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先秦儒家思想有哪些90句

2023-11-22 09:43:25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儒家思想有哪些

1、儒家思想有哪些内容

(1)、儒学是一种尊师重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育学说

(2)、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就是阳儒阴法。

(3)、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4)、这一对传统文化批判的思潮,在未来的岁月中,伴随着一次又一次激进的革命口号,不断被强化。建国之后,“批林批孔”、“评法批儒”运动可以看作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很多人把儒家看成是开历史倒车,“名高实秕糠”的代表,虽然这一运动的背后有发起者对现实的需求,即借用儒家文化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但对儒家传统的污名化却根植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并一直延续至今。那个时候,人人都将孔子称蔑称为“孔老二”。

(5)、主张“克己复礼”,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6)、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

(7)、又如哀哭本是最自然的,可是,儒家《礼记》、《仪礼》竟对主人主妇何时哭、如何哭,也规定了种种奇形怪状、十分详细的仪式,甚至哭多少声都量化、程序化了!若要严格执行,确实难以承受,出于无奈只好请人“代哭”。《周礼·丧大记》曰:“君、大夫、士皆有代哭者。”“代哭”亦称“助哭”。《仪礼·士丧礼》“代哭”下注曰:“代,更也。孝子始有亲丧,悲哀憔悴,礼防其以死伤生,使之更哭,不绝声而已。”此刻之哭,已经成为一种纯粹礼仪行为,而非自然感情的宣泄。就连崇拜孔孟程朱的宋儒罗璧,也很不以为然地说:“汉儒言礼,多不近人情,丧哭一主于哀而已。《礼记》曰:‘齐衰之哭,若往而返;大功之哭,三曲不偯;小功缌麻,哀容可也。’释者谓‘三曲’,一举声而三折也;偯,声余从容也。夫哭而为折声、余声,是意不在哀,用哭为态也。如曰始死,主人啼,兄弟哭,妇人哭啼,皆区分无义。”(罗璧《识遗》卷5)。

(8)、清朝在与邻国封疆划界时,“中外一家”的迂阔思想主导着其制定对邻国的划界原则,每当双方对划界出现不同意见时,清廷“大公至正”,采取“息事宁人”、“相安无事”的态度,往往让对方越过传统习惯线,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单方面的退让和妥协,不但使邻国没有按照双方传统习惯线划界,反而趁机侵占中国领土。

(9)、中国为什么从唐宋鼎盛时期沦落为东亚病夫,到现在还比较落后?西方为什么能从地狱般的中世纪走出来,呈现出非常强劲的发展力?曾经繁荣于世界之巅的中国和东方为什么不能产生资本主义呢?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主要是东方文化在维护着旧的封建制度,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是对立的;而西方在文艺复兴后期的宗教改革运动则与资本主义精神有一种亲和关系。他指出,东方要发展就要革除儒家思想,不然就只能愚昧落后。此论不无道理。

(10)、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1)、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12)、姬昌在押七年之后,出狱回到周部落,越发实行“仁德亲民”的政治作风,不断争取人心,积蓄力量,访贤求士,联络诸侯,准备共同抗暴。以仁政德治为核心的“岐周文化”就是在这种政治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至此我们可以界定说:“岐周文化”乃是周人去豳迁岐之后到周公姬旦时期以“仁政德治”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

(13)、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14)、(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15)、不幸的是,如今却有不少“好古”的学者提出“复兴儒学”的口号,起劲弘扬孔子学说,发誓要“继绝学”。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现代私塾,让小孩子穿着大褂,摇头晃脑地读《三字经》、《孝经》之类的东西。与此同时,对于那些现代西方思想文化和文明成果却显得底气不足,总觉得这是我们对手的东西,怕被“西化”,怕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吃掉了,这实在是当年清朝顽固官员的心态!

(16)、因此,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自身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三代传衍的传统及其养育的精神气质,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进程的内在联系,远不是字源学研究把“儒”解释为商周的一种术士所能揭示的,必须在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研究中才能展示出来。

(17)、陈来:我们在理论研究方面没有现成的理论,所以必须大量学习、利用人类学的著作。

(18)、武王克商之后三年而崩,弟弟周公姬旦摄政。当时正值克商和东征之后,殷商遗民一时不肯臣服,可谓“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周公仍然继承先王一贯的政治作风和传统,采用“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的理念,即用德治去感化、教育殷民,以化解他们的思想对立情绪,巩固新诞生的政权。孔子非常崇拜周公的为政理念与实践,晚年因为很久没有梦见周公而悲叹自己衰老了。而他主要接受的正是周公仁政德治的思想,几乎不提周公武力革命的思想,难怪他要称赞伯夷、叔齐了。这当然有好的一面,但死守此理而否认法制手段和武力革命,则是迂腐和反动的。

(19)、孟子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可惜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20)、同样颇有教训的还有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上,北魏、金朝和满清等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大都开始汉化,学习儒家经典,采用僵化而繁杂的礼仪制度。满洲人还学会了汉人的自残,妇女纷纷缠足,士子热衷八股考试,吸收的多是中国文化中最劣质的部分,致使彪悍的民族文弱化,原有的锐气和进取精神消失殆尽!儒家的消极软化作用于此可见一斑。

2、先秦儒家思想有哪些

(1)、对于中庸精神与书法的影响:“中庸精神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国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此外,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一直发挥着或隐或显的作用。

(2)、杨立华:这位同学关注的大概是所谓“阳儒阴法”的问题。这个讲法讲了很多年了。事实上,儒家的制度建设、有效的治国理政显然是离不开政和刑的。我们看《礼记·乐记》里明确讲治国的四个方面,礼、乐、政、刑。礼乐为基础,为本,是文明和价值取向,但是政和刑也是需要的。

(3)、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

(4)、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5)、从三皇五帝到周人克商之际的周部落时代,大约一千六百多年,正是从氏族公社与部落联盟的原始社会,演变为农村公社制国家的社会。这个时代,国家和阶级虽已产生,但不必就是残酷至极的奴隶制国家,而是农村公社制国家;社会的基层组织仍然是基本保留着原始民主和平等的农村公社,公社内部也仍然“民俗相亲、出入相友”、“和协辑睦……敦庞纯固……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国语·周语上》),只是多了一个凌驾于各公社之上由军事首领专制的原始国家政权,负责协调部落矛盾、组织军事行动、征收贡赋徭役而已。马克思把这种社会形态称为亚细亚社会,其特征就是在国家统治之下长期保留着农村公社传统。

(6)、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儒家指由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儒家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7)、周文王时代的岐周社会,笃行仁义,上下和谐,民风淳朴,相互礼让,在经见了太多战乱和暴君慢吏的儒家创始人心目中,显然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和谐社会。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追求的就是这种价值取向的理想社会政治局面,亦即周文王至周公旦治下的岐周社会。难怪孔子充满复古感情地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8)、然而,道德礼义虽在夏商周统治下的农村公社制时代有效,但进入春秋战国以后,礼乐崩坏,包括儒家在内的任何政治集团和学派,都因拿不出恢复礼制社会的有效措施,所以很难真正实行。倒是法制社会比较现实,因而至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和普世价值。

(9)、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为历代儒客推崇,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10)、周公的这些礼乐制度和礼治思想,当初可能紧扣现实政治,“末尝离事而立言”。但时代变了,儒家死守所谓“周公之礼”,脱离实际,盲目崇拜,出现极端化、片面化倾向,某些东西显得非常保守、落后、愚腐和不合时宜,这对民族精神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批评说,儒家礼教是用“数不胜数的礼仪枷锁卡着中国人从胎儿到死祭的生活。琐碎之极,尤其是一切细节都得信守不渝,简直到了无以伦比的地步”。

(11)、洛阳纸贵这个词听得多,但背后的故事你是否看过?

(1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13)、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我们中国人越来越有自信,希望我们的思想可以解决世界上很多复杂的问题。我觉得,我们认知的这个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路还很长,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

(14)、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15)、需要指出的是,自西周以来,中原政权自诩为所谓“礼仪之邦”,原是针对制度比较原始的周边“蛮夷”而言,中原政权按照所谓“周礼”规定的“纲纪”,建立了等级分明而成熟的分封制国家政体,其实质是严格的等级统治。司马光阐述“周礼”的功用说:“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如何“制庶事”?就是按照周礼,一级统治一级,“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下之事上,……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资治通鉴》威烈王二十三年)。可见,儒家标榜的所谓“礼仪之邦”是指中国有一套等级制的周礼制度,并按这种制度建立了等级社会秩序,而不是说人人都有礼貌、都是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明白乎此,我们就不应该美化和误读历史,更不应该自欺欺人,盲目陶醉于“礼仪之邦”的自诩之中,以为我们真的是世界上道德礼义修养最好的国度。

(16)、也可以说儒学是一种“人学”,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学问,包括怎样修身律己、成就理想人格,怎样善待他人、和谐人际关系,怎样治国理政、使天下长治久安。儒学中包含着我们的先哲探索宇宙、社会、人生真谛的丰富智慧成果,其中有许多是可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思想精华。

(17)、中国号称“礼义之邦”,礼仪之繁琐在整个世界无出其右者。如孔子声称:“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他本人也做出了守礼的榜样:当他朝见鲁定公时,提着衣襟,弯着腰,贴着屋檐,迈着小碎步,说话时低声下气,表现出非常奴性的种种肉麻丑态(见《论语》第第十),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卑微屈从的画像,所以被当时的人讥作谄媚君主(《论语》第三:“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儒家的奴性软化思想和君主的专制独裁政治,实有密切关系。

(18)、当然,仁政德治的思想实践并不起于周代。自从国家政治产生之日起,执政者对部属和民众的管理态度就有仁、暴之分。中华民族从轩辕黄帝算起,到孔孟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已有两千二三百年的文明史,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在对上古两千多年历史的追述中发现,黄帝以后,特别是尧、舜、禹、汤、文、武和周公,都是一脉相承的“仁德之君”。所以,儒家把他们作为人民爱戴的理想君主和统治者学习的圣人楷模,加以赞美和推崇;同时则把夏桀、商纣作为残暴不仁的最大典型,加以诅咒和鞭挞。其扬善惩恶、警示后世的良苦用心是显而易见的。于是就有了专门对尧、舜、禹、汤、文、武和周公所代表的仁政德治思想和实践经验进行系统阐述的儒家学说诞生。由于孜孜不倦,笃于此事,以致“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八个大字,成为儒家学派最基本的特征。

(19)、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也就是做国家管理者最高的道德就是爱每个人,现在称为博爱.由仁则生义,也就是社会关系的基本规则.由义生礼,也就是国家制度、官吏行为规范.这是自黄帝以来华夏民族的核心思想。但当时春秋时期,国家制度崩溃,诸侯国各自为政不服中央政府,并放弃仁,追求武力和利益。

(20)、“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3、生活中的儒家思想有哪些

(1)、在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教学上实施“因材施教”;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作为教育界的祖师爷,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2)、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

(3)、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大一统思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4)、三皇五帝至岐周部落时代,大体都处于这种国家统治之下民风依然淳朴而和谐的村社状态,只是程度各有不同而已。可惜岐周以前年代久远,缺乏文献资料,诚如孔子所言:“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幸好“周监于二代”,周文王至周公时代去古未远,“郁郁乎文哉”的周鲁典籍非常丰富,留在孔子时代人们头脑中的美好记忆深刻而清晰,遂成为儒家等学派一心向往的理想社会和思想来源,难怪先秦诸子百家把三皇五帝时代特别是把夏商周三代捧到天上,认为那才是最理想的社会,而且诸子百家在这个问题上竟然惊人地一致,普遍表现出一种怀古、崇古和复古倒退倾向。可以说,“崇古”是先秦思想的普遍精神。

(5)、追根溯源,儒家文化本质上是以保守著称的,它是一种产生于单一农业社会的老人文化,多的是世故,少的是朝气,保守内向、僵化迂腐、重义轻利、重文轻武、重德轻法、厚古薄今、“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强调继承而不愿意创新思变,极力维持旧秩序,死守祖宗成法,强化礼教,使臣民驯服,缺乏“激情”和开拓进取精神;更严重的是,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本质上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它不可能符合现代民主政治观念。尽管它也有某些好东西,但它毕竟是专制时代而非现代的思想文化,是与封建专制主义相匹配的非民主思想文化,其中有许多内容是阻碍现代化进程的,如皇权专制主义、官本位、等级观念、特权观念、家长制作风等等。今天,在努力建设文明、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历史时代,我们实在不应该对充满封建主义思想的儒家学说抱有任何幻想。如果不顾世界发展潮流,想拿这些背离现代化的东西作为民族振兴的思想武器,显然不会成功。

(6)、孔子,儒家创建人,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7)、20世纪初,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威胁下,出现了亡国危机。人们为了谋求近代化变革,努力吸收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政治制度,不得不反思和清理自身的文化传统,儒家思想就成了阻碍中国变革和转型的罪魁祸首。进步的青年人士不断的写文章批判儒家,在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时期达到巅峰,喊出了“打孔家店”的口号。

(8)、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封建正统文化,其为封建统治服务的用意很深,也很成熟和老道。然而,越是成熟的文化传统,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保守性,越会趋于僵化、偏执,面对外部挑战的应变能力也就越差。汉唐是中国除先秦之外文化上最为开放、儒教影响最为薄弱的时代。到宋明时期,理学盛,国运衰,中国不复汉唐雄风,版图愈益缩小,西北边患愈演愈烈,儒家保守的治国思想使中国对外部世界愈益失去兴趣,该争的利不争,一味主张向内收缩,闭关锁国,对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只采取被动守势。比如,1395年,朱元璋在其发布的《祖训》中提出了一份“不征(即不与之来往)之国”的名单,大致包括朝鲜、日本、大小琉球、柬埔寨、越南、泰国、马来亚等国。万历年间正是西方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开始迅猛发展的时期,西方新兴资本主义大肆进行海外扩张,而与之同时的明代却愈加闭关锁国。从当时的综合国力来看,明代中国远远超过西方各国,炼铁产量、船舶吨位及城市人口都居世界前列。1405年,郑和下南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了近一百年,然而由于儒家保守的治国思想,明王朝却甘心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海上霸权,且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郑和的航海资料也被付之一炬,从此中国势力不复触及海外。而在当时的世界形势下,海军的发展与夺得制海权,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至为重要。可惜,我们把千载难逢的机会都丧失了!

(9)、提问:《古代宗教与伦理》为代表的很多书都使用了大量西方的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的理论分析中国前轴心时代,即春秋战国之前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利用西方的理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否会陷入到西方理论所预设的概念当中?

(10)、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11)、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的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

(12)、陈来,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和现代儒家哲学。

(13)、儒家经典《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八条目”的系统的政治学说。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壹是以修身为本”、由内圣而外王、以德治国的路线图。政者正也。在孔子看来,正人先要正己,君子“修己”,近可以“安人”,远可以“安百姓”,乃至博施于民而济众,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孟子主张保障民生的“仁政”,以德服人的“王道”,荀子主张“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的礼治,特别是古典儒家的那种旨在“以善养人”、提升国民道德品质与文明教养的教化治国理念,都可以说是一种道德政治。这种政治要求统治者“君”给予被统治者“民”以一定的道德关怀,怀着“爱民如子,视民如伤”的感情,采取一些“惠民”、“安民”、“富民”、“恤民”、“与民休息”的政策和措施,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让他们能够生活得下去,从根本上来说也是符合其长远统治利益的。这就是儒家的民本主义政治观。许多儒家学者都认识到了“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先后提出了“民贵君轻”、“民本君末”、“天下为主君为客”等君臣关系理论,虽然目的都是为了“存社稷、固君位、达邦宁”,但客观上对于改善人民的生存状况、发展社会生产力也有一定的好处,不能否认其中包含着民主性的精华。儒家“以德治国”、“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经过批判改造和创造性发展,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重要历史来源之一。

(14)、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4月

(15)、荀子,儒家现实主义派代表,继承并发展早期儒学的“礼乐”思想,并吸纳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自然论,提出了具有朴素唯物色彩的天道观。

(16)、儒家学说除了鼓吹“忠孝”以外,也主张“重义轻利”。当初在生产力低下、生活资料匮乏的礼制时代,为了防止生民争利,周文王及周公等岐周政治家,权以“重义轻利”为号召,进行正面教育和劝导。不幸这种“权宜之计”竟被孔孟等儒家分子僵化为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和治国经邦的绝对原则,什么“子罕言利”(《论语》),“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大学》)等等,未免虚伪、迂腐、僵化而有害。至如《论语》竟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此言一出,数千年间,谁也不敢公开言利,以免被目为小人!直至近代,这句咒语仍然是儒家顽固分子打击洋务运动的有力武器。

(17)、儒学是一种修己安人、以德治国、富有民本思想传统的政治学说

(18)、今天,孔子的很多思想观念,如忠君爱国,仁义友爱,尊卑有序,诚信做人等等,依然有其积极意义。

(19)、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20)、儒家重视“礼”即社会制度建设,但“礼”不只是外在的形式,而是要以“仁”为内在精神。“仁”是一种本源于孝亲之心的关心人、爱护人、体恤人的感情和态度,在与他人相处时要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是按照“仁”的精神制定一系列社会制度、规范和道德原则,来明分定伦,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比如在家庭中,如能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这个家庭就和睦了。扩大到社会,就是要建立起“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基本伦常秩序,每个人都要按其名分尽到一定的道德责任,如君有君德,臣有臣德,父有父德,子有子德,朋友有交友之道。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也有职业道德,如为政者有政德,从商者有商德,教师有师德,医生有医德等等。每个人各守其分,各尽其责,依礼而行,整个社会就能够和谐安定。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儒家最看重的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众心成城,人和为贵”。“和”是儒家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这种以“仁”为魂、以“礼”为体、以“和”为用的社会伦理学说,虽然有其特定的时代和阶级内涵,但它所体现的道德理性精神,包括善待他人的仁爱精神、尊重秩序的守礼原则、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经过科学阐释和现代转换,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亦能发挥重要的积极意义。

4、儒家思想有哪些

(1)、但到了阶级社会,礼逐渐为统治者所利用,主要蜕变为防止诸如以下犯上、为臣不忠等,则大大增加了礼制作为驯服工具的作用,这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极为有利,因而数千年来统治阶级和儒家卫道士才不断强化“礼”的神圣性,无疑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但我们还应该看到,“礼”的基本精神就是“退让”或“礼让”,没有“退让”就没有礼,即所谓“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这很符合农业民族的保守性格。与富于进取精神的西洋文化相比,这种以“退让”为基本精神的“礼仪文化”,对民族性格和历史发展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到十九世纪,两种文化直接较量的结果就是明证。

(2)、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3)、②辩证法 “世间万物都在不断的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

(4)、儒学的精华、精义、精髓是什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认识和把握:

(5)、法家强调刑法。法家的法跟今天所讲的法是不一样的,在历史上,中国从西周开始,变成了一个礼乐社会,与以前的政治实践有所不同,它不是用刑法来管理国家,它接近于后来孔子讲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以整个在西周下来,这是一个宗法制度,所以它不是以刑治国,而重视以礼治国。我想,不仅是因为历史因素决定的,孔子提出这个以德治国,包含了他对文明国家的理解,到底什么是文明国家、什么是文明?一个没有羞耻心,没有精神文明的国家,孔子不认为它是一个真正的文明国家,也不是一个合理的政治社会。

(6)、对于儒家极力倡导的“孝道”,我们今天也不应该盲目赞赏、肯定和照搬。应该承认,“忠孝”观念作为农业文化的产物,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口是当时生产力的决定因素(那时,人口是第一生产力),“不孝有无后为大”。“孝”这一道德规范的作用之一就在于保持家庭的稳定、促进人口的增长,但更主要的精神是子女对父母必须绝对服从。绝对的服从就是绝对的专制和奴役。

(7)、孔子生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社会的主要特点是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社会制序一片混乱。孔子感于时事,推出了儒家学说。他的目的,是消弥战乱,恢复周朝的制度。他为此而周游列国,奔走呼号。但当时的诸侯都忙于争权夺利,没人重视他的说教。终其一生,未能实现其理想。

(8)、孔子对周公的倾心敬仰,荀子以周公为第一代大儒,都早已明确指明儒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说,西周礼乐文化是儒家产生的土壤,西周思想为孔子和早期儒家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政治哲学、伦理德性的基础。

(9)、周人是一个古老的部族,迁入岐山之前,一连九代居住于豳(陕西旬邑、彬县一带),时间大约二百余年。但到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时期,因不堪戎狄侵扰,遂率领部族,迁至岐山之阳的周原沃野。这里宽阔平坦,土地肥沃,春生夏长,草木丰茂,很适合农业生产和栖息居住。擅长农耕的周人,可谓找到了环境最友好的地方。“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诗经·大雅·绵》),可以想见周人是何等的兴奋和愉快!《管子》曰:“仓廪实则知礼节。”富饶的土地带给周人的,不仅是丰衣足食的物质文明,还有乐善好施、和谐礼让的精神风貌。以“仁政”和“周礼”为内容的“岐周文化”就在这块自然条件优越、社会风气良好的“王道乐土”上逐渐产生和传承,这是岐周文化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0)、因为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作为儒家思想的总结,值得人们深入地分析。同时,人之道是“择善固执”。人在真诚之后,就会发现自己的天命,要实现自己向善的人性。

(1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

(12)、傅佩荣教授在最后的“综合讨论”部分提到了自己的人生观是让自己生活愉快,但不坚持别人与自己相同。他说自己以儒家与人相处,因为儒家让他真诚,因而产生自信。又以道家自处,因为道家重视真实,所有存在之物,道家都会欣赏,所以会很自在。

(13)、周文王死后,儿子周武王姬发继位。这时推翻商朝已成为周人公开号召天下的伟大旗帜,商周政治形势对比,正如孟子所谓“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局面,胜败兴亡,已成定局。但即使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周武王仍然坚持把工夫下在以德克敌上,而不是单纯靠武力取胜。儒家追述说:“武王将伐纣,问于太公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为之有道乎?对曰: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通鉴外记》卷三上)。如何“得众人之心”?儒家认为,关键是要礼贤下士,善待百姓,亲民爱人,大力实行仁政,如此则无往而不胜。

(14)、改革开放之后,当知识分子反思20世纪中国走过的弯路时,儒家再次被当成了众矢之的,儒家思想被当成了“衰落的文明”,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海外学者林毓生曾在1988年写文章评论,儒学是一个封闭、一元的思想体系,现在已经陷入了“民主”“科学”的困境,很难摆脱出来。

(15)、儒家是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16)、中国历史的特点之一是三皇五帝至西周时代以农业为基础的氏族制度非常之长,发展得十分完善,里面无疑保存了原始社会一些比较好的东西,给后来的思想家留下无限美好的记忆和遐想空间,致使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向往三皇五帝至夏商周时代,一心要“复三代之治”,由此走向僵化、绝对化和神圣化,形成强烈的崇古或厚古薄今的思想情结,一切都要向后看齐,缺乏向前看的眼光和创造未来的进取精神,对所谓“祖宗之法”无比崇拜,丝毫不敢革新。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甲午战争败给现代化改造与中国同时起步的日本之重要原因。

(17)、季历被杀之后,其子周文王姬昌继任周君和“西伯”,二十多年后因对商纣王的暴政略有微词,被囚于羑里。据说他在狱中把上古伏羲创立的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且为各卦一一作了卦爻辞。《史记》说:“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所推演的六十四卦,成为后来孔子整理《周易》的重要思想资料,《周易》也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

(18)、不过,我认为西方的理论我们还是要多看。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就说过社科基金应该拿出一年的钱来进行外国书籍的翻译。当然主体是介绍西方文化的,也包括西方以外其他对于我们来说陌生东西。到今天我们国家还没有基金专门支持翻译,我们现在支持的翻译都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翻译。我想要吸收西方文化的营养,对我们促进传统文化研究是有好处的。

(19)、在数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上,儒家思想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主体,影响深远。这种思想文化的完整体系,固然由孔子创建于鲁国曲阜一带(这里恰是周公姬旦的封国),但以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姬旦等“岐周先圣”为代表、以“仁政”、“周礼”为内容的“岐周文化”,却是孔子儒家学说产生的直接思想源头,是孔孟及整个儒家学派极为崇拜和称道的理想模式。而此前被认定一贯施行“仁政”的黄帝、尧、舜、禹、汤,也都是儒家推崇备至的伟大圣人。

(20)、陈来:所谓德感,是指强调伦理品格、道德的视野的重要性。西周已经有了这种文化的基础。今天我们看从夏商时期流传来下来的《尚书》,虽然传承中经过周人的改造,但是应该不是完全没有依据的。里面包含了对于德、和谐的重视。即使到商代,也已经有跟德感相关的内容了,比如《尚书》里可以看到对人民的重视,不接受完全的君主专制的胡作非为,也有重视人民思想的论述,它所代表的道德倾向的出现。总的来讲,德感文化应该是在西周确立的,但是再往前会发现有它出现的根源。

5、儒家思想有哪些主要观点

(1)、进入北大社官方微店直接购买《古代宗教与伦理》(增订本)!

(2)、无论个人、团体还是国家,总是有欲望和利益追求的。而儒家从维护等级礼制的需要出发,认为人的欲望是社会的乱源,主张限制欲望,提倡“君子谋道不谋食”,只有放弃欲望和利益,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宋儒更是明确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口号,完全是逆天行事。其实,人欲或物欲不能灭、也灭不了,人都有过好日子的欲望,过上好日子还要过更好的日子,欲望永无止境,这是人的天性。人类没有欲望简直不可想象,没有欲望就会什么都不干,有欲望人们才会努力创造,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文明进步。法律只须对不正当的欲望和不正当的手段加以抑制就可以了,何至于像极端冷酷的儒家分子那样竟要“灭人欲”!

(3)、儒家津津乐道的一件史实很能说明问题:“虞芮之君争田,久而不平,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质焉?’乃如周决平。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班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二国之君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吾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只取辱耳!’遂相让以其所争田为闲田而退。天下闻之,归者四十余国。”(《通鉴外记》卷二下)。《史记·周本纪》也说: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尹佚之徒,皆往归之。”可见,文王礼贤下士、仁慈爱人的美德,闻名遐迩,大得人心,已经变成巨大的政治感召力。这就是当时特定条件下实行仁政德治所取得的政治军事效果和社会效果。

(4)、由于儒学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经历了若干重要发展阶段、包含着许多不同学说和学派的复杂思想体系,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而且精华与糟粕往往是纠缠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在讲儒学的精华时,不能忽视它的具体表现形态一般都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比如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王权主义就有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我们必须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扬有弃的批判继承态度。

(5)、在民主、法制和人权毫无作用的专制制度下,伪道德、伪君子的盛行与朝廷道德要求之不切实际的高指标程度成正比;道德的“调门”越高,伪道德、伪君子就越盛行。当朝廷推行舍己为人、大公无私以及忠、孝、仁、义并要求臣民表态必须践行时,“假大空”,言行不表里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伪道德、伪君子就会盛行起来,而且大家都习以为常,不这样做反而被视为不懂人情世故的怪物。这是中国人的悲哀,也是儒家道德的悲哀。

(6)、重义轻利:儒家重义轻利,重官轻商,重本抑末,与现代商品经济不相适应。

(7)、《易传》也就是《易经》,原名《周易》。中国人一听到“易经”,都会有特别的感触,总觉得那是一本“天书”。因为书中的内容包含了太多的文字与符号,如果没有获得正确的教导和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是很难领悟的。

(8)、儒家最讲求修身做人之道。修身的目的在于以德润身、“以美其身”,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成就理想人格。个人的修身需要反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深造之以道而自得”,所以儒家的修身立德之学,也就是所谓的“为己之学”。如孔子讲“修己以敬”、涵养智仁勇“三达德”,孟子讲存心养性、善养浩然之气,《大学》讲“正心诚意”,《中庸》讲“至诚尽性”,荀子讲“以诚养心、以礼正身”等等,都体现了儒家反求诸己、以德润身的修身为己之学的精义。儒家要求“士志于道”、“居仁由义”,具有博施济众、仁民爱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历史使命感,以经世济民为职志,以担当道义为己任;具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以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大智大勇,为实现社会、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历代志士仁人包括一些近现代革命家都深受儒家人生哲学的影响,吸取并践行了其中的思想精华,为国家、民族以至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d员的修养》中也借鉴了儒家“慎独”、“吾日三省吾身”等修养方法,说明这些方法运用于个人德性修养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在我们的干部教育中,儒家人生哲学中的优质资源,经过创造性的转化仍然可以为我所用。

(9)、儒家的第二个思想是义。义就是合适的应该做的事情。应该做的就是正义,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不义。儒家从来都是把义作为做人的重要规范的。如果说仁是人心的话,义就是人所要走的路。因此仁是内在的,是人的天性,而义是外在的,是人的道德规范。所以,孟子有仁心义路的观点。由此,儒家学说生发出利义之辩,认为在小利和个人利益面前,应该追求大义。孔子和孟子都主张,舍生而取义。这也是中国民族精神之所在。

(10)、先秦时期:孔孟思想主张:仁,仁政,民贵君轻,为政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