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精神现象学邓晓芒77句

2023-09-14 10:36:46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精神现象学

1、精神现象学pdf

(1)、170 哲学:中国、印度与西方同名下的思想遮蔽

(2)、一方面要求摆脱封建社会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一方面又不能坚决革命,打碎旧世界。这就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他这位哲学“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没有完全脱去德国的庸人气味”⑦。

(3)、认为艺术从较低级(建筑、雕刻)到较高级(绘画、音乐与诗歌)的发展是精神逐步克服物质局限性而达到“主观性”的过程。

(4)、黑格尔把《精神现象学》分为六大部分,这六大部分是一个从低级认识向高级认识,最后到“绝对概念”认识的逐步上升的过程。这六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叫做意识;第二部分叫做自我意识;第三部分叫做理性;第四部分叫做精神;第五部分叫做宗教;第六部分叫做绝对知识。

(5)、同时,从《精神现象学》的这一结构体系我们看到,当时黑格尔还没有明确地形成他那著名的“正—反—合三段式”结构,他那整个哲学体系的框架还没有明确地形成,但“三段式”结构的萌芽在《精神现象学》中已比比皆是了,甚至翻一翻目录就可以看到一套一套的三;Ⅰ、Ⅱ、Ⅲ;3;(3)了。

(6)、黑格尔是从1805年开始撰写《精神现象学》的,完成于1806年,出版于1807年3月,是年37岁,这在当时来说,算是晚成的了。黑格尔写作《精神现象学》时正值耶拿大战,法军攻占耶拿,黑格尔被迫弃家出走,他把余稿藏进衣袋,躲在一个朋友家里,借着法军兵营的火光整理了余稿。当时黑格尔生活困难,全靠歌德接济。黑格尔就是在这样艰难环境下完成《精神现象学》的。正因此我们今天读《精神现象学》,可以发现,前面大半部分内容充实,分析详尽,较易理解;后面一小部分,特别是最后一章“绝对知识”,象是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分析较少,显是匆忙之作,读来也就晦涩费解。

(7)、辩证法在自然界是无法成立的。辩证法的基本前提就是目的论,事物存在目的,辩证法展现这种目的和过程。黑格尔的体系是一个闭路循环:理念化为自然,自然上升为意识,意识复归于理念。在这个体系中,自然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人类。说得更明白些:上帝以辩证法的形式创造宇宙、体现自身,上帝的本质在人类生命中得到了最高的体现,人类最终将重归上帝。但是,自称“唯物主义者”的共产d人能不能认为自然的目的是人类呢?那就成彻底的笑话了:一边喊着物质不依赖人的意识客观存在,一边又认为物质的目的就是人类。那么,非人类的目的呢?实际上“目的”这个概念就包含人类的意志、欲望、主动。只要认为自然有一个目的,就必然推出物质的背后实际上有某种类人的生命体的意志、欲望、主动,物质就不再是物质,而是这个生命体的化身,唯物主义就成了笑话。那么,有没有可能排除人化的主观的目的,在唯物主义者的“物质”的基础上推导出一个客观化的目的呢?就像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用生产力取代上帝,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变推导出一个客观的目的?这就更荒唐了。譬如说,物质的对立面是啥玩意呢?物质和这对立面形成的合题,也就是物质这个“概念”必然要求它去达到的目的,又是啥玩意呢?正反物质湮灭不成?如果没有目的,那辩证法从何谈起呢?

(8)、最后,简单地讲一讲西方现当代哲学对主体、客体思想的批判。现当代哲学强调把人从抽象的概念的世界拉回到人世间来。人是现实的人,人有七情六欲,人要和现实的感情相结合。现当代哲学批判主体和客体思想,是因为现当代哲学认为主客思想有两大弊病。第一弊病是把人引向抽象的概念的王国,离开了人生。现当代哲学就是要把哲学和人生相结合起来。人生是有诗意的,是充满趣味的,只有将哲学和人生相结合,人生才会更加完美。第二个弊病,传统的主客思想引发人们拼命发挥主体性,去克服客体(这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另外也带来了人类中心论)。西方现当代哲学强调不要总是盯住眼前的东西,要能够看到事物背后的问题,把眼光放远一些(不是放到抽象的世界里,而是放到现实的没有隐藏的东西上),把在场的和不在场的、显现的和隐藏的东西结合起来。通过在场的、显现的东西把不在场的、隐藏的东西表现出来。这样,人看的是一个广阔而又现实的世界,这样人的心胸才是真正的开阔。

(9)、当时黑格尔生活困难,全靠歌德接济。黑格尔就是在这样艰难环境下完成《精神现象学》的。正因此我们今天读《精神现象学》,可以发现,前面大半部分内容充实,分析详尽,较易理解;后面一小部分,特别是最后一章“绝对知识”,象是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分析较少,显是匆忙之作,读来也就晦涩费解。

(10)、1818年后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并于1829年当选柏林大学校长,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

(11)、张先生生于1921年,对德国哲学,包括黑格尔有相当深入的研究,长时间任教于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从1952年即在北京大学任哲学系教授。

(12)、《精神现象学》是一部唯心主义的意识发展史,但是每一个意识阶段又有历史发展事实作为例证。所以恩格斯认为,《精神现象学》“也可以叫做同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是对个人意识各个发展阶段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做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过的各个阶段的缩影“。

(13)、黑格尔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理性的认识当成更高更好的阶段,意识认识到自己是意识,就上升为自我意识,理念认识到自己是理念,就上升为绝对理念。马克思也继承了这个特点,说共产主义社会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我们象征主义者恰恰相反,我们认为:愚昧才是力量,越无知越接近真理。用霍普特曼的话说:“愚昧不是尸体,却是永恒的生命。”(出自他的一个寓言小说《童话》)黑格尔派自诩的那种新理性,在我们看来不过是理性的一种变种。

(14)、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转折。第二国际和列宁斗争的焦点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究竟是把工人提高为资产阶级呢,还是把资产阶级提高为工人?按照第二国际的思维,工人是落后、野蛮的,要学习资产阶级的文化,把自己提高为资产阶级,然后去继承资产阶级的文明。列宁正确理解了马克思隐含的原意:工人比资产阶级干净,是资产阶级要向工人学习。毛继承了列宁的理解。毛和苏联斗争的焦点是:究竟是现实决定思想,还是思想改变现实?坚持这两次斗争中列宁和毛的立场,就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却不是必须继承的东西。列宁的物质客观存在论更是一种荒谬的反动学说,是作为政治家的列宁对哲学的误读,必须坚决抛弃。

(15)、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5页。

(16)、165 自由意志与因果律——王国维的历史决定论

(17)、世界上,大概有两个哲学家的书最难懂,一个是康德,再一个就是黑格尔,后一个比前一个更有甚之。

(18)、对于黑格尔的《逻辑学》,后人有《大逻辑》和《小逻辑》的说法。这是按照书的薄厚来区分的。

(19)、或者,物自体要以《精神现象学》的方式参与进来,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假设。

(20)、《历史哲学讲演录》、《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耶拿体系草稿》、《精神现象学》、《世界史哲学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

2、精神现象学邓晓芒

(1)、这样一种想法或考虑,显然是有理由的,一方面,这是因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认识,有的种类可以比别的种类更适宜于达到我们的终极目的,而因此就有可能在它们中间作出错误的抉择,另一方面,这也是因为既然认识是一种属于一定种类具有一定范围的能力,那么对于它的性质和界限如果不加以比较确切的规定,则通过它而掌握到的,就可能是些错误的乌云而不是真理的青天。

(2)、这是一个矛盾。如果我们注意一下在意识里知识的抽象规定是什么和真理的抽象规定是什么,则这个矛盾和这个矛盾的消除就将表现得更加确切。因为,意识是把自己跟某种东西区别开来而同时又与它相关联着的;或者用流行的话说,这就是,有某种为意识的东西;而这种关联或某种东西的为一个意识的存在,这个特定的方面,就是知识。

(3)、在精神现象学中,意识通过一个不断显露的过程而发展。显露的内容不是康德意义上的诱使主体找到自身真理的经验物,因为它预设了一个恒常性的主体,而黑格尔意义上的主体不是一个原初就具有某种规定性的主体。尽管如此,黑格尔式主体在其获得自身的规定性的时候它就能使自身具有一种先天规定性。在这个显露的过程中,我们着重的从来都不是具体的经验物,毋宁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考察的不是经验物,而是使经验得以可能的形式(在这个意义上与康德的策略是相同的,即去发现经验的形式框架)。我们在黑格尔哲学中经常看到一种统一经验与先验的企图(或取消经验与先验的差异),而现象学与开展现象学的主体所体现的就是这种统一。主体并不是一个先天具有规定性而后投身于世界的主体,但也不是一个在此之前的无规定性的主体。

(4)、《法哲学原理》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远不如英、法。弱小的德国资产阶级面临国内外强大的封建势力,表现出典型的两面性:一方面有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另一方面,又屈服于封建势力的压力,使其革命行为带上了改良的色彩。

(5)、德国黑格尔著。1835——1838年间由其学生整理出版。3卷。1955年重印时改名为《美学》。全书将辩证法应用于美学研究,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理想与现实、感性与理性、特殊与一般、自由与必然的辩证统一。

(6)、现象,都是把隐秘的东西敞亮出来,这种敞亮的过程要通过我们的意识结构才能完成。

(7)、有一位古代哲人曾这样说:在诗歌中只有激情和技巧,而在哲学中却有诗意和智慧。伟大的辩证法大师黑格尔一生的精神活动向世人明示了:真正的思想家应当是诗人哲学家,真正的诗人也应当是哲学家诗人。黑格尔哲学就如诗如画,富于个性色彩,具备独特魅力。它符合时代精神,它凝聚了人类思想精华,它化作有生命的东西,潜入到人类通向智慧王国的滚滚洪流中,放射着诗的光辉。“黑格尔扬起风帆,周游世界,勇敢地进入了思想的北极。”他拉开沉重的哲学帷幔,敢于窥视美杜莎而不惮于化作岩石。他永远是一个有诗人般浪漫气质的英雄式哲学家。他的《精神现象学》作为其最为著名的作品,便集中体现了他的超常的哲学才华。整部书形成了一个庞大而有机的哲学体系,其中充满了现实而卓绝的智慧,蕴藏了人类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黑格尔年轻鼎盛时的这部著作奠定了他哲学王位的坚定基础。

(8)、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Ds_PgzK9SYHUPZkxiY_Uw提取码:j6l8 书名:精神现象学

(9)、当然黑格尔对法国大革命并不是百分之百赞成,赞赏拿破仑也不是无保留的。他和贝多芬一样,都厌恶拿破仑的穷兵黩武,向外侵略扩张。贝多芬在一气之下,把原拟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的题词划去,改名为《英雄交响曲》;黑格尔则以嘲讽的口气称拿破仑为“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他只把拿破仑看作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

(10)、黑格尔认为,这会导致“绝对自由与恐怖”,导致“最冷酷最平淡的死亡”。黑格尔褒扬“分裂的意识”,而贬损“启蒙运动”,这正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精神状态的理论表述:

(11)、黑格尔没明白,“依据”,以及“内在联系”、“目的”这些概念,连同整个辩证法,都是人的思维,是人赋予自然界的一种意义、价值。自然界是一种死物,当然不会主动提供这些。当你问万有引力的内在“依据”是什么时,你实际上已经假定了一个人化的会像人一样思考行动的自然!你的所谓答案,实际上是你这个问题的前提!这好比我问你几点出门,我已经假定了你会出门。所以,被黑格尔视为低级的形式逻辑,已经自动反驳了黑格尔的辩证逻辑。

(12)、与序言相比,该书的“导论”或许更贴近它的主题,它表明该书原初的意图是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说明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黑格尔有意将康德对理性的批判改造成理性(意识)的自我批判即自身的辩证运动,从而把康德对认识之静态的结构分析阐发为动态的发展过程。由于在意识中存在着知识与对象的差别和矛盾,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过程,因而在认识的辩证运动中自在之物终将转化为为意识之物,本质不在现象之外,恰恰就在现象之中。

(13)、对此,梯利有一段话,我觉得很精准。抄录于下——

(14)、黑格尔是继康德、费希特、谢林之后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又一位大师,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精神现象学》是他的第一部独立见解的著作。

(15)、链接:https://pan.baidu.com/s/15m8GXoR-jSyDLG518SyHEQ提取码:0sq1   书名:精神现象学

(16)、这里要先讲一个西方哲学的前提,也就是灵魂的直观能力,这是灵魂的本质属性。灵魂从精神世界分离之后,落入肉体,受到肉体阻隔,只能构造出一个关于精神的模糊影像。

(17)、因为,不知道题主因何原因要读黑格尔;另外,也不知道题主对于西方哲学有多少了解。总之,一是读黑格尔的动因,一是已经具备的哲学基础,这两个事情如果不清楚,很可能就“答非所问”了。

(18)、深刻影响马克思、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哲学经典

(19)、173 哲学:中国、印度与西方同名下的思想遮蔽

(20)、由于这种必然性,这条达到科学的道路本身已经就是科学了,而且就其内容来说,乃是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意识对其自身的经验,按其概念来说,是能够完全包括整个意识系统,即,整个的精神真理的王国于其自身的;因而真理的各个环节在这个独特的规定性之下并不是被陈述为抽象的、纯粹的环节,而是被陈述为意识的环节,或者换句话说,意识本身就是出现于它自己与这些环节的关系中的;因为这个缘故,全体的各个环节就是意识的各个形态。

3、精神现象学在线阅读

(1)、“在黑格尔看来,哲学的任务是如实地认识自然和整个世界,研究和理解共中的理性,这种理性不是肤浅、暂时和偶然的形式,而是永恒的本质、和谐与规律。事物有意义,世界上的过程是有理性的:太阳系是有理性的秩序,有机体是有理性、有目的和充满意义的。既然实在归根到底是有理性的,是思维或概念的必然过程,是逻辑过程,这只能由人用思想来认识;哲学的职能是要了解理性所据以活动的规律或必然形式。因此,逻辑和形而上学是同一样的。但是世界不是靜态的,它往前运动,是动态的;思想或理性也是如此。概念或真正的概念是活动、运动的过程,演化的过程。在演化中,可以说未发展未分化和同质的某种东西,在这个意义上说就是抽象的东西,发展、分化和分裂了,采取许多不同、因而对立或矛盾的形式,一直到最后成为统具体和个別化了的物体,即差异中的统一。我们所由以着手的不确定的、抽象的根基,变成为确定,具体的实在,其中的对立调和或结合于整体中。演化过程中的高级阶段,是低级阶段的实现,它实际是低级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从这个意义来看,它是低级阶段的真理、目的和意义。在这过程中,每一阶段都包含一切先行的阶段,预示一切未来的阶段:这世界在每一阶段上,既是产物,又是预兆。低级形式被否定于高级形式中,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但是它又被保持于高级形式中,被传带下去而升华了。黑格尔用一个德文字aufgehoben(扬弃)来表示这种思想,他把事物中向对立面过渡的过程,称为辩证的过程。”

(2)、生命的无限性——《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问题的解释

(3)、1793年─1796年在瑞士伯尔尼一贵族家中担任家庭教师,1797年末─1800年在法兰克福一个贵族家庭里担任家庭教师。

(4)、理性主义、古希腊的艺术宗教、基督教三种文化思潮的冲突。黑格尔试图把三种思潮糅合为于是产生了这种用理性主义外壳包装宗教核心的怪异哲学。这就是德国版的“三教同源”、“万法归一”、“通三统”。

(5)、《精神现象学》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哲学著作之是黑格尔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哲学巨著,被誉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马克思语),亦是当代最受关注、最有影响力的黑格尔著作。

(6)、劳动延迟了我们满足的消逝,就是说我们得到的满足感会因为劳动而持续更长时间。

(7)、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8)、严格说来,我们象征主义者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目的论者,和黑格尔有相似之处。黑格尔思索出那套叫辩证法的规律,认为在一切事物中都能看到这个规律,因此这个规律本身就是一切的起源和目的。我们则把世界当成一种象征,因为在艺术作品中传递的那些感受是永恒的、超越物质世界的,既然如此,这世界为何不可能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作品呢?作为艺术本质的“象征”是否正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呢?不管它是不是,我们认为这世界唯有作为象征才是可以理解的。象征就是我们的辩证法。象征本身明显包含了目的,只是这目的不像黑格尔那么肤浅生硬,不会明确提出,只能在那些感受中慢慢体会。

(9)、1770年8月27日生在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一个官吏家庭。

(10)、首先,胡塞尔的现象学指的是对现象的描述,对可感现象进行所谓本质直观。

(11)、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对绝对精神发展的描述,从精神的低级阶段开始,按照“正一反一合三段式”,中间经过两次异化,两次扬弃,最后返回自身,成了一个“封闭的圆圈”。黑格尔把关于“绝对精神”的知识称作“绝对知识”,从最低意识到绝对知识要经过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精神现象学》就是对这一过程的描述。而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三个部分则是知识本身的内容,是绝对精神本身辩证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把《精神现象学》看作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导言、序幕。

(12)、我们所接受的不是辩证法推导出的原始的历史唯物主义,而是改造过的儒法斗争理论、继续革命理论。这两个理论只关注现实的阶级斗争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或者说,以阶级斗争是历史根本推动力为基本原则,去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原始理论里的“生产力”和遥远的“目的”只做了一般的肯定,不把生产力当做决定性的力量,也不关心“目的”。毛晚年说,就算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依然有革命。这就是看穿了辩证法中隐含的“目的论”的错误。人类社会中到底有没有辩证法?这个问题难以定论。在能够提出不包含目的论、或能合理解释目的的新辩证法之前,恐怕还是不要滥用辩证法的好。实际上现实的斗争本身就是目的,你面临现实,自然要斗争,并不是为了那个“目的”而斗争。

(13)、意识在这条道路上所经历的它那一系列的形态,可以说是意识自身向科学发展的一篇详细的形成史。上述的决心把这个发展形成的过程以决心的简单方式呈现出来,当作是直接已经完结了和实现了的东西;但是,与这种不真实的情况相反,这条怀疑的道路乃是一个现实的形成过程。遵从自己的确信,诚然要比听从别人的权威高强些,但从出于权威的意见转变为出于自信的意见,意见的来源虽有转变,并不必然地就使意见的内容也有所改变,并不一定就会在错误的地方出现真理。如果我们执着于意见和成见的系统,那么究竟这样意见来自别人的权威或是来自自己的信心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唯一的差别是后一种方式下的意见更多一种虚浮的性质罢了。

(14)、第一部分“意识”分为3个阶段。“感性确定性”自以为其真理是“这一个”个别的东西,然而它最终发现个别性消失了,留存下来的乃是共性。“知觉”将单一与普遍结合起来,把对象区别为独立自存的物和它所具有的非独立的特质,“知性”则将这两者统一起来,视物为内与外的统一体,这就是力与力的表现。力与力的表现的统一就是“规律”。世界由此分成了两个方面,一是静止的规律的王国,一是由规律支配的变化着的多样性世界。这对立双方的统一使我们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意识就成了事物的本质。于是以物为对象的“意识”就进展到了以自己为对象的“自我意识”。

(15)、抓住“纲”,理顺“网结”,大约就会事半功倍了。

(16)、第五部分“宗教”分为3个阶段,这就是把无限当作物来膜拜的“自然宗教”,把无限看作人的创造即艺术品的“艺术宗教”和通过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上帝化身为人的方式使人的精神与绝对统一起来的“天启宗教”即基督教。然而,宗教毕竟是以表象把握无限的方式,而表达无限的最恰当的方式是概念。

(17)、这种情况在这里表现成这样:由于当初作为对象而出现于意识之前的东西归结为关于这个对象的一种知识,并且由于自在变成了自在的一种为意识的存在,变成了一种新的对象,因而也就出现了一种新的、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本质的意识形态。这种情况,就使意识形态的整个系列按照它们的必然性向前发展。不过,这种必然性,或者说,新对象的出现——新对象在意识的不知不觉中出现于意识面前——在我们看起来,仿佛是一种暗自发生于意识背后的东西。

(18)、但是,正在出现过程中的科学,本身也还是一种现象;科学的出现,还不是真正的、实现了和展开了的科学自身。所以无论我们鉴于科学与另外一种知识并列在一起从而把科学也想象为现象,或是把那另外一种不真实的知识称之为科学的现象,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不过科学毕竟必须摆脱这种现象;而它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只有转过来面对着这种现象。因为,科学要抛弃或驳斥一种不是真理的知识,说它是对事物的一种庸俗见解,则不能全凭断言,断言自己是完全另一种性质的知识,至于那种庸俗的见解在自己看来一文不值等等;也不能全凭揣想,说在这种不真的知识本身存在着一种较好知识的征兆。如果只作断言,那么科学等于声明它自己的价值与力量全在于它的存在,但不真的知识恰恰也是诉诸它的存在而断言科学在它看来是一文不值的;一个赤裸的枯燥的断言,只能跟另一个断言具有完全一样多的价值而已。我们说科学更不能凭借对一种较好知识的揣想,认定它存在于不真实的知识里而又是在这里指示着真实的科学,乃是因为如果这样,那么从一方面说,科学又同样诉之于一种赤裸的存在了,而从另一方面说,它之诉诸它自身,并不是它自在自为地存着的自身,而毋宁是存在于不真实的知识里的,即它的一种坏的存在方式,它的现象。

(19)、至于经验,我们应该从两个角度去把握:从主观的角度而言,经验是一种当下的体验;从客观的角度而言,经验是一种当下的事实。因而经验的特征在于当下体验下的事实。一方面,我们在精神现象学应当看到每一个环节都是为我们所经验到的,另一方面,经验应该表明它能够符合科学的要求。

(20)、精神现象学原先的标题为意识经验的科学,导言正为此服务,它既论及了经验,也扣住了意识这个题眼,而不如后来(序言)那样说的是精神。

4、精神现象学哪个译本好

(1)、1817年,黑格尔出版了《哲学全书》。此书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逻辑学”,第二部分是“自然哲学”,第三部分是“精神哲学”。

(2)、但是,这种分离或这种分离和假定的现象,已由于我们所研究的对象的本性而得到了克服。意识自身给它自己提供尺度,因此,考察研究就成了意识与它自身的一种比较;因为上面所作的那种区别并不超出于意识以外。意识在它自身就是为一个另外的意识的意识,或者说,它一般说来在其自身就具有着知识环节的规定性;同时,这另外的一个,对意识而言不仅是为它[意识]的,而且也存在于这个关联之外,也是自在的,即是说,也是真理环节。因此,被意识宣布为它自身以内的自在或真理的那种东西,就是我们所用的尺度,意识自己把这个尺度建立起来,用以衡量它的知识。

(3)、第三部分“理性”分为3个阶段。“观察的理性”以物为独立性,它单纯地对外在事物进行静观,尚处在主客体分裂状态。“实践的理性”以自我为独立性,强调自我要改造对方。而“自在自为地实在的个体性”则达到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由于这一统一唯有在个人意识与普遍的社会相结合的状态下才是真正现实的,我们便从对个体意识的考察进入了对社会意识的考察。

(4)、人应尊敬他自我,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黑格尔

(5)、第四部分“精神”以社会历史为对象。社会是个体与普遍的有机统一体,它经过了一个从尚未分化的统一(伦理)经过分化(教化)重新达到统一(道德)的发展过程,在思想中再现了从古希腊直到黑格尔时代的人类历史。在黑格尔看来,若要真正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统使个体与普遍融为一体,必须从“精神”进展到“宗教”。

(6)、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把精神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宗教和绝对知识。前三个阶段相当于精神哲学的主观精神部分,第四个阶段相当于精神哲学的客观精神部分,第六个阶段相当于精神哲学的绝对精神部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精神现象学》归入他的哲学体系的第三部分——精神哲学。

(7)、一个更高级的存在包含了秩序,这个存在我们的意识上展现自己,而展开自身的过程也必然符合顺序,这就是《精神现象学》里的精神的辩证运动。也可以说是黑格尔要系统描述这个更高级存在在精神上的不同显现方式。

(8)、黑格尔眼中的最完美的人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社会,是个人意识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全部总结。所以要成为一个真正完美的人,就必须投入到对立面,投入到社会,投入到整个宇宙中去。前面讲过,黑格尔整个思想是讲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和统于是,西方几千年的主客统一思维方式系统化了,完善化了。

(9)、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精神现象学》不但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序曲,而且蕴含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框架及其基本观点的主旨,因此,马克思说:

(10)、①意识,②自我意识,③理性,这3个阶段属于主观精神;

(11)、张汝伦:黑格尔与启蒙——纪念《精神现象学》发表200周年

(12)、全书以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叙述了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各个发展阶段,即“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绝对知识”,并把这些阶段说成是人类意识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缩影。该书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猜测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但始终把“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让逻辑和历史统一于“绝对精神”。该书初步建立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轮廓和基本概念。 (2)

(13)、黑格尔是从1805年开始撰写《精神现象学》的,完成于1806年,出版于1807年3月,是年37岁,这在当时来说,算是晚成的了。黑格尔写作《精神现象学》时正值耶拿大战,法军攻占耶拿,黑格尔被迫弃家出走,他把余稿藏进衣袋,躲在一个朋友家里,借着法军兵营的火光整理了余稿。

(14)、第二部分“自我意识”是该书中最精彩的章节之一。自我意识以自我为对象。最初一个自我意识确立自己的方式是杀死对方,然而不承认对方的人其自身也不会被承认,因而形成了“主奴关系”:一个是独立的主人意识,一个是非独立的奴隶意识,主人迫使奴隶对物加工改造以满足他的需要。在劳动中,主奴关系倒转了过来,主人由于依赖奴隶而丧失了独立性,奴隶在对物的陶冶中却意识到了自己的独立性。由此,自我意识向自由发展,不过这种自由只有当自我意识与意识统一起来,实现主客体的统一之时才是可能的,这就进入了理性阶段。

(15)、然而黑格尔在意识发展中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达到了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这是他的哲学思想的“合理内核”。当然黑格尔是从唯心主义立场来解释历史与逻辑的一致的。他不是从历史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历史发展的逻辑,而是从抽象的逻辑中推演出一系列意识发展阶段,因此有些推演就很牵强附会,但这并不能抹去黑格尔这位辩证法大师的光辉。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开始就指出“真理是个过程”,他的整个《精神现象学》就是追寻真理的一次“探险旅行”,黑格尔在这漫长坎坷的旅途上撒下了无数的辩证法的珍宝,这些珍宝至今仍在熠熠发光,吸引着我们到这块神秘的“诞生地”去漫游一番,去领略那无限风光。

(16)、《精神现象学》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极为独特。此书初版时曾标明为“科学体系的第一‘部分’”,而且“这条到达科学的道路本身已经就是科学”。然而当其哲学体系完成之后,黑格尔不再视之为体系的第一部分而只称之为体系的“导言”。由于种种原因,这部著作的前半部比较清晰规整,后半部在论述上则显得不够充分,比较晦涩难解。尽管如此,《精神现象学》一书基本上是一气呵成的,黑格尔就像是人类精神的代表,被某种内在的原因推动着前进而一发不可收拾,结果使许多后来在他看来本应在体系的其他部分如“精神哲学”中详述的内容提前呈现给了读者。1831年,黑格尔开始修订这部著作,但仅订正了30多页就因病去世了。

(1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和他的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辩证法——的伟大地方,……在于他认识到劳动的本质,把对象化的人——现实的、所以是真实的人——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