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三81句

2023-12-15 09:54:07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

1、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其三解释

(1)、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但道:只说。

(2)、陶渊明(约376~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自小体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贫,不能常得”;日子虽然过得非常艰苦(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六十岁左右去世,卒后,亲友私谥“靖节征士”。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欧阳文忠公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即《归去来兮辞》)而已”;在中国诗人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3)、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4)、“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桑麻兴旺,蚕事顺遂,这是他的生活理想,正如陶诗所写:“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下面写道:“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素心”,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心愿。后面这一段通过设问,揭示陶渊明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很是符合陶渊明的实际。

(5)、白天里经常地关闭柴门,独处在空室中不生杂想。

(6)、陶诗大多即景就事,平铺直叙,在平淡中见深意、奇趣。这首诗也是一首平铺直叙之作。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紧承首段的末句,写“步荒墟”所见,是全诗的第二段。这四句诗与首篇中所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那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适成对照。这是生与死、今与昔的对照。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慨。其在“丘垄间”如此流连徘徊、见“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对遗存的“井灶”和残朽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观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寻绎的。

(7)、②穷巷:偏僻的里巷。鞅(yāng):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8)、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9)、⑥这两句是说桑麻一天天在生长,我开垦的土地一天天广大。

(10)、近代·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品格》:“《归园田居》只是把他的实历感写出来,便成为最亲切有味之文。”

(11)、时复:有时又。曲:隐僻的地方。墟曲:乡野。披:拨开。

(12)、“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天。陶渊明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紧张劳累,这一天也够受的。但他的心情却很愉快。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身体虽然疲劳,却避免了许多患害。这不但包括兵凶战厄,也包括人群间的尔诈我虞。在劳作中生命显得切实、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13)、生命因真实而美丽,诗篇因真纯而流芳百世,这就是《归园田居》(其一)艺术魅力之所在。

(14)、✦三益:谓直、谅、多闻。此即指志趣相投的友人。语本《论语·季氏》。

(15)、山洞里的流水又清又浅,可用来洗我足振奋精神。

(16)、译文:人生在世就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似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生命随风飘转,人生历尽了艰难,人们都已不再是最初的样子了。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又何必只是骨肉之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一起畅饮。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努力奋斗,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17)、要问我这样做是为什么?人的一生总要从事劳作。

(18)、回归田园,是诗人适性之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回到与自己本性相契合的山水田园,诗人内心充满舒畅惬意的美感,真是见山山含笑,见水水有情。这种美好的感受,作者借贴切的比喻来表达。

(19)、✦漉(lù):水下渗,此指用布滤酒。✦近局:近邻。

(20)、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2、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三

(1)、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

(2)、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一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非常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3)、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4)、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5)、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6)、“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句话初看好似在写庭院干净、房间充余,但只要我们稍一留意,联系前面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追求,就不难理解诗人看似漫不经心的抒情之笔:远离了官场的应酬和世俗杂务的干扰,如今的生活是多少清静、闲暇,内心又是多么空明澄净。

(7)、错误地陷落在官场的罗网中,一去十三个年头。

(8)、诗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最后一段,写作者听薪者回答后的所感。这四句诗参破、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诗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这正是所谓厚积而薄发,也是陶诗的难以企及之处。正如朱光潜在《诗论》第十三章《陶渊明·他的情感生活》中所说,一些哲理,“儒、佛两家费许多言语来阐明它,而渊明灵心迸发,一语道破。我们在这里所领悟的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情趣、一种胸襟、一种具体的人格”。读陶诗,正应从中看到他内心的境界、智慧的灵光,及其对世事、人生的了悟。

(9)、✦少:指少年时代 。✦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10)、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11)、这首诗比其他几首多了一些现实的感触,诗人的本性本来就与虚伪的世俗格格不入,喜欢清新美丽的大自然;而官场的污浊约束更增加了诗人对田园的热爱。自由和谐的田园生活,纯洁素朴的田园景色,让诗人感受到了身心的解放,他悠然的、不知不觉的就融入了理想的家园里。

(12)、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13)、第六首诗讲述了诗人一天的劳动生活,最后揭示其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

(14)、我种植的桑麻不断长高,我开垦的土地日益增广。

(15)、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16)、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17)、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18)、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19)、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20)、可以说,本诗中的几处比喻,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它们既是对黑暗官场深恶痛绝的控诉,又饱含对自由生活的热烈讴歌。一般而言,叙说原因的语句在诗歌创作中容易流于呆板,但此诗中由于诗人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这“原因”的叙说充满了灵性,蕴含了鲜活的美感。

3、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其三写了什么

(1)、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2)、我只希望桑麻农事兴旺,蚕事之月纺绩事务顺遂。

(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4)、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5)、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6)、诗人遣词造句取之于田园生活,用之于内心感受的表达,把读者带入天人合一的精神脱俗的境地,“在宁静的乡村气息和天籁梵音中,给人以恬憩的精神慰藉和心灵的安养”,和谐之美油然而生。

(7)、从写景转下来,是这样两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全诗便以这样两句收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8)、✦狭:狭窄。✦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夕露:傍晚的露水。✦沾:(露水)打湿。

(9)、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10)、“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一句,用简笔勾勒出屋舍概貌:宅院不大,占地也有十亩左右;草屋不多,也有八九间供居住使用。“八九间”“十余亩”这枯燥的数字,一经诗人感情的浸染,就使诗句活跃起来,其中包含着乡间生活的散适、淡泊及诗人对简朴生活的满足。

(11)、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2)、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13)、“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14)、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15)、「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16)、⑤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但道:只说。这句和下句是说和村里人见面时不谈官场的事,只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

(17)、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18)、《归园田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每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19)、“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20)、「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4、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其三

(1)、今天播出的是《介绍陶渊明诗〈归园田居〉(其其三)》,由吴战垒撰稿,赵培播讲。

(2)、常担心严霜雪突然早降,使桑麻也像那零落草莽。

(3)、①野外:郊野。罕:少。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4)、这结尾一句,乃是直表心曲的关键之处。在“自然”状态下生活,“既不醉生梦死,也不求身外之功名,而是善待自己的生命”,这是“守拙归园田”的诗人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5)、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下披着月光扛锄归去。

(6)、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7)、⑤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8)、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9)、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10)、④羁(ji)鸟:笼中之鸟。恋:一作“眷”。

(11)、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12)、偏远的村落里人情淳厚,拨开草丛不时互相来往。

(13)、从这些疑问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实际上并未将陶渊明的“田园”实质揭示出来,学生也并未理解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究竟美在何处。这一方面是受教师本身的学养和思维限制而导致,另一方面也囿于“单篇文本”的教学,师生难以较为全面地窥见陶渊明“田园”的全貌。

(14)、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15)、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16)、在本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17)、诗人受了十三年官场生活的折磨,今天终于过上了有尊严、无矫饰的适合自己的生活,回到了恬适、纯朴、随性的田园之中,那种欣喜与快慰又怎能一语道尽。

(18)、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19)、✦羁(jī)鸟:笼中之鸟。✦恋:一作“眷”。✦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20)、“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袅袅的炊烟中,有农人家庭的温暖,也有诗人内心的安闲。“暧暧”有模糊、不清晰之意,与“远”字相呼应;“依依”一词写出了炊烟轻柔、缓慢上升的姿态。这两个叠字简练而巧妙,将远近村庄的恬静与详和烘托出来,给人一种迷茫淡远的美感。

5、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其三中心

(1)、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