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巴尔扎克全集78句

2023-12-04 11:23:26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巴尔扎克全集

1、巴尔扎克全集epub

(1)、1998年,赶在1999年的巴尔扎克诞辰200周年纪念日之前,耗时15年、篇幅30卷、1200万字的《巴全》整体问世,打破了中文世界出版外国作家全集的纪录。

(2)、1850年3月14日,巴尔扎克和赛斯卡夫人在乌克兰举行婚礼。

(3)、王论跃(1964—),学者、教授。巴黎第八大学法国文学(符号学)博士、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汉学博士,高等人文社科院博导。现任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国思想史教授。

(4)、我几乎要把蒙田的杰作当成自己的作品了,他简直就是另一个我。——纪德

(5)、第二部分《外省大人物在巴黎》说的是吕西安妄想凭借自由的聪明和才华跨入巴黎上流社会,结果弄得身败名裂,狼狈不堪地回到故乡。

(6)、《赛查:毕皮罗托衰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9年;

(7)、该讲述主人公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为了让她们挤进上流社会,从小给她们良好的教育,且出嫁时给了她们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可他的两个女儿生活放荡,挥金如土,他的爱轻而易举就被金钱至上的原则战胜了。

(8)、作家一生坚持不懈的创作劳动终于完成了自己写下的庄严誓言。

(9)、1834年,完成对《高老头》的著作,这也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10)、1799年5月20日,奥诺列·德·巴尔扎克诞生于杜尔市。

(11)、1827年,在柏尔尼夫人的资助下,巴尔扎克自费经营一个铅字铸造所。

(12)、请注意,巴黎的城徽,正是一艘乘风破浪的帆船。上面还有一句格言:“任凭风吹浪打,但永不沉没。”

(13)、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有96部小说,包含在总集《人间喜剧》。

(14)、作者通过这两个青年,特别是对吕西安这个青年诗人的生活道路的描述,反映出在金钱支配的社会生活中,青年的才能怎样遭受摧残,和他的幻想怎样遭受毁灭,文学界、新闻界的“圣殿"怎样被用来作为进行无耻交易的场所而变成污秽肮脏的地狱。

(15)、他的“书房”简朴清冷,唯一的摆设是一座小型拿破仑石膏像,座盘边上写着作家的亲笔题词:“彼以剑锋创其始者我将以笔锋竟其业。”

(16)、巴黎,这是怎样一座伟大而污浊的城市。巴尔扎克对它的观察和描写,真是入木三分。“巴黎难道不是一艘承载着智慧和豪华的航船吗?它运载着一批硕大无比的辎重,拉纤的是嘻嘻哈哈的苦力和孤儿;压舵的是大腹便便的资产阶级;工人和水手一个个蓬头垢面;观光的游客舒舒服服地呆在客舱里;优雅的大副凭栏而立,吸着香烟;而在这航船的甲板上,它的士兵,那些革新者和野心家们,随时准备登上任何大洋的彼岸。”

(17)、母亲自学成才颇有成效,到春节时做出满满一大桌十几道菜,确实不输给北京任何一个中档餐厅,而想到做菜的人是个大半辈子都不想为家务多费一分钟的人,那简直是人间奇迹了。《巴全》的编辑工作开张后,每年春节母亲必抽出一天来请编校组的教授们到家中聚餐,而十几道菜的准备是从年前开始的,我作为帮手,从采买和处理食材,到聚餐过后的洗洗涮涮,大约要跟着忙一个星期,错过了跟同学朋友的聚会,心里怨气冲天。那时我并不知道来聚餐的,堪称中国法语翻译界的“天团”:张冠尧、袁树仁、王文融、罗新璋、黄晋凯、施康强……而教授们凑在一起谈老巴的翻译,是我不感兴趣的话题,何况经常冒出我听不懂的法语,母亲的请客在我心里成了受罪的代名词,责任当然还是要“老巴”来负。

(18)、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

(19)、《夏培尔上校》,平民出版社,上海,1954年;

(20)、1819年8月,巴尔扎克与父母谈妥,尝试文学创作。只身搬入巴黎东郊莱第盖尔街九号的顶楼中。

2、巴尔扎克全集

(1)、巴尔扎克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征服欲,他像疯子一样生活,51岁就英年早逝。可能就是像传言一样喝了五万杯咖啡的结果。虽然不谙此道,巴尔扎克还是对金融活动乐此不疲。他把时间消磨在文学史上最荒诞不羁的风流韵事里。负债累累的他不停地写写写,从黑夜到白天,如此持续了二十年,有时一天工作14到18个小时。或者只有专门的研究者才能弄清他到底写了多少书,可能有350多本,其中100本左右被他自己命名为“人间喜剧”。下面是巴尔扎克自己对这一疯狂而包罗万象的写作计划的描述:“这是一个广大得难以计量的计划,除了包括历史和社会批评之外,还要分析它们的罪恶,解释社会运行的原理,我相信我有这样做的权利……把我的书命名为《人间喜剧》。”上面的话暗示他希望自己能够与但丁一较高下,虽然两者几乎完全没有可比性。

(2)、1831年8月,长篇小说《驴皮记》出版,首次匿名“奥诺列·德·巴尔扎克”。

(3)、1814年11月,其父到巴黎任职。全家迁居巴黎。巴尔扎克入勒皮特尔中学读书。

(4)、译林出版社的《蒙田随笔全集》是蒙田随笔在中国的第一个全译本,这个译本让中国读者认识了蒙田,认识了这部开创随笔作品先河的经典巨著。这个译本的译者水平很高,学养扎实,享有盛名,译笔严谨而优美,值得信赖。——许渊冲

(5)、新版特约周国平作序,多方面剖析蒙田思想,突出与现代生活的连接

(6)、1983年,母亲接下编辑出版《巴尔扎克全集》(以下称《巴全》)中文版的重任,从1984年《巴全》第一卷问世,到1998年第三十卷付梓,十五年间,这个早已作古的胖大叔,主宰了我们家的呼吸视听。俗话“三句话不离本行”,母亲就是这句话的真人秀。就连与我闲聊,也不时蹦出几句“巴尔扎克说过”。我的发小段钢有一次与我们同搭一辆车,至今他还记得母亲如何谈论巴尔扎克时代的法国幼儿园,感慨一个编辑钟情于自己的工作会达到何种地步。而我已经完全忘记了此事,因为此类发言是每天的家常便饭,甚至使我产生了一种厌烦和妒意,觉得在母亲心目中胖大叔好像比我更重要,于是不客气地称其为“老巴”,母亲并没有生气,而是很开心地跟着我一起叫“老巴”。渐渐的,《巴全》圈子里翻译家们也以“老巴”来称呼大文豪了。

(7)、以上三部小说,一部以巴黎的社会生活为背景,其他两部发生在外省社会中。所有三部小说都体现出巴尔扎克所有作品共有的全部特点:力量、活灵活现的细节描写。依靠这种才能,巴尔扎克成为现代现实主义中某一流派的旗手。和我们现在的时代一样,巴尔扎克的时代也是有人发家、有人破产、所有人爱财。那个时代最大的罪恶不是言而无信、见利忘义,而是家庭破产。巴尔扎克比以往任何作家都更深入地理解金钱,所以我们可以将他视为全部当代经济小说的开创者。

(8)、《贝姨》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1838年的巴黎,围绕于洛·德·埃尔维男爵一家的命运展开。男爵在共和时代曾任军事审核官,也当过军需总监,如今是陆军部一个最重要的部门的头儿,又是国务参事,获得了荣誉团二等勋位。

(9)、1816年11月,巴尔扎克入巴黎索尔本学院法学系,同时旁听文学系的课程。

(10)、你阅读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生活。”——福楼拜

(11)、1829年,巴尔扎克完成长篇小说《朱安d人》,历史小说《朱安d人》是用真名发表的第一部作品。

(12)、《搅水女人》,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62年,1979年;

(13)、夏玟曾主持《巴尔扎克全集》《萨特文集》等大型文集出版,任“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外国文艺理论丛书”中多部法国文学作品的编辑。除了编辑和翻译工作,夏玟还写作了大量关于法国文学的解读和评论作品,是我国巴尔扎克传播的重要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在讣告中写道:“夏玟同志是被法语文学翻译界敬重的学者型编辑,她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外国文学出版作出了卓越贡献。”

(14)、《热炭寒冰总辛酸》一文将鲍赛昂夫人和薛宝钗的婚恋生活及悲剧命运作了比较,认为鲍赛昂夫人就好像燃烧的热炭,是叛逆的,为了追求“显示人格尊严的情感生活”而燃烧;而薛宝钗则是与她相反,驯服而顺受,只看重封建义务,自我禁锢,“把自己的感情凝成了一块坚冰”。作者试图通过对比来展示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对人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

(15)、丁步洲(1942—),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翻译家,译有《孩子们的房间》《名演员之死》《古堡与红婴粟》以及电视连续剧“中国之路”等。另有法语版著作《法国国防战略》等。

(16)、《幻灭》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43年。

(17)、《雨儿胥米露埃》,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56年,1958年;

(18)、这是一颗受伤后近乎窒息的心灵勃发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响乐(贝多芬本人正是这样的经历),是对音乐艺术大师贝多芬一生的真实素描。

(19)、易宗江:《〈高老头〉和〈李尔王〉父爱比较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20)、我在北大求学的四年里,为家住北大附近的翻译家们取稿送稿的杂务,自然而然交给了我。“四人帮”倒台后,北大西语系又曾诚邀母亲回返任教,然而人文社老出版家蒋路先生以解决书荒刻不容缓的使命挽留母亲,母亲犹豫再最终打消了回北大执教的念头。我为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尤其是上大学以后,看到其他熟识的北大教职员子弟可以就近每天回家,而我却每周才能回一次,而且还要搬运小山一样的书稿,难免怨怪母亲做了个愚不可及的决定,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我。

3、巴尔扎克全集值得买吗

(1)、特别收录珍贵历史图片,季羡林、周国平解读长文,蒙田研究专家皮埃尔·米歇尔详细导读,译者潘丽珍编译蒙田生平年表等丰富资料

(2)、1833年10月,二人在日内瓦再次相见。巴尔扎克产生“人物再现”的构思。

(3)、《贝多芬传》 《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伏尔泰《老实人》,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

(4)、1804年4月,年仅五岁的小巴尔扎克被送进杜尔市的勒盖小学寄宿。 

(5)、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

(6)、1835年3月,《高老头》发表。巴尔扎克为躲债,迁入巴达依街的新居。

(7)、蒙田出生的时间距今已经五百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许多事物都改变了……然而,阅读蒙田的作品却能让人经历一连串的熟悉的震撼,二十一世纪的读者将惊觉蒙田与他们几乎不存在任何隔阂。——萨拉·贝克韦尔

(8)、《高老头》,三联书店出版,上海,1950年;

(9)、可以说,她是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代言者,是中国读者进入法国文学(尤其是巴尔扎克的文学大厦)的领路人。

(10)、1834年1月,赛斯卡夫人成为巴尔扎克的情妇。二人继续居留在日内瓦。

(11)、《欧也妮葛朗台》,三联书店出版,上海,1949年;

(12)、《米开朗基罗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于1906年完成的一部关于米开朗基罗的传记,该传记分上下篇,上篇《搏斗》,下篇《舍弃》和结束语《死》。《米开朗基罗传》讲述了米开朗基罗的一生经历。

(13)、《高老头》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834年。

(14)、翁柏青:《高老头——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贵人迷”的典型》,《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第2期。

(15)、翻译法国文学经典,有两座难以越过的高峰,一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二是蒙田的《随笔》。蒙田的《随笔》博大精深,可谓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文笔精美。——许钧

(16)、80年代以来,对高老头的父爱有了更多的解读。有的文章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与人物心理作了分析。晁兆行在《谈高老头的父爱及其典型意义》一文中指出,高老头是作为一个小生产者而发家,他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落后于其阶级地位,他的父爱“用不利于维持这种观念方式——金钱和纵容来表达”,这造成了“父道轴心”被“金钱轴心”所替代,“他对女儿的爱是真挚的……他的死从客观上证明了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有的文章认为高老头的父爱源于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是人性的异化与沦丧的表现。《高老头——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贵人迷”的典型》的作者认为高老头只是粗俗的暴发户,上流社会咄咄逼人的精神挑战刺激了他的虚荣心、引起了他的自卑感。“小家碧玉的妻子既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又抚慰他的自卑感”,当妻子过世后,这种感情的混杂就转移到了对女儿的爱上。面对来自上层社会的鄙视,他征服上流社会的手段是两个美貌的女儿和金钱。“即爱女儿是为了将来获得名誉……”杨国华在《父性基督的的典型——也谈高老头的父爱》一文中引用了1834年10月巴尔扎克给韩斯迦夫人的信作为高老头的爱是非功利性的的论据,认为阶级性就是人性的自我异化,虽然阶级社会人性扭曲变形,但并不意味人性的全部泯灭,也不排斥人类“共同相通的东西”的存在。

(17)、这部反映当时法国社会状况的巨著没能完成,巴尔扎克没能活到那一天。《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仅仅是这座未完工的大厦的三块石头。《高老头》反映了父亲对两个女儿非理性、非功利的爱,就像是中产阶级的李尔王之爱,虽然其中没有考狄丽娅(李尔王的第三个女儿)。《欧也妮·葛朗台》关注的是人的贪欲。《贝姨》写出了女性的报复心。像巴尔扎克很多其他作品一样,这三部小说都讲述了人的偏执狂。

(18)、1826年6月,与人合营马来街上的一家印刷所。以“闲逛者”的笔名,由自己的印刷所出版了《巴黎招牌趣味辞典》。

(19)、这世间有多少缘,从牵肠挂肚到不敢打扰,谁也预料不到失去的美好。人这一辈子,相遇和离一幕幕演你我都没有前后眼,一份缘何其珍贵,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善待。

(20)、直到1829年,巴尔扎克发表长篇小说《朱安d人》,才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1831年出版的《驴皮记》终于使他名声大振。此后20年,巴尔扎克总共写了90多部作品,合称《人间喜剧》。这些作品塑造了2472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细致深刻地描绘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活动场所的生活画面。

4、巴尔扎克全集全30卷epub

(1)、初看巴尔扎克作品,我个人认为,可从《巴尔扎克选集》12卷版着手。虽是12卷册,但巴尔扎克的主要代表作品:《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幻灭》《农民》《贝姨》《驴皮记》《中短篇小说选》等精品力作囊括其中。能读完这些篇章,对巴尔扎克的小说的艺术风格,思想高度,文学价值,就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当然要深入把握,还是需要反复阅读的。

(2)、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一生勤奋多产,写下了总名为《人间喜剧》包括九十四部小说的煌煌巨著。

(3)、《高老头》中的女性配角也很丰富。有论者认为伏盖太太是“小市民”、“市侩”的代表人物,就像是“吸附在海轮底板上的贝壳阻滞着海轮前行一样,他们每每是社会发展的惰力”。“腐烂社会腐蚀了她,坑害了她,而她的贪鄙和自私,反过来又加深了腐烂社会的腐烂和恶臭”。对于高老头的两个女儿,一般的观点都认为她们是使高老头走向毁灭的一分子,而在《试论高老头的两个女儿》一文中,作者分析了阿娜斯大齐和旦斐纳性格的另一面——单纯。她们虽“混迹于资产阶级的游乐世界,但却不认识资产阶级社会……不了解这个社会与生死攸关的一些重要法则”,因此最终“只能作为佳肴被人享用”,离开父亲只能束手待毙。

(4)、编辑《巴全》的那段时间,一贯对厨艺不甚热心的母亲,忽然钻研起烹饪来。起初以为是为了哄我高兴,后来才悟出来,她是为了招待翻译家们在家里吃饭。虽然主持着号称中文世界最庞大的全集出版计划,母亲手上却没有经费,八十年代知识分子的薪水养家糊口都十分不易,哪里有余钱在外宴客?为了老巴,只能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5)、《巴尔扎克全集》 (第五卷:人间喜剧:风俗研究,私人生活场景5),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6年);

(6)、还有对高老头的父爱的另两种解读,一种认为高老头混淆了情爱与父爱,“他的行为和语言超出了表达父爱的范围”,并引证了勃兰兑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他以极端的低级趣味管这个老头儿叫做‘父爱’的基督,而且给这种父爱赋予了一种歇斯底里到近于色情的性格”,另一种则把其父爱作了如下解释:女儿出嫁赔去了他财产的大部分,波旁王朝的复辟,使他在政治上失去了靠山,加之年老智昏,“在人生的坡路上向下滑落的时候,高老头抚今追昔,回想当年的成功和种种天伦之乐,一种痛彻心肺的恐惧抓住了他的心”,为了逃避这种落寞感和衰退感,“而讨好女儿,满足她们一切荒唐的愿望,以便能经常看到她们,用她们鲜明的实体来充实自己的‘梦幻’就成了他唯一的生活主旨”。

(7)、《妇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1987年;

(8)、里面的两千多个人物,各个真如活人,又都奇特不是他们构成了整整一个时代。而巴尔扎克,这位《人间喜剧》含辛茹苦的作者,这座宏伟大厦匠心独具的建筑师,恰恰是这些人物中最真实、最奇特、最具典型意义的一个。

(9)、《朱安d人》是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第一部作品,作者巴尔扎克用非常犀利的语气直接展现了当时欧洲社会风气的低下,同时也批判了很多欧洲权贵非常恶俗的思想风气。作者巴尔扎克想借这部小说弘扬一种社会的正能量,并且对现实情况进行详细还原。

(10)、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也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一位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蒙田出身贵族,早年学习拉丁文,成年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思考。1572年开始撰写其被称为“16世纪各种知识的总汇”的《随笔集》。

(11)、晁兆行:《谈高老头的父爱及其典型意义》,《许昌师专学报》1986年第3期。

(12)、《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写的一篇批判性小说,巴尔扎克通过人与人之间对金钱渴望的描写,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本文中高老头由于自己穷困潦倒,最终被两个心爱的女儿无情抛弃,高老头的下场非常的惨从而反映了金钱和势力的重要性。

(13)、今天,举世公认奥古斯特·罗丹是自米开朗琪罗以来最伟大的雕塑家。他的铜塑《巴尔扎克》是脍炙人口的盖世之作。

(14)、《高老头》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834年。

(15)、该讲述主人公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为了让她们挤进上流社会,从小给她们良好的教育,且出嫁时给了她们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可他的两个女儿生活放荡,挥金如土他的爱轻而易举就被金钱至上的原则战胜了。

(16)、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复辟王朝时期。作者塑造了两个外省青年的形象。一个是野心勃勃,贪图虚荣的青年人吕西安,妄想凭借自由的聪明和才华跨入巴黎上流社会,结果弄得身败名裂,狼狈不堪地回到故乡。

(17)、巴尔扎克和莎士比亚一样,属于文学史上罕见的天才之一。他把小说艺术的表现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18)、1819年1月4日,巴尔扎克通过法学系毕业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