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议论文121句

2024-01-05 09:53:19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诸葛亮人物分析论文

1、诸葛亮人物分析论文范文

(1)、教师及时对于具有一定原创性、结构较完整的小论文给予肯定及展示,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写小论文的热情,消除学生写作的畏难心理,树立学生的自信。

(2)、再看一下唐丞相房玄龄在《陈寿传》中评“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

(3)、  在外交中适当塑造强硬者形象是一切外交官的做法。尤其主张投降的外交官更善于表演语言的巨人。张昭开始进入对诸葛亮质询:

(4)、在论文汇报,我们还设置了论文答辩环节。论文答辩由其余小组的同学质疑、提问,本组同学进行阐述。可以针对质疑,进行补充或提出新观点。如《梁山好汉造反正义性的批判》论文小组的答辩,同学们通过两个反例——宋江救济阎婆惜母女、鲁智深救济金翠莲父女反驳论文中“梁山好汉没有劫富济贫”“梁山好汉没有替天行道”这两个主观点。

(5)、建安二十二年十月,曹操准备南侵汉中,一旦汉中被夺取,刚占领的益州也将保不住。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对峙不下,曹刘双方都投入了非常多的战力,持续了将近两年之久,有30多万人参加战斗。刘备方参战将领有: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等;曹操方参战将领有:夏侯渊、曹休、曹真、张郃、徐晃、郭淮等,都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可谓三国时期阵容最豪华的战争。在国难危机时刻,刘备派人到成都让诸葛亮调兵来支援,男子上阵杀敌,女子保证运送粮食,最终取得胜利。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汉延康元年,曹丕篡汉自立,传言称汉献帝刘协为曹丕所害,于是群臣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同意后,于221年称帝,国号为“汉”,任诸葛亮为丞相。至此,完全实现了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制定的“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

(6)、看到司马懿的评价。说实话,司马懿的评价把诸葛亮的缺点写的很透彻,纵观诸葛一生,跟对刘备建立蜀国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好的机会让他把握住。带兵打仗,中规中矩,肯定比不上曹操用兵之诡诈,况且诸葛本来也就是个谨慎有原则的人,多谋而少决,这个我在三国志里没找到证据,但诸葛有一点劳心劳力可能也是寿短的原因。

(7)、诚然,诸葛亮最终为蜀汉献出了全部智慧和心血,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里当然有报答刘备知遇之恩的心愿,但决非不问是非的片面忠于刘备父子,其中更有兴复汉室,拯救黎庶,重新统一全国的宏图大志。正因为这样,千百年来,诸葛亮的忠贞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肯定和崇敬。综观他与刘备的关系,既有“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史实依据,又经过罗贯中的浪漫主义改造,寄托了历代志向远大的士大夫对“君臣遇合,谊兼师友”的理想关系和“帝王师”的人格定位的向往和追求。这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对“君尊臣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主奴关系的否定和批判,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由此可见,“愚忠”二字,是扣不到诸葛亮头上的。(待续)

(8)、(19)杨琳琳.从赤壁之战看《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双重形象(J).北方文学,2016(16):1

(9)、读书小论文写作正面促进了语文教学。阅读和写作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小论文写作能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要写读书小论文,学生只有多次阅读、深入阅读原著才能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在阅读大量的书籍资料、论文资料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撰文。通过反复修改文章,丰富素材,最终成文。这一过程,实现了语文教学中对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多层级目标,契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新课改的要求,有效地促进了语文教学。

(10)、程德枢不能对。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

(11)、周瑜欲害诸葛亮,让诸葛亮在十日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算定三日后有大雾,就同意了。诸葛亮乘草船带鲁肃前去曹营水寨,故意擂鼓呐喊,曹操以为有埋伏,又因大雾,令弓弩手在寨前放箭,等到雾要散的时候,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等到曹操反应过来的时候,诸葛亮的船只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十万支箭全部射在了草船上。

(12)、诸葛亮的机智真是:“鬼神不测之机,圣人难比之智”啊!

(13)、(22)谈婷婷.试论《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形象(J).现代企业教育,2013(20):2

(14)、在中国,人们一般认为“研究”“论文”是属于高级研究型人员的事,初中生听到“研究性读书小论文”难免会产生畏难心理。因此,首先要做的是揭开“小论文”的神秘面纱――认识“小论文”。我印发了《怎样写专题小论文》《一头失控的江湖怪兽――李逵形象新说》《〈水浒传〉对女性形象的审美倾向》三篇文章,利用两节语文课和学生一起学习以上文章。通过《怎样写专题小论文》,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小论文、小论文的特点以及了解了写论文的基本流程:科学选择题目、全面搜集材料、准确提炼观点、合理安排结构、精心起草修改。《一头失控的江湖怪兽――李逵形象新说》和《〈水浒传〉对女性形象的审美倾向》中“女性形象内在美与外在美呈对立状态”部分是结构较为严谨、论述较为简洁的小论文,学生通过自学批注能够迅速把握小论文的基本结构:总论点―分论点1+例子―分论点2+例子―分论点3+例子―总结。

(15)、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今山东沂南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16)、选题是小论文写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由于初中生的知识面、理解力较为有限,一味地放手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在这个环节的指导非常重要,具有重要作用。我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开列了200多个小论文题目并整合成人物类、情节类、批判类、主题类、创意类5个方向供学生参考。学生可参考借鉴,也可自我挖掘论题。第一个课时5~8名学生形成小组自主选题。同时学生也在小组内部讨论出3个感兴趣的题目或方向,回去查找相关资料。第二个课时小组和老师共同讨论确定论文题目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一个小组在读完《水浒传》后,发现梁山英雄好汉并非全都如人们所说的被官府“逼上梁山”,还有很多是被梁山好汉逼上梁山或自愿上梁山等等。因此他们打算写一篇《梁山英雄如何上梁山分析报告》,主要对梁山英雄上梁山的原因和方式进行梳理、统计、归类、分析,对人们认为的“官逼民反”的观念进行质疑。有一个小组对《水浒传》里的人物绰号很感兴趣,发现这些绰号都能高度概括人物形象,于是他们打算研究《水浒传》里的绰号。而一些没有研究价值或者研究难度太大,不适合初中生研究的题目则需要进行修改,比如《假如梁山好汉没受招安是否能统一天下》《〈水浒传〉的作者真的是施耐庵吗?》,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和历史资料很难进行研究,因此建议学生更换选题。

(17)、那么再来说说马谡的死和诸葛亮的关系,诸葛亮不但把权利从四川帮手里夺回来,还要从荆州帮手里夺回来,所以他需要协调双方的力量,诸葛亮北伐,被后主召回,已经说明,矛盾在激化,因为所有人都没有充分认清诸葛亮的“揽权贤相”,都认为他是荆州帮的成员,魏延也不例外,所以他才气愤诸葛亮不用他的奇谋,因为他不知道诸葛亮伐魏的真正目的,其目的是为了以魏国和蜀国间的外部矛盾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内部矛盾。

(18)、我这里从史书中找到三个评价,我们来看一下。

(19)、再看一下唐丞相房玄龄在《陈寿传》中评“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

(20)、然而这样骄傲的一个人,也会在先主面前执着一生的承诺和“匡扶汉室”的理想之中踯躅、困守。他或许知道,汉室难复;或许还知道,蜀中疲弊;他应该更知道,曹魏的半壁江山已经愈加稳固。人心思定。天下思一统。

2、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议论文

(1)、本书作者舒跃育,是西北师范大学心理传记学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后和《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杂志编委。他主要从事心理传记学、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心理科学》《心理学探新》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2)、然而,任何问题都必须具体分析。尽管封建时代国君通常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尽管封建统治者竭力提倡愚忠,但千百年来,总有许许多多的志士仁人,信奉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把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与对国君个人的盲从加以区分,在不同程度上摆脱愚忠的桎梏:或对国君的恶德劣行予以批评抵制,直言极谏;或勇于为民请命,不顾自身安危得失。即使在君权最霸道的明清两代,也有一些思想解放者,敢于贬斥和蔑视君权;甚至像黄宗羲那样,从根本上批判和否定君权。

(3)、(6)韩放.周瑜形象生成史(D).渤海大学,20

(4)、通常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

(5)、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陇南礼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为司马懿所败,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

(6)、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中人物的活动,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作家爱憎情感主观意志的体现。《三国演义》人物众多且各具特色,交流中学生吐露出对人物的喜好,可以大致了解孩子们对《三国演义》的阅读情况,同时也通过学生的讲述引起同学们对原著阅读的渴望。

(7)、看到司马懿的评价。说实话,司马懿的评价把诸葛亮的缺点写的很透彻,纵观诸葛一生,跟对刘备建立蜀国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好的机会让他把握住。带兵打仗,中规中矩,肯定比不上曹操用兵之诡诈,况且诸葛本来也就是个谨慎有原则的人,多谋而少决,这个我在三国志里没找到证据,但诸葛有一点劳心劳力可能也是寿短的原因。

(8)、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9)、在登基两年之后,刘备病重紧急召回诸葛亮,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延至四月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蜀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南征,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十二月班师成都。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蜀建兴四年,魏文帝曹丕死,其子曹睿继位,缺乏统治经验,诸葛亮决定出师北伐。至于北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为了报答刘备,完成遗愿;如果不攻打曹魏,一旦曹魏强大之后,必定灭掉蜀国;将内部的阶级矛盾转化为外部矛盾。

(10)、暑期一定要让孩子看的17部纪录片,助作文锦上添花!

(11)、国家级评茶大师对幻时ChaiTime的评价是怎样的呢?

(12)、诸葛亮六出祁山,什么“空城计”“八阵图”“木牛流马”更是玩出了新境界新花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除了“失街亭”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导致了失败,其余几次撤军失利和诸葛亮本人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诸葛亮就没有失败过。

(13)、首先先看一下他的对手司马懿是怎样评价他的“亮志大而不见机,好兵而无权,多谋而少决,虽提卒10万,已堕吾画。”

(14)、(1)张艾加,三国人物分析——诸葛亮(J).新教师,2016(25):45-

(15)、王平提醒他说:“丞相临走的时候嘱咐过,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在山上扎营太冒险。”

(16)、教师需要对初稿进行具体指导,要求学生多次修改。如《梁山好汉造反正义性的批判》一文,初稿中对于论点“梁山好汉的无赖行为”的论述都是用陈述性语言复述人物和故事,而修改后的论文从“滥杀无辜,血杀成性”“强迫为盗,手段卑劣”“徇私枉法,不忠职守”“心术不正,惹事生非”四个方面举例论证,更加清晰、有说服力。很多论文经过多次修改,从初稿的一千多字到终稿的三四千字,在内容、形式、论证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进行充分论证,使论证更加全面有力。本次《水浒》小论文写作最终定稿,学生共完成了个人小论文50余篇,每篇600~800字;小组论文8篇,每篇3000~5000字。

(17)、看到司马懿的评价。说实话,司马懿的评价把诸葛亮的缺点写的很透彻,纵观诸葛一生,跟对刘备建立蜀国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好的机会让他把握住。带兵打仗,中规中矩,肯定比不上曹操用兵之诡诈,况且诸葛本来也就是个谨慎有原则的人,多谋而少决,这个我在三国志里没找到证据,但诸葛有一点劳心劳力可能也是寿短的原因。

(18)、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诸葛是将略并不是非常擅长。诸葛亮是国士无双,人品完美。治理国家也是非常可以,内部也比较稳定。至于军事,多次北伐无功而返,虽然有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但是失败这是有目共睹的。虽然他的人品无可挑剔,但扯军事的话,诸葛亮可能就没像《三国演义》中那么神。

(19)、司马懿的评价不能被说成胡说,毕竟北伐被司马懿挡住了,司马有资格有能力评价诸葛亮。 司马懿后来巡视蜀军时也称赞诸葛亮治军是天下奇才。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人经常会被拿出来做比较,诸葛亮年少成名,而司马懿大器晚成,两人也都是自己国家至关重要的人物。

(20)、张郃率领魏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马上吩咐手下将士,在山下筑好营垒,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

3、诸葛亮人物分析论文怎么写

(1)、(8)唐九久.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的人物关系(J).文化月刊,2020(01):142-1

(2)、(2)饶斌.论《三国演义》对周瑜的改编与重塑(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2):

(3)、    《草船借箭》中有两个重要人物周瑜和诸葛亮。周瑜这个人物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他利用蜀吴联合的机会,抓住机遇,充分表演了一场嫉贤妒能的“绝活”。在课本所选章节中,首先出场的人物就是吴国大都督——周瑜,他打着蜀吴联合的旗号,又利用大都督的权利吩咐诸葛亮十天赶造十万支箭。谁知诸葛亮将计就计,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这句话里显露出周瑜对诸葛亮的不解和怀疑。诸葛亮却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这里一方面表现出诸葛亮的卓越军事才能,也给读者留下悬念——诸葛亮怎么就不能识破周瑜的诡计呢?更是为诸葛亮捏一把汗啊!诸葛亮为什么说三天啊?难道他真是“神人”吗?这也正是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处处设伏笔,牵引读者的心,引发读者走进故事情节当中,将读者的心悬起来,这就是打动读者心,扣人心弦,引起读者共鸣的表现手法。读者带着这样一连串的问题,有了继续阅读的欲望。这里诸葛亮的回答也引发了鲁肃的疑惑。诸葛亮却坦然面对,接受周瑜的招待。周瑜心中自鸣得意。诸葛亮草草吃过饭就退席了。鲁肃见诸葛亮走了,就迫不及待地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周瑜回答:“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这里就将周瑜的诡计暴露出来了。显露出他心胸狭窄的个性刻画出来了。读到这里读者不由自主地产生疑惑——诸葛亮怎么就看不出周瑜的诡计呢?还立下军令状呢?这就是作者巧设伏笔,牵引读者的心的写作技巧的表现。为了使周瑜的阴险嘴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作者利用鲁肃的疑团,采用对话的手法处理。这里处理的真是精巧,也给诸葛亮选用鲁肃配合演戏做好了铺垫。从中体现了诸葛亮会用人才的一面。鲁肃忠厚老实,诚实守信。诸葛亮不仅让鲁肃准备了船只和草把子,青布幔子。这又让鲁肃陷入疑团当中。诸葛亮还嘱咐鲁肃不要告诉周瑜,鲁肃按诸葛亮的吩咐做了,这样正体现出鲁肃的忠厚老实,表现出诸葛亮的善用人。但是,到诸葛亮邀请他上船收箭时鲁肃还是疑团重重。这里又是悬念设置,鲁肃的疑团不正是读者的疑团吗?这就是作品吸引读者的原因所在。

(4)、    刘备与诸葛亮初次在隆中会面,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占领荆益,“东和孙吴,北拒曹操”以形成三足鼎立的决策。实施的办法是:先取荆州,再取益州,继而图取中原,恢复汉室,表现出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隆中决策”之后,刘备集团联合东吴,打败曹操;取得荆益二州,称帝西蜀。

(5)、诸葛亮杀了马谡,想起他和马谡平时的情谊,心里十分难过,流下了眼泪。以后,他真的把马谡的儿子照顾得很好。

(6)、什么是“愚忠”?就是对国君个人盲目的、毫无原则、毫无主见、逆来顺受,因而是愚昧的“忠”。不管国君善恶如何,行事是非怎样,一律俯首帖耳,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不敢有任何怀疑,更不敢有任何违忤;即使国君荒淫残暴,滥杀无辜,也不敢谏阻指斥;哪怕毫无道理地杀到自己头上,也只知低头受戮,还要说什么“天子圣明,罪臣当诛”的昏话;甚至国君腐朽亡国,仍一味追随,以死效忠。在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里,最高统治者为了一己私利,总是不断地集中权力,不愿受到任何制约;同时又总是要求臣民对自己无条件地效忠,鼓励愚忠。特别是专制主义恶性膨胀的明清两代,统治者更是以各种手段灌输愚忠意识,以至愚忠成为一般臣民普遍的道德信条,严重地阉割了民族精神,阻碍了社会进步。因此,现代人反对愚忠,批判愚忠,是完全应该的。

(7)、“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8)、刘备兵败新野,请孔明去江东联吴破曹。舌战群儒后孔明来见周瑜。周瑜假意保全江东和鲁肃争吵,孔明借曹操辞赋欲得周瑜之妻以激公瑾,周瑜大怒表明心迹联刘抗曹。

(9)、《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罗贯中神话了,还是鲁迅先生说的好“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可谓是一语中的。

(10)、魏蜀两军对垒,互斗阵法。司马懿先布“混元一气阵”孔明识破;孔明再布“八卦阵”诱魏攻阵。司马懿命令戴陵等三将,各领三十骑兵破阵。但是阵如连城,门如重叠,魏军只能乱撞,无法破阵。司马懿奋死突围,蜀军三路夹攻,魏军惨败。

(11)、  张昭:听说刘豫州三顾草庐,才幸运地得到先生。还说有了先生如鱼得水,大展宏图。但是,现在却连自己驻扎的荆州也被曹操夺去了,不知你们是怎么策划和决策的?

(12)、建兴九年春,诸葛亮乘曹魏雍凉地区半年没有下雨,再次进行北伐,以木牛运粮,包围祁山堡,并在祁山堡东北修建卤城作为蜀军大营,曹睿改派司马懿为统帅屯于长安,领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司马懿先派费曜、戴陵与四千精兵前往上邽防守,自己则率其他兵力随后前进。诸葛亮知道后,留下王平继续领军攻打祁山堡,自己率主力北上上邽。司马懿深知诸葛亮舟车劳顿,拒不出战。司马懿改为进军卤城,诸葛亮也撤出对祁山的包围,将全部军队集中在卤城,司马懿派张郃打通了和祁山堡的联络,并命他攻卤城以南的的王平,自己则率众进攻卤城以北的诸葛亮主力,力图以钳形攻势,击败诸葛亮。

(13)、██ 军事心理学是研究军事情景中人们的心理规律,涉及的内容包括军人的选拔、军事技术的学习、心理战术、宣传和反宣传等很多方面。

(14)、马谡几次命令兵士冲下山去,但是由于张郃坚守住营垒,蜀军没法攻破,反而被魏军乱箭射死了不少人。

(15)、一缕轻烟  春雷   水沐  杜海军 青月  木木 石砚琴

(16)、  孔明:曹军是乌合之众,虽然有百万之众,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17)、在刘备面前,诸葛亮总是直抒己见;如刘备言行不当,或正色批评,或直言劝戒,刘备则总是虚心听从,甚至道歉认错(惟拒谏伐吴是一例外,但随后便“吃亏在眼前”,刘备自己也承认:“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败!”)。就连在过江招亲这类大事上,他也干脆代刘备作主,刘备尽管心存疑虑,仍然一一照办。如此举止,正反映了其“帝王师”心态,哪有一点畏畏缩缩的猥琐?哪有一点“愚忠”者的卑微?

(18)、通过论文汇报答辩,进一步考查和验证学生对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阐述论题的能力。同时,这也是一个增长知识、交流信息的过程。学生在答辩前要积极准备,对自己所写文章的所有部分必须非常熟悉,对老师和同学们作好解说的准备。这种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知识、增长知识的过程。在答辩中,老师和同学也会就论文中的某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学生又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知识。

(19)、新的一年,愿你:心中有盼,所有美好,不负归期;心中有景,只问敢勇,无问西东!

(20)、第孔明的核心价值,不是忠诚和智慧,而是信义。

4、诸葛亮人物浅析

(1)、(21)黄依.人性的扭曲——分析罗贯中笔下的周瑜形象(J).环球人文地理,2014(12):2

(2)、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

(3)、(荐读)美好的词汇那么多,你为什么非要用脏字?!

(4)、蜀军失去了重要的据点,又丧失了不少人马。诸葛亮为了避免遭受更大损失,决定把人马全部撤退到汉中。

(5)、孙权集团智囊人物不可谓不多,在高峰对决中为什么落败?一是没有鲜明的发展理念。诸葛亮以忠君、报国、拥汉、为民鲜明的理念攻破薛综、路绩。二是没有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企业文化精神。诸葛亮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实例击倒张昭、虞翻。三是用人唯专业对口、唯文凭、唯论文。诸葛亮以古今凡成大才的人都是具有能力的人而非专业对口、文凭至高的人击倒程德枢、严峻。

(6)、刘禅接到奏章,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有个大臣说:“既然丞相有这个意见,就依着他吧。”刘禅就下诏把诸葛亮降级为右将军,仍旧办丞相的事。

(7)、街亭失守后,为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斩首示众。临刑前,诸葛亮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他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收他儿子为义子。而后,提拔功臣王平,自贬三等,继续竭力辅佐刘禅。

(8)、千百年来,人们对《隆中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正确地预见了政局的基本走向,堪称刘备集团的最佳发展战略。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能提出如此英明的战略规划,实在令人惊叹。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便情不自禁地赞颂道:“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万古之人不及也!”(嘉靖壬午本、周曰校本、李卓吾评本;毛本第38回末句作“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9)、  专业带头人严畯教授:孔明先生就是会强词夺理。请问孔明先生你是哪所大学毕业?学历是什么?发表过什么著作啊?在核心期刊发表过几篇论文啊?

(10)、王平带领一千人马,稳守营盘。他得知马谡失败,就叫兵士拼命打鼓,装出进攻的样子。张郃怀疑蜀军有埋伏,不敢逼近他们。王平整理好队伍,向后撤退,不但一千人马一个也没损失,还收容了不少马谡手下的散兵。

(11)、《试论宋江形象的复杂性》论文小组汇报的形式为辩论会形式,通过正反双方分别阐述宋江的正义性及负面性来论证宋江形象的复杂性,既能展现论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也有理有据地分析了“为什么”。《闻其声则知其人——论性格化描写语言特色》论文小组选择的汇报形式为口头讲述与片段表演相结合,生动再现了李逵、林冲、陆虞候等人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和性格。

(12)、    收箭时诸葛亮选的是晚上,大雾天。这里充分体现出诸葛亮的学识渊博,也解释了他被称为“神人”的原因——他识天气,知地理,会用人。他能够取胜是他巧借天时地利人和。作品做到了环环紧扣,悬念设置合理,时时牵动读者的心。诸葛亮不但利用鲁肃做好了收箭准备,还邀请鲁肃上船饮酒,更让人不解的是让兵士们呐喊擂鼓。这里更是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表现出来了。曹军射箭防守,不正显露曹操的多疑吗?同时更看出诸葛亮的“知人知己”的军事才能。他不但识天气,知地理,还能抓住对手弱点。这正是他运筹帷幄的原因啊!他将船用铁链穿起来不正是他识天气的体现吗?

(13)、一是,诸葛亮独自走到先主祠中,在北伐未成、劳民伤财的现实当中彷徨犹豫的他于刘备的画像前发问、更是自问,一俯一仰,诸葛亮用再开北伐之举回答了自己的疑问。

(14)、(13)尹方红,祁拉旦.《三国演义》中人物悲剧形象的描写(J).散文百家,2018(05):53-

(15)、██ 心理学本来就是一门关于“动机”的学问。心理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在于对行为原因的解释,而人的行为与非生命事物的运动变化的一个本质区别就在于,非生命事物的运动只服从于基本的自然规律,而人,在服从一般的自然规律基础上通过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意志。因此,对于人的行为而言,只有行为的发出者才对行为的原因具有最终的裁决权和解释权。

(16)、此外,各学者对周瑜悲剧性产生原因的探讨也颇为有趣。孔智恒、王炳茗在其论文中指出“二元叙事结构对周瑜价值的撕裂”,即蜀、魏双方分明的书写框架下,东吴的地位十分尴尬,因此东吴相关人物角色无法进行合理定位。而陈琦伶提出的二元对立的人物塑造手法则是指在蜀汉正统的思想倾向下,罗贯中采用二元对立的人物塑造方法,重塑周瑜形象,让气量狭小、暴躁易怒的周瑜形象反衬出诸葛亮的光辉形象。

(17)、诸葛亮认为王平在街亭曾经劝阻过马谡,在退兵的时候,又用计保全了人马,立了功,应该受奖励,就把王平提拔为参军,让他统率五部兵马。

(18)、读书活动如何深化,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读书的本质是指个人从书籍中获得信息的过程。读书不仅仅在于体验作品的情感主题与内容,更多的可以引发思考、引起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读书。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探究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读书活动的深化要求和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尝试进行指导学生读书小论文写作的探索,收到了明显效果。现以指导《水浒传》读书小论文为例,汇报具体的操作,请方家指正。

(19)、可以说,在《三国志》中,诸葛亮还是一个智慧过人的辅国能臣,但是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早就不只是“智慧过人”这么简单,而是像鲁迅说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其实很能说明问题。

(20)、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诸葛是将略并不是非常擅长。诸葛亮是国士无双,人品完美。治理国家也是非常可以,内部也比较稳定。至于军事,多次北伐无功而返,虽然有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但是失败这是有目共睹的。虽然他的人品无可挑剔,但扯军事的话,诸葛亮可能就没像《三国演义》中那么神。

5、诸葛亮人物分析论文2000年

(1)、15元以下(包括15元)和10天以后的赞赏归平台运营。

(2)、朋友如果你还不知道幻时ChaiTime,我们一起详细了解吧!

(3)、孔明兵至祁山,军中缺粮,便与姜维、关兴、魏延装神弄鬼,分三路伏兵,迷惑魏军,魏兵无不骇然。司马懿不知是人是鬼,又不知有多少蜀兵,十分惊惧,急急引兵奔入上邽,三日不敢出城。孔明乘机令三万精兵,割尽了陇上的小麦。

(4)、现代有的学者因为《隆中对》提出的两路北伐的目标未能实现,便怀疑诸葛亮的整个战略规划行不通;有的学者认为“跨有荆、益”与“结好孙权”这两大原则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只有等孙权夺得荆州,刘蜀方面承认既成事实,才能与孙权重新修好,因而《隆中对》的基本国策是错误的。我认为,这些看法是片面的。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前,奋斗半生而屡遭挫折,此后忠实执行《隆中对》,仅仅用了七年时间,即到建安十九年(214),便完成了由没有立足之地到“跨有荆、益”的巨大转折,形成了三分鼎立局面,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建安二十四年(219)夏又夺取汉中,其势力达到鼎盛。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证明《隆中对》完全符合当时的实际。至于第二步战略目标未能实现,那是由于后来荆州失守,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能因此认为当初的规划不对。古今中外,重大的战略规划,在执行过程中往往需要随时调整,甚至发生重大改变,这是稍微熟悉历史的人都应该懂得的,如果因后来情况的变化而否定当初的设想或规划,其实是“马后炮”式的看法。诚然,夺取荆州,全据长江,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乃是孙吴集团的建国方略,这与刘蜀集团的利益确有冲突。但是,这种冲突是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建安二十年(215),孙、刘两家以湘水为界,中分荆州,已经形成了战略平衡。这种平衡,既可以维持相当长的时期,也随时可能被打破,就看三分鼎立的大局如何演变,孙刘双方如何处置了。如果关羽忠实执行“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方针,使曹操难以拉拢孙权而偷袭关羽之后;如果关羽善于安抚和激励部下,使镇守江陵的麋芳、镇守公安的士仁(《三国演义》误作“傅士仁”)忠于职守,不怀二心;如果刘备诸葛亮在关羽北伐襄阳时能够及时配合和支援,那么,荆州未必失守。而在刘蜀集团牢牢控制自己那部分荆州的情况下,承认既成事实的就该是孙权了;面对曹操这个强敌,双方既需要、也完全可能继续联手。由此可见,荆州之失系由多种因素导致,绝非命中注定,它恰恰从反面证明了《隆中对》战略构想之正确。因此,我赞同罗贯中的评价:“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万古之人不及也!”

(5)、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和他的知名度。三国演义有很大作用,但是在三国演义出来之前,各个朝代还是有很多文人对其歌功颂德,论军事,他数次进入武庙。论文才,他有出师表,广受推崇,论政治,他以一己之力使蜀国国力蒸蒸日上,并使蜀国在和魏国战场中一直占据主动权。论人品,无可挑剔。论农业,他改革农具,撰写农书。诚然他在很多方面都不是最顶尖,但也属于一流。在历朝历代,他都是作为千古良相的典范,如果按我国传统思想看,他绝对是我们历史上最完美的人之一。

(6)、██ 心理传记学,简单地说,就是在全面把握传主可靠传记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心理学分析,探究传主幼年的生活环境对其性格的影响及其早年经历中的重大生活事件对其性格的塑造,这些对性格的塑造又怎么影响他在未来人生关键时刻的重大抉择进而如何影响人生命运的一门学问。

(7)、    我们今天读这些名著没有过时感,反倒有种亲切感,有种回到当年,回到现场的感觉。就是因为作者成功的利用那些细节描写书手法的运用,这也正是我们学习作品的必要。名著走进教材,是我们借鉴古人文学写作手法的极好机会。正是我们利用经典名著学习文学著作塑造人物形象的好时机。经典名著没有过时感,有的是亲切感。经典名著永远扣人心弦,吸引我们入境,这就是经典名著的诱惑力和吸引力所在,也是我们学习经典名著的必要。让更多经典名著走进教材,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新时代;让更多经典名著陶冶我们现代人的情操;让我们创作更多经典,传承祖国文化,发扬祖国文化魅力。

(8)、其次是非脸谱化人物形象塑造。鲁迅评价《三国演义》为: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由于“拥刘”的总体思想,部分人物形象为服务于创作思想被过度夸赞或贬低。但不可否认,《三国演义》中大多数的人物形象都十分生动和丰满。以周瑜形象为例,邱少成的论文中便指出其也有正面形象的一部分,而负面形象主要源于抬高诸葛亮的需要。可以见得,作者在“拥刘”的创作指导思想下仍然能够坚持对其余集团人物的优点进行相应的塑造,使其不至于落入非黑即白的境地。

(9)、诸葛玄去世之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在此期间他熟读经典,研习兵法,并且时刻分析着局势的变化,当然最终也期望能够有朝一日大展宏图。都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恰巧此时刚被曹操打败的刘备也来投奔刘表, 但是刘关张三人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想要兴复汉室,当务之急就是任用贤人,后来司马徽和诸葛亮的好友徐庶纷纷推荐诸葛亮,后来诸葛亮又推荐另一人,那就是凤雏庞统(与诸葛亮同拜为军事中郎将,曾给刘备出上中下三计,不过后来不幸被箭射死),接下来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刘备三顾茅庐,年仅27岁的诸葛亮,在分析乱世如何破局之后,向刘备描绘着“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

(10)、刘备的智囊只有诸葛亮,符合曾国藩对策划人员数量的要求。而孙权属下谋士成群则很难做到这一点了。有言降曹的,有言战的。这就需要刘备集团主动出击,派遣诸葛亮开展外交斡旋,力排孙权谋士众议。

(11)、最后看下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参与撰写的《新唐书》中评“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

(12)、而马谡这个人确是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因此诸葛亮很信任他。但是刘备在世的时候,却看出马谡不大踏实。他在生前特地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派他干大事,还得好好考察一下。”但是诸葛亮没有把这番话放在心上。这一回,他派马谡当先锋,王平做副将。马谡和王平带领人马到了街亭,张郃的魏军也正从东面开过来。

(13)、除了参考文献资料外,最重要的资料当然是来自于《水浒传》原著。学生通过文本细读、跳读、批注等方式,筛选出所需资料,再进行分类、整合。如《闻其声则知其人——论性格化描写语言特色》,先把人物分为文将和武将两类,再通过细读找到代表性人物的语言,再筛选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典型性语言,如分别找出李逵、吴用、林冲初见宋江时的对话描写,再分析其性格的异同。《梁山英雄如何上梁山分析报告》论文小组通过跳读,将各个好汉上梁山的方式查找出来进行统计,如《水浒传》第十一回林冲上梁山、第十五回、十九回阮氏三兄弟、吴用、公孙胜、刘唐上梁山、第四十回宋江、李逵、张顺上梁山、第六十二回卢俊义、燕青上梁山等。再进行分类整合:自愿上梁山、被官逼上梁山、被梁山好汉逼上梁山等几类。进而分析其上梁山原因:因为女人、钱财、义气等上梁山。

(14)、██ 目前心理传记学在国内,主要有互为主体的分析模式、质量结合的分析模式和自我心理传记分析模式,除此以外,作者的团队还提出以“悬疑性问题”为核心的心理传记分析模式,其具体分析方式有:第选择传主,提出悬疑点;第资料的选择与分析;第解释理论的选择与发展;第研究有效性的考察;第心理传记的撰写。

(15)、于是那个当年最骄傲潇洒的南阳名俊,在这种自我怀疑、否定与执拗当中度过半生,熬成了皓首白须、穷兵黩武的汉相。当年意气难寻,只见今日肝胆。挥洒自如,俱往矣。俱往矣。《虎啸龙吟》争议颇大,然而有几个场景我确实是看到泪目。

(16)、(20)刘聪.《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分析(J).青春岁月,2015(17):14+

(17)、有一次,诸葛亮去找孙权,请他和刘备联盟,孙权的手下听说诸葛亮来了,想杀杀他的威风,于是一个接一个的向诸葛亮发出挑衅,可都被诸葛亮驳得垂头丧气。后来,在殿堂后,诸葛亮看孙权不好说服,便用了激将法,把孙权说服了。就这样,诸葛亮舌战群儒,胜利而归。难道这还不能说明诸葛亮的能言善辩吗?

(18)、██ 心理学一直以探究人类自身的奥秘为己任,如果心理学的根本目标是从经验层面通过系统有效的方式探究人性的话,那么,理论上它需要涉及任何时空中的任何人。而目前的主流心理学,只能观照到人类集体意识流的某个横截面或者某一小段。要系统地解读人性,心理学不得不将视野转向那个潜藏着人类共同文化产品的记忆库——历史。

(19)、诸葛亮对将士们说:“这次出兵失败,固然是因为马谡违反军令。可是我用人不当,也应该负责。”他就上了一份奏章给刘禅,请求把他的官职降低三级。

(20)、建兴六年春,汉军准备北伐,诸葛亮放弃魏延提出的子午谷之计,选择了先攻占陇右作为进攻跳板的战略。由于蜀军的突然进攻,毫无防备的魏军手忙脚乱,姜维、梁绪等纷纷投降,顷刻间陇右五郡有三郡投降了诸葛亮。远在洛阳的魏明帝曹睿急率大军亲自坐镇,派大将军曹真防御赵云,张郃抵抗诸葛亮,徐邈率军反攻南安郡。诸葛亮料到张郃此番率军前来,必定来取汉军咽喉之地街亭,马谡请命应战,马谡是诸葛亮的心腹,诸葛亮再三叮嘱马谡,并要求马谡到街亭后立刻描绘街亭的山川地理图本以及安营扎寨的位置。又派大将王平作为副将,同时让高翔在列柳城接应马谡,又命魏延在山谷之中接应马谡。可是马谡根本不遵循出兵前诸葛亮安排的部署,执意将大军屯兵于一座孤山上,张郃派人,切断汉军水源。汉军因为缺水而陷入内乱,马谡弃军逃亡。张郃乘势进攻,汉军大败,街亭失守,蜀军丧失了全部有利形势。对曹魏产生极大震动的第一次北伐就此失败,回到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己也上疏愿意自贬三等。

(1)、(7)邱少成.《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

(2)、在学生对小论文有了基本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几篇堂上小练笔进行实践,要求学生掌握小论文的基本结构,个人能够完成600~1000字左右的人物分析小论文。学生在阅读完《水浒传》后选择一个人物对其进行形象分析,在文中找出几个事例来说明。如《“隐形”腹黑――宋江深不可测的城府》《大好人的悲惨结局――晁盖死亡原因分析》《“草莽”军师吴用――诸葛亮与吴用对比》等习作都能围绕一个观点从3~4个方面进行举例阐述。如学生的习作《“草莽”军师吴用――诸葛亮与吴用对比》就围绕“吴用比诸葛亮相差甚远”这一观点,从战术、阵法、口才三方面分析吴用,并将他与诸葛先生作对比,分析吴用不如诸葛亮的三大原因,阐述较为全面、到位。

(3)、最后陈寿总结诸葛亮,和汉高祖刘邦手下萧何的才能差不多,言下之意,诸葛亮并不是韩信那样一战定乾坤的帅才。

(4)、  张昭:这么说,好像先生言行好像有点不一致哦。先生自比管仲和乐毅。我们都知道,管仲帮助齐桓公称霸了诸侯;乐毅扶助微弱的燕国,夺得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这两个人都有着治理国家的才能。先生自比管、乐的话,那也应该为老百姓除害,消灭乱贼。但是,实事却是,刘豫州没有得到先生之前,还能够打些胜仗,占据一些城池;现在得到了先生却被曹操打的丢盔弃甲,到处逃窜。一路上是,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为什么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而不如没有得到先生的时候呢?(众谋士有人偷偷地笑出了声音来)。管仲、乐毅,是这样的吗?恕我直言,请别见怪。

(5)、诸葛亮北伐,街亭是咽喉要地,打算派将驻守。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守街亭。诸葛亮再三吩咐要靠山靠水扎营,并吩咐王平辅佐。马谡刚愎自用,既违背军令,又不听从王平谏言,竟在山顶扎营。司马懿知道后大举进兵街亭,围困马谡,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

(6)、██ 消费心理学就是研究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各种心理与行为的规律,但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消费动机。

(7)、—————————————————————

(8)、(15)孔智恒.论《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的悲剧性(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02):23-

(9)、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就和刘备说过:“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并不只是装逼范地随口一说,而是真正地表达了诸葛亮即将面临的悲剧。

(10)、如何帮助孩子在暑假养成好习惯,值得一看的建议

(11)、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

(12)、魏延脑袋有反骨,幸得刘备相劝,诸葛亮才留下他。临死前,诸葛亮秘计马岱,马岱依诸葛亮之计附和魏延造反。杨仪打开诸葛亮锦蘘,对魏延说:“你连喊三声‘谁敢杀我’,我就将城池交给你。”魏延刚喊一声,身后马岱大叫“我敢杀你。”手起刀落,魏延被杀。

(13)、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  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14)、诸葛亮死了都玩了一回司马懿,来了一个“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15)、其次,诸葛亮在蜀地治理,很是有成就的,不然也不会为蜀国七出祁山提供如此浩大的开支。从杨仪魏延之争,我们可以知道内部矛盾是一直存在的。就是因为有诸葛亮在,才使得这一矛盾一直没有成为蜀国社会中的主要矛盾。直到其死后,这一矛盾才浮现明朗出来。也就是诸葛亮最贤的一点,他很好的协调了两集团的关系。所以,诸葛亮是贤相这一点毫无疑问。

(16)、    中国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几颗璀璨明珠。它们选入教材是对祖国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更主要的是通过让我们重温经典名著,学习经典名著中的人物描写手法,通过学习经典名著,再发挥现代人的聪明才智,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学著作,使祖国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17)、(官方)2017中考各校统招分数线公布,含单科分数及跨区分数线

(18)、马谡自己知道免不了一死,在监狱里给诸葛亮写了封信,说:“丞相平日待我像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我也把丞相当作自己父亲。这次我犯了死罪,希望我死以后,丞相能够像舜杀了鲧还用禹一样,对待我的儿子,我死了也没牵挂了。”

(19)、  诸葛亮一番话从实际出发,从市场出发,击倒从表象看问题的张昭。张昭无言以对。

(20)、诸葛亮六出祁连山,老马兵屯渭水,两军相拒,蜀军粮食接济不便,诸葛亮上方谷造木牛流马运送粮草,司马懿派兵夺得木牛流马,命营中工匠依样造仿,也用于搬运粮草,不料中计,被蜀军劫去,司马懿大怒,率兵追杀,却招蜀军埋伏,险些丧命。

(1)、老师下发《〈水浒传〉资料搜集表》,学生根据要求,分头查找各类资料:《水浒传》书本资料、论文资料、图书资料、网络资料。学生往往只能在网络上搜索到与论题有关的部分有用资料,这时教师需要尽可能提供充足的图书资料和论文资料。如《试论宋江形象的复杂性》论文小组所补充的图书资料有:鲍鹏山的《鲍鹏山品水浒》、潘知常的《论水浒人物》《煮酒论水浒》等,论文资料如《重读〈水浒传〉:“平庸领袖”宋江形象的精神分析》《真实的“假人”:宋江之“好汉”行径》《水火不能相容、忠义难以两全――试论〈水浒传〉中宋江的性格矛盾》等。学生必须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从海量的资料中去筛选对自己研究有用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