卷《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凡的年代,1865-1871》,将于2020年上半年出版。

(15)、“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坑害一个人又帮助一个人。”止庵认为,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经历的这一切,他的债务缠身、经济困难,他的捉襟见肘让他得以创作出这些不朽之作。他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过,如果让屠格涅夫过我这样的日子,可能早就死了。“把所有的不幸放一个人身上,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告密,被流放,永远欠债、永远不幸,这种经历是正常人无法承受的。

(16)、    这个时候,我们会感到他对陀氏遗产领会中的惬意。俄国的许多作家,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发现了穿透的力量。那背后有法国文学的声音,也有俄罗斯式的忧郁,是多重的演绎。用巴赫金的话说:“思想,像艺术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看见的那样,不是‘居”在个人头脑里的主观的个体心理构成;不,思想是人际的、主体际的,它的存在环境不是个体意识,而是多种意识之间的对话交流”。而那时候的中国,能在类似的层面展示生命的悖谬者,还非常有限。有人在鲁迅那里感到不可思议的天外来客的一面,其实是没有意识到那些俄国元素的作用。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存在,鲁迅知道了自己文笔的有限,而创作的无限可能性,也被其意识到了。

(17)、从描写的对象来看,人物性格、故事不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描写的主要内容,思想的论辩、不同观念的较量成为其小说描写的主要对象之不同观念在小说中形成了互相对话的关系。从小说的人物描写来看,人物存在的意义不在于其历史遭遇和命运归宿,而在于他们所坚持、表达的观念意识,人物的思想具有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不受作家思想的支配,不是表达作家世界观的工具。从人物形象的主体性来看,人物形象之间关系平等,人物形象跟作家也处于平等地位。从叙述上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颠覆了作家对作品叙述的权威掌控,而让主人公获得了独立存在的地位和空间,作品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大大加强。这就使一般小说中由作者进行的主观叙述更多地转入到主人公叙述视线,使通常的作者叙述变成了主人公的叙述和对话内容相对独立的展示,由此,作为创作主体的作者其意识相对变成客体,而以往的客体则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

(18)、(13) (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等译,三联书店19

(19)、首先是病态主题:19世纪俄国作家大都直接揭露和批判专制主义和农奴制,而陀氏却着力表现城市的病态,城市贫困带给人们的心理变态和世纪末的惶恐。为此,他的小说主题都是城市贫困和病态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形成独树一帜的病态主题:颓废、梦幻、杀戮、乖僻、犯罪等。其次是描写病态人物,描写小人物。从文学传统看,陀氏的小人物直接继承了普希金开创的写小人物的传统,与普希金和果戈理的小人物所不同的是,他更加突出了小人物自虐、病态的特点,并且大量描写被欺凌的妇女与儿童形象,宣扬宽恕和解、忍耐顺从的理想,主张用基督的爱来拯救社会。陀氏描写的人物几乎都是病态,与所表现的内容具有一致性。 

(20)、于是卡拉玛佐夫兄弟演出了一场谋杀生父的悲剧:卡捷琳娜委托德米特里往莫斯科寄3000卢布,而后者反而带着格鲁申卡外出把钱挥霍掉。德米特里求阿廖沙向父亲要3000卢布归还卡捷琳娜,遭父亲拒绝。此时他听斯麦尔佳科夫说老头子特意包好3000卢布等待格鲁申卡来幽会时送给她。老头子为了幽会不受十扰,打发伊凡外出卖森林。伊凡临行时,斯麦尔佳科夫暗示,此间老头子可能要出事。那天晚上,德米特里妒火中烧,直奔老头子家,没找到格鲁申卡,越墙而走,路遇老仆人格里高利,随手举锤将其打伤,又去寻找格鲁申卡。斯麦尔佳科夫趁机溜进老头子房里将其杀死,又将3000卢布拿走以制造假现场,然后回屋装作癫痫发作狂呼乱吼。被惊动的女仆发现主人死在地上,便同苏醒过来的格里高利一起去警察局告发。在另一个小县城警察逮捕了正与格鲁申卡寻欢作乐的德米特里。伊凡回来后三次找斯麦尔佳科夫谈话,后者终于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但强调这一犯罪是曾经得到过伊凡默许乃至鼓励的。斯麦尔佳科夫将3000赃款交予伊凡,送走他后自己上吊自杀了。法庭开审时卡捷琳娜出于嫉妒和报复心理提交法庭德米特里的一封扬言要杀父的信。尽管阿廖沙断定大哥不是凶手,却拿不出任何确凿证据。伊凡虽供出真情却被法庭否决,理由是斯麦尔佳科夫已死,查无实据,3000卢布无法证明是赃款,伊凡经医生诊断,因为内疚自责而患了神经病,证词无效。最后法庭判处德米特里20年苦役。德米特里虽一直否认自己是凶手,但他承认自己良心上有罪,甘愿无辜受罚以洗涤灵魂上的罪恶。格鲁申卡侠义肝胆,毅然陪同德米特里去西伯利亚服役……她和德米特里都得到了良心上的新生,而阿廖沙面对残酷的现实也叛逆了他热衷宣扬的上帝……

5、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的总结性作品是

(1)、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从一开始就走向分裂。《地下室手记》这个发表于1864年的中篇,是他最复杂难懂的作品之一。首先是它的结构特殊,第一部分完全由主人公的议论构成,第二部分才有故事情节;其次是作品中的思想不易捉摸,主要是评论家们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评价该作品。《地下室手记》可作为真正陀思妥耶夫斯基型小说的开始。

(2)、                       

(3)、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里所说的某些奇怪的“半瓶子醋”的思想,就是指欧洲道路,也就是作者一再在自己的作品中攻击的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其实,他所说的社会主义既不是空想社会主义,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当时流行于俄国和西欧的自由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罢了。而他所谓的“上帝的真理和人间的法则”,也就是他一贯主张的所谓俄国道路。

(4)、——浅论俄罗斯国民性中自我救赎传统与弥赛亚情结

(5)、老卡拉玛佐夫年轻时是寄食于豪门富户、靠打诨逗趣糊口的丑角。后来靠妻子的财产发家,拥有十万家私。先后两房妻子都被他折磨致死。三个儿子都被父亲赶出家门,长大成人后陆续回到故乡,在金钱和美女的争夺上同父亲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大儿子德米特里由于爱上了父亲的年轻情妇——风流女人格鲁申卡而跟父亲争风吃醋,矛盾激化,德米特里一再扬言要杀死老色鬼。二儿子伊凡憎恨父亲,也同时憎恨哥哥。因为他爱上了哥哥的未婚妻卡捷琳娜那个德米特里当年在军队曾以救其父为代价、试图玷污其声誉的女人。伊凡希望父亲和哥哥在撕杀中“一个恶棍把另一个恶棍吃掉”,只要父亲一死,他不仅可得一笔遗产,而且由于哥哥娶了格鲁申卡,他可以娶卡捷琳娜。小儿子阿廖沙自幼笃信基督,在修道院随佐西玛长***教,又奔波于兄长与父亲之间,希望用基督精神感化他们以从善,消除为金钱美女的争斗。还有一个老卡拉玛佐夫奸污疯女所生的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虽然是这个家庭的奴仆,却总梦想杀死老头子卷款逃到巴黎开饭馆。他的贪婪、卑鄙、狠毒继承了老卡拉玛佐夫的血缘气质。

(6)、整合。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7)、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时被捕的有彼得拉谢夫斯基小组成员30多人,全都关在彼得保罗要塞的监狱里。11月16日,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沙皇组织的军事法庭判处死刑。1849年12月22日上午7点,寒风刺骨,天色阴暗,陀思妥耶夫斯基等21名死囚被押到谢苗诺夫校场。刑场戒备森严,处刑台三面站满荷枪实弹的士兵。法官宣读死刑判决书以后,神父给死囚们一一吻了十字架。接着,给他们穿上白色的尸衣,三人编为一组,准备分组依次处决。陀思妥耶夫斯基被编在第二组,眼看着第一组的彼得拉谢夫斯基等三人被蒙上了眼睛,分别被绑在三个刑柱上,等待着死亡的到来。行刑的士兵举起枪,开始瞄准……突然,一个宫廷侍从武官来到刑场,制止了射击,传达沙皇的特赦令:陀思妥耶夫斯基由死刑改为4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其他人也被特赦。原来,军法会议处将军在复审判时觉得死刑过重,上报沙皇尼古拉一世呈请减刑。沙皇为了表现自己的“恩典”,决定“从宽处理”,但为了在精神上摧残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下令演出这场假处决。

(8)、生活仿佛急于向他展示痛苦、死亡和贫困各个阴暗方面,穷人医院阴暗的色彩使他整个早年时代的印象变得十分忧郁。

(9)、(4)要选好句式:用判断句、陈述句,不用省略句和问句,不要用修辞。

(10)、俄罗斯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北温带,气候多样,温差较大。在俄罗斯东北部的奥伊米亚康村,是世界上最寒冷的人类居住点,一月份的平均温度为零下50度,历史上最低温度为零下2度。

(11)、这真谛是什么?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尽管她并不爱自己的丈夫,而且仍旧爱着奥涅金,但是她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他人的不幸上。尽管她不爱自己的丈夫,但是她的丈夫却“爱她,尊敬她,为她而感到自豪”,“她的变节将使他蒙受奇耻大辱,会要了他的命。”接着,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胜感慨地问道:“如果把幸福建筑在他人的不幸上,这又能是什么幸福呢?”

(12)、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用这种方法分析,便带有鉴赏的性质,因此需要结合“鉴赏”部分理解。

(13)、陀思妥耶夫斯基宣扬,只有爱和受苦受难的基督教精神,才能荡涤人世的罪恶,使人的道德更新。譬如:拉斯科利尼科夫曾向索尼娅下跪,索尼娅见状,大惊失色。他解释道:

(14)、作为一个人来说,陀氏的性格缺陷使得他遭到贬损或者失去一些称赞,但是对于一个伟大的作家来说,陀氏的这些个人性格缺点却成为了他写作上的优点。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但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生活中表现为低能或另类的人,在文艺创作上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高能。

(15)、陀氏每天晚上写作,上午睡觉,下午接待上门求教的读者。当他在书房睡觉时,他的孩子们绝对不能打扰他。在故居,我见到了孩子们从书房门缝下塞进去的小纸条原件,上面写着歪斜的俄文:爸爸,我想吃糖。

(16)、他的心理描写手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连续的内心独白以外,他还善于使用各种手法描写人的“无意识”(非理性的潜意识或下意识)。

(17)、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第三个特色是情节紧张曲折,设置一个又一个悬念,跌宕起伏,充满了尖锐的矛盾冲突,有如奔腾的长江大河,时而流过巉岩险滩,浊浪排空,时而峰回路转,一泻千里,他渴望用引人入胜的情节尽快吸引你,打动你。在打动你以后,便向你倾吐心曲,用他的人物的信念感染你,使你在有意无意之中接受他的影响。

(18)、两人都病态,没有蜜月,只有悲观失望,痛苦和折磨人的追求,这是他们婚姻失败的关键。?在陀氏的很多小说中,都有玛丽娅的原型。如《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的娜塔莎,《罪与罚》中的马尔美拉陀夫的妻子,《***》中的娜斯塔西娅,《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卡捷琳娜,这些女性都面颊苍白,目光狂热,动作急剧,来自作家的第一个妻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第二次婚姻小说《罪与罚》和《赌徒》完成以后,陀氏遇到第二个妻子安娜·格里戈里耶夫娜,她比陀氏小25岁,善良,温柔,贤惠。1866年10月,安娜经老师推荐,到陀氏家当速记员,帮助陀氏速记小说,整理和誊写《赌徒》的速记稿。他们配合得很好,在20多天中便完成了《赌徒》,他们也相爱了。陀氏十分渴望有一个正常生活的家庭,过普通人的生活,而不想当什么天才、癫痫病患者、圣人、苦役犯、荒淫之徒和理想主义者。他们很快结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幸福婚姻他们婚姻成功在于安娜从不介入他的心理,不干预他的内心生活,不想影响和纠正他。正是“不干预”原则取得了他的信任,加强了他的自由感。由于安娜的天真,无经验,在生活方面,她分辨不出丈夫的爱有什么病态反常和古怪之处,全都当正常的爱来接受。

(19)、我阅读了陀氏的《罪与罚》、《白痴》、《白夜》、《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少年》、《地下室手记》和《卡拉马佐夫兄弟》,还看了陀氏妻子安娜的《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娅回忆录》,以及一本合集《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

(20)、    这找到了旧知识分子的根本问题。在鲁迅看来,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可能比托尔斯泰主义更为有效。鲁迅渐渐远离托尔斯泰,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的增高不无关系。鲁迅在译了《托尔斯泰之死与少年欧罗巴》后,谈到自己的用意:

(1)、决裂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加入了彼得拉舍夫斯基的星期五聚会,想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后来被捕,流放西伯利亚十年。归来后,陀思妥耶夫斯基想重新确立自己的文学声望。1961年,他和哥哥一起创办了杂志《时代》,很快就取得了巨大成功,直到1863年5月被查封。当时波兰发生暴乱,杂志的一个编辑斯特拉霍夫写了一篇文章,虽并无同情波兰人之意,却被右翼杂志的人告发,杂志因而被查封。

(2)、在俄罗斯去别人家里做客,一定要带一些礼物,买一些花带去也可以。不过送花的时候一定要送单数,千万不能送双数,因为俄罗斯认为只有在葬礼上送花的时候才会送双数。最好是送7枝,因为俄罗斯人认为7代表着成功幸福和美满。不过千万不能送13枝,因为俄罗斯人认为13这个数字代表着凶险和死亡,他们非常忌讳这个数字。

(3)、    这句话暗含的逻辑是,人道的精神固然好,可是在中国,仅仅拥有这些还不够。天真的学者说几句漂亮的托尔斯泰式的话,并不得要领的。

(4)、命运对他的折磨越残酷,他所爆发的力量越巨大。1866年至1872年正是他在俄罗斯与欧洲各国间漂流的困顿日子,其间《罪与罚》、《白痴》的写作只用了一年的时间,《群魔》也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

(5)、 《穷理查年鉴:一生必知的475句智慧箴言》 作者:富兰克林

(6)、《死屋手记》写监狱的面包是城里最好的面包,囚犯从来没吃饱过,到苦役营却吃饱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为此写了一个附录,附录说服了书报审查机构。附录说,如果你见到一座宫殿,里面要什么有什么,非常好,你让人住进去,说你可以享受这里面的一切,唯一的条件是你不能出这个门,你看看还有没有人想住进来。对于囚犯而言,监禁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折磨,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渥。

(7)、陀氏有着大起大落的人生。他在写完《穷人》的第二年,参加了彼得堡的革命小组。他尽管革命,但反对暴力,主张改良。后来,他因为牵涉一桩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随后被执行死刑,却又在刑场上被临时改判流放西伯利亚。流放几年后,又被释放,但必须在西伯利亚服役。就这样,陀思妥耶夫斯基度过了非凡的10年。

(8)、《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莫提默•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9)、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时接触了底层人物,回到圣彼得堡时正值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农奴被解放,这是俄国剧烈变化的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考和认识从被捕前略微激进的革命者的意识形态转向了保守和乡土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自由的苏醒(1860-1865)》中所写的这段经历对于他后来的创作非常重要,这是他思想形成的时期。

(10)、陈思红,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

(11)、不过,对文学的兴趣与家庭的培养也密不可分。幼时家庭生活虽然比较封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却是非常重视的。他们每每给孩子们诵读文学作品;为作家及其长兄米哈伊尔安排就读的切尔马克寄宿学校,是莫斯科家境优越的富有子弟学习的私立学校。家中阅读的文学作品及寄宿学校对文学课教学的重视在作家文学修养的培育起到了极大的影响,长兄写诗,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醉心读书。他大量阅读俄国和世界名作,是一个“严肃而爱沉思的孩子……很少对游戏感兴趣……”

(12)、   1907年前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几乎同时进入鲁迅的视野。他在《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里对托尔斯泰的价值取向有着真诚的肯定。不久之后,鲁迅与周作人所译介的《域外小说集》,许多作家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门徒。迦尔逊、安德莱夫的文本,差不多都流淌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血液。鲁迅在有意无意之中,与俄国重要的文学传统开始相遇。

(13)、    这类极其悖谬的存在,鲁迅几乎没能在自己的文本里处理过。他的小说的维度显然没有陀氏那么广大。鲁迅在杂文世界里曾展示过存在的不可思议性,但自己的斗士的立场反而把一些问题简单化了。他的写作一直被节制在一个限定的时空,残留着明清笔记小说的痕迹。当他面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相似的难题的时候,笔端直指黑暗的勇气,有时把虚无的无奈感覆盖了。

(14)、生活环境及家庭环境,使作家在他本应欢悦无忧的幼年,不仅被贫困和疾病所围绕,而且受到压抑和拘束。身处严厉的家庭管教中,虽未必使他变得“隐瞒真情实感”,但的确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他对世界和金钱的看法,形成了他那忧郁、内向的性格。

(15)、    在托尔斯泰和诸多西洋文学家的思想的参照里,鲁迅不是讲什么是人道的文学,而是指陈什么是非人道的遗存。对非人的存在的攻击,才是那一代人题中应有之意。

(16)、    对于鲁迅来说,温情的、爱意的存在殊为重要。但这要看在怎样的语境里。中国缺少托尔斯泰式的爱,在没有宗教的国度,劝善的结果可能是远离善,伪善倒可能肆意横行。建立善的世界首先是铲除伪善的存在。而面对伪善,则不能仅仅以善的态度为之。这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意义便浮现出来。

(17)、作。不仅如此 ,陀思妥耶夫斯基还在 《白痴》 中描述了癫痫病人具有复杂症状的部分发作中的记忆障碍发作(Dysmnesic seizures) :出现似曾相识症和旧事如新症等。有学者指出,这部作品中的人物时常有一种不自觉、 下意识的行为和处于近乎迷狂的精神状态 ,而正是这种异常的精

(18)、好想和哪位“幻想家”说一句:加油,只要活着,面包(身体和灵魂的伴侣)都会有的,只是可能做面包的粮食有所差别。

(19)、创办杂志失败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继创作了三部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罪与罚》《白痴》和《群魔》,从而再次确立了他作为俄国文学最重要的一员的声望。

(20)、强烈推荐!!!这是一本关于阅读的永不褪色的经典!本书初版出版于1940年。经典!!!

(1)、我们会为您提供最优质的内容和服务,快和我们互动吧。

(2)、《九封信的故事》 《普罗哈尔钦先生》 《波尔祖科夫》

(3)、(2) (俄)Круглыйстол.«Проблема«реализмаввысшемсмысле»втворчествеДостоевского»//Достоевскийимироваялитература№20,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Москва(J),200.

(4)、陀氏缺点多多的性格中也有非常鲜明的优点,那就是他极其善良和慷慨。虽然自己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深陷严重的债务危机中无法自拔,但他对于穷人和亲戚都力所能及提供帮助。即便在最穷苦潦倒的时候,遇到流浪汉和乞讨者,他会掏出口袋里仅有几个硬币救助他们,对于依赖他的亲戚们,也倾尽所有提供帮助,不仅没有怨言,甚至达到不可理喻的境地。

(5)、(14)(俄)ЗеньковскийВ.В.Историярусскойфилософии(M). СПб.,19ТКн.

(6)、对于作家笔下深刻而全面的现实主义,读者和评论家历来都有精辟的描述。如作家在世时的一位读者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后的感叹:“能够在世上找到同时拥有如此极端的现实主义,又是这样的诗人和理想主义吗?!……这几乎达到了艺术的理想。”(6)(5) 梅列日科夫斯基认为陀氏“既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者,又是伟大的神秘主义者。”(7)(11)茨威格称之为“神奇的现实主义”(8)莫丘尔斯基以“浪漫主义”和“基督教人道主义”概括陀氏的创作(9)这些表述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陀氏作品中有着及其强烈的现实主义内容,同时对人精神世界有着全面而深邃的洞察。

(7)、他早期的作品,也就是流放之前的作品,受果戈里的影响较深。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回忆道:“在那些日子里,在青年人当中经常发生这类事情,他们两三个人聚在一起,‘先生们,让我们读果戈里的作品吧。’他们坐下开始阅读,有时持续一整夜。”

(8)、我没有嗅到故居中有丝毫的酒气,但却好像目睹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辉煌。在1866年到1880年的14年间,他奇迹般地完成了《罪与罚》《赌徒》《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4部巨著。其中,《赌徒》是在一个月之内完成的。如此高效,不能不提到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这位速记学校毕业的高材生,速记的速度,几乎超过了陀氏的口述。也正是在妻子安娜的帮助下,陀思妥耶夫斯基才在出版社规定日期内完成了《赌徒》的写作,才彻底买下了这栋房产。从此,漂泊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终于在圣彼得堡安定了下来,有了一个安定的家。

(9)、这样一来,叶潘钦可以凭借上司权利占娜斯塔西娅为情妇,同时又得托茨基这个阔女婿。但富商之子罗果仁也在觊觎娜斯塔西娅的美貌。在这群人中间,只有叶潘钦将军的远房亲戚梅什金公爵是个正直、善良的人,真诚地爱上了她。可他却患有癫痫症。在娜斯塔西娅生日上,梅什金劝说她留在自己身边,娜斯塔西娅却不愿毁了梅什金的前途,跟罗果仁走了。梅什金和叶潘钦的小女儿订婚,娜斯塔西娅出于自尊又向梅什金表示好感,梅什金决定退婚娶她,娜斯塔西娅又痛感这一冲动是错误的而逃到彼得堡。梅什金追去时,却发现罗果仁已把娜斯塔西娅杀了。梅什金受此打击,变成一个真正的***。《Идиот》梅什金公爵娜斯塔西娅叶潘钦将军的秘书加尼亚叶潘钦将军富商之子罗果仁《Идиот》娜斯塔西娅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示了人的尊严:决不任凭摆布。她虽然爱着“***”梅什金公爵,却拒绝了他,表示愿意嫁给出十万卢布“买”她的商人之子罗果仁;然后在她的生日晚会上,当着这群伪君子的面,将十万卢布投入熊熊烈焰,以示对金钱主宰一切的世道的无比蔑视。在作者笔下,她是一个敢于反抗的女性,不但没有逆来顺受,甚至也不准备宽恕一切。尽管最后她被杀死了,但她的行为却给人以启示。

(10)、《罪与罚》可以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为知名的小说,这是他的代表作品,可以说他最擅长写的就是人的心理描写,讲述了这位大学生如何的苦难,如何的遭遇不公,他的内心受到了怎样的煎熬,最后不得已他杀死了一直迫害他的高利贷债主,最后又是一层接着一层的心理害怕,躲藏,他害怕别人知道是自己做的,但是最后他却还是走向了光明。

(11)、这就是说,作为一个人首先要认识自己。在加利奇看来,为了达到研究人的目的而必不可少的自我观察是有难度的,因此“人的秘密”需要通过自己,由己及人,深入研究。这些见解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信中的想法颇为相似。

(12)、在临刑前最高检察署对他最后的判决是: “服苦役四年 ,尔后充当列兵” 。随后陀思妥耶夫斯基被送往西伯利亚的鄂木斯克要塞服苦役 ,服役期满后遂被派到西伯利亚边防军步兵第 7 团当兵。这种戏剧性的“死里逃生” 以及服苦役对陀思妥耶夫斯来说 ,既让他体验到人生痛苦的特殊经历 ,又让他再次经历了重大的应激。36 岁他与寡妇玛丽亚 ·德米特里耶夫娜 · 伊萨耶娃结婚。38 岁退伍。45 岁(1866 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 《俄罗斯公报》 上连载长篇小说 《罪与罚》,这部富于社会历史涵义的社会心理小说给作者带来了空前的声誉。之后 ,他又发表了 《白痴》 、《卡拉马佐夫兄弟》 等长篇小说。1881 年 2 月 9 日陀

(13)、相较于陀氏的其他大部头作品,《穷人》算是短篇小说,如果你想读陀氏作品,不妨从这部作品开始。

(14)、1843年8月,陀思妥耶夫斯基终于从军事工程学校毕业,被授予工程兵准尉军衔,入工程部制图局当绘图员。他虽然有了薪俸,但很微薄,再加上不善于安排生活,他依旧很穷困甚至不得不借债,因此他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翻译工作,赚取少量稿费。一年后,他自动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15)、譬如梦。梦是《罪与罚》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拉斯科利尼科夫在对自己走投无路的处境感到痛心疾首,决定冒天下之大不韪,铤而走险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童年。他看到一匹瘦弱的马拉着一辆超载的大车,任人鞭打,被折磨至死的悲惨情景。这梦是象征性的,所谓“立象以尽意”。他面前摆着两条路:像那匹瘦马那样任人鞭打、被折磨至死呢,还是横下一条心,直面人生,向社会提出挑战?他选择了后者,行凶杀人,抢走了老太婆的钱财。他这样做,不仅是他的理性在起作用,他的潜意识也通过梦境在暗中推动他走上杀人的路。

(16)、十年的流放生活促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重大变化。1861年,在他返回彼得堡的第二年,《时代》杂志连载了他的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这部作品以及稍后的概括西伯利亚流放生活的《死屋手记》表露了作者倾向宗教性的人类和解的思想。这种思想和列夫·托尔斯泰在其总结性作品《复活》中体现的思想十分接近。托尔斯泰在1880年9月26日致友人斯特拉霍夫的信中写道:“我近日身体不适,一直在读《死屋》。反复读了多遍,不忍释手,我认为在包括普希金在内的整个新文学中再也没有比这本书更好的书了。书中的观点令人惊叹:真挚而朴实,符合基督教精神。这是一本富有教益的书。我昨天反复欣赏了一整天,我很久没有得到过这样的艺术享受了。如若见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请转告他,我喜爱他。”

(17)、斯拉夫人热衷于思考终极问题。血的历史演化成特别强烈的罪感,但英雄主义的血性又让其有一种痛不欲生的忏悔欲望,但忏悔之后又不可避免地重新犯罪。在受洗以后的俄罗斯,罪犯是罪人,也是不幸的人。“罪因犯律法而成,哪里有禁令,哪里就有罪”,凡人成为罪人是理所当然,正因为有罪才需要赎罪,只有赎罪才能得救。比如说俄罗斯历史中的伊凡四世,有时一连几个星期去修道院隐居,凌晨三点就为早祷打钟,这个仪式一直持续7个小时。在此期间,他读书,唱赞美诗,祈祷,以至吃晚饭时额头上还有叩拜的痕迹。但间歇时他又到修道院下面的地牢里亲自看囚犯受刑,回来脸上堆满可见的喜悦。他是一个杀人无数的暴君,但你看列宾名作《伊凡雷帝与其子伊凡》,他坚捂着儿子血流如注的口,双眼圆睁,恐惧,绝望,狂乱和悔恨交织在一起。这是一个蒙受巨大不幸的悲痛万分的父亲。在犯罪与忏悔之间求得心理的平衡,是俄罗斯文学精神的内核之一。

(18)、这本书是第一本读完的大部头,对我的启发性非常大,该书全面收录了查理芒格的个人传记及投资哲学,以及过去20多年芒格主要的公开演讲和媒体访谈。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芒格所提到的普世智慧、宣导要培养跨学科思维及误判心理学,极具价值。我之所以选择那么多不同类型的书,就是受到其提倡的跨学科思维的影响。

(19)、本片虽然采取的是现实主义手法,但导演很适度地把握了全片的宗教氛围和心理变态的色彩。影片一开头,就是宏伟的俄罗斯基督大教堂。高大、肃穆、壮丽的外部景观直接震撼着观众的心。接着镜头转入教堂内部,那一幅幅壁画细部的推移在金黄调子的笼罩下将人引入圣经的巡礼中……当镜头由下而上直入尖峭陡立的教堂拱顶时,仿佛要将人的灵魂吸进天穹……这不仅贴切地展现出原著作者那“精神大教堂”的抽象形象,也以无声的画面语汇将神秘的宗教主题呈现在观众面前。全片中所有人物的对话几乎都离不开“是否有上帝?”的话题,而且无论是哪一组人物,都被这种内心矛盾折磨得神经兮兮:老卡拉玛佐夫是肆虐狂、色情狂、迫害狂;斯麦尔佳科夫是癫狂;德米特里是躁动狂和占有狂;伊凡是阴郁症;阿廖沙是痴迷;卡捷琳娜是自虐、嫉妒和歇斯底里;格鲁申卡是喜怒无常、变幻不定……这些生理和心理的变态人物,由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非常的强烈和极端,因此会漫游那正常人所无法企及的精神世界。影片中的人物对宗教问题的讨论、争论和倾诉,都似乎是在一种半梦幻的状态中进行的。这种介乎病态和正常人之间的变态色彩更加浓了影片的宗教气息。这里要提一句的是,原著只注重人的内心活动描写,很少有外貌、表情、动作这些细节的描述,而导演和演员们的成功创作就在于,紧紧抓住了原著的宗教灵魂,从各个角度展开其丰满的具体形象的塑造。

(20)、读这本书让我发现我原来从小到大一直完全缺了一商:财商!后悔没有早些遇到这本书,也发现国内在财商教育上真的是非常欠缺的,本书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读完之后,我又读了富爸爸系列的好几本书,如《富爸爸:提高你的财商》《富爸爸财务自由之路》《富爸爸投资指南》等。

(1)、少年的两次打击15岁时,他的母亲因肺结核去世,他沉浸在丧母的哀痛之中。16岁时,他最崇拜的诗人普希金在决斗中死去。每次随哥哥和叔母从教堂朝拜回来,他总是不断痴痴地朗诵普希金的诗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1838-1843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学习。青年陀思妥耶夫斯基信仰空想社会主义,于1847年加入了进步的彼得拉谢夫斯基小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由于参加彼得拉谢夫斯基小组的活动,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判处死刑。在临刑前的一刻,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改判苦役。1850-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的鄂木斯克服苦役四年,又在边防服兵役五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近十年流放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重回彼得堡,长期居住在贫民区。这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发生了重大转变,创立并宣传“土壤派”理论。他认为,贵族和平民无法沟通陀思妥耶夫斯基简介,平民缺乏接受革命的基础,即没有革命的土壤。解决俄国问题的出路只有忍耐、顺从和笃信宗教。此后,他皈依了宗教,成为一个虔诚的信徒。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第一次婚姻?1857年2月6日,陀氏和玛丽娅结婚,当天他的癫痫病发作,这在夫妻间引起一系列震动和创伤性后果。

(2)、?正是这双重人格之间的激烈冲突,使主人公不断地动摇在对自己的“理论”(即关于“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人”的观点)的肯定与否定之间。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来说,如果甘愿做逆来顺受的“平凡的人”,那么等待他的是马尔美拉陀夫的悲惨结局,如果去做一个不顾一切道德准则的“人类主宰者”,那就会与为非作歹的卑鄙之徒卢仁和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同流合污。他的人格中的主导面终于在白热化的搏斗中占了优势,并推动他最后否定自己的“理论”,向索尼娅靠拢。?小说通过这一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弱肉强食”原则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毒害,有力地批判了这一原则的反人道主义的实质,并且从客观上否定了建立在“超人”哲学基础上的无***主义式的反抗,因为这种反抗决不可能给被压迫者带来新生活的转机。索尼娅形象分析索尼娅是一名青楼女子,处在社会的最地层。她单纯、善良、瘦弱,但为了养活全家,她不得不从事最低贱的职业,受尽了屈辱。但是尽管如此,她非但没有放弃对上帝的信仰,反而苦难使她的信仰变得更为炽烈。特别是当她发现拉斯柯尼科夫背弃了上帝犯了杀人罪时,便认为拉斯柯尼科夫比她还不幸,为了挽救他的灵魂,她爱上他,并且愿意陪伴他到西伯利亚去服苦役。

(3)、1849年4月23日清晨4点,一伙挎着刀枪的宪兵和警察突然闯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家,他们一进屋就到处乱翻,把作家的藏书、手稿和来往书信捆成一捆,又把陀思妥耶夫斯基押上马上,然后扬长而去,女房东和仆人一个个吓得目瞪口呆,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