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罗曼罗兰 贝多芬 名言147句

2023-07-11 12:02:32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罗曼罗兰的作品贝多芬

1、罗曼罗兰对贝多芬一生的评价

(1)、“不是图画,而是表现人们在乡村中愉快的感情或者乡村生活的某些情趣。”

(2)、古今之成大事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题记

(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罗曼·罗兰正定居在瑞士。191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因此知道第二年年底,瑞典政府才通知他这一殊荣。

(4)、贝多芬出身贫寒,一生经历无数坎坷,命运的“打压”、亲情的辜负、爱情的背叛、病痛的折磨,无一不重重地打击着他。他孤独地活着,坚强地活着,仿佛与世隔绝,也许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诠释他寂寞的心境:“乌云敞月,人迹踪绝,说不出如斯寂寞!”但他没有就此被击倒,他在黑暗中活着,在无声中抗争着,在与命运搏斗着。最后随着《第九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等作品的相继问世,象征着他的胜利,他战胜了厄运,他战胜了疾病,战胜了困难与障碍,更战胜了命运!他的精神攀上了生命的巅峰,他的心灵空前强大。

(5)、贝多芬,一个扼住命运的咽喉,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放弃希望的英雄,让所有人都为之敬佩。

(6)、《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小说描写了主人公的奋斗一生,从童年的音乐才华的觉醒,到少年时期对权贵的蔑视与反抗,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与成就,最后达到心灵宁静的崇高境界。

(7)、读了,会为贝多芬的命运啧啧感叹,但这些感叹更多是在无言中字字珠珠得到升华,内心也获得洗炼。不过,还是要写下,因为这是“英雄的气息”!

(8)、    克利斯朵夫的母亲是一位勤劳而善良的厨娘,她不象贝多芬的母亲——在孩子17岁时就离开人世,而是陪伴了儿子大半生。她对孩子的理解、宽容和挚爱使孩子的人品中添加了爱的成分。

(9)、另外,对于罗曼罗兰所认为的“杰作”的研究也存在着不全面的地方。比如:对于《第九交响曲》的第4乐章的解释我与他的观点也有相异之处。关于形成的分析,内容的解释等具体内容,由于篇幅的关系,在这里我就不做具体的详细论证了。如果有机会能读到本人的拙著《伟大的普通人贝多芬》(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2005年,《贝多芬及其独创性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1998年)的话,我想,我的观点大家可以理解。 

(10)、我们可能永远不会遇到贝多芬的境遇,但我们需要让自己坚强,不被暴风吹飞,不被厉雨击垮,在汹涌中成风破浪。

(11)、他的妈妈在一七八七年就去世了,父亲因酗酒成性,无力支撑这个家庭,所以十几岁时的贝多芬就成了家庭的支柱。贝多芬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为经济问题开始操心,这份重任对他来说来的太早了。

(12)、谨慎与敬重,让《约翰·克利斯朵夫》有了很长久的生命力,在当时成为年青一代非常喜爱的文学作品,它在精神上的探索尤其受到知识分子的喜爱,它在中国的影响甚至超越了罗曼·罗兰原著在法国的影响。

(13)、贝多芬虽然有着优质的音乐天赋,但是艰苦的童年使他一次次的跌倒,同时也鋳就了他坚忍不拔的毅力。他坚持不懈的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用心血创作出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钢琴曲,一次又一次地使我们心潮澎湃。

(14)、《贝多芬传》是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着名的人物传记之一。这是一颗受伤后近乎窒息的心灵勃发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响乐,是对音乐艺术大师贝多芬一生的真实素描。贝多芬所处的年代,正值旧的毁灭与新的勃发交加,他的成功掩隐着无可言说的苦痛,他的一生就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与多难的命运斗争的过程,那是“苦难铸成的欢乐”。

(15)、著名的《致爱丽丝》、《战争交响曲》等作品,罗曼・罗兰当然是非常熟知的,但他不知道如何去评论这些作品,他也不可能去评论这些作品。为什么呢?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像贝多芬这样的英雄、天才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劣作”的,否则就自相矛盾了。因为《战争交响曲》为贝多芬赚了很多钱,他把赚来的钱用放高利贷的方式转借他人,自己从中牟取暴利。对名誉问题也同样,在呈献《第九交响曲》的同时,贝多芬既想获得名誉又想得到金钱。本来,在这部交响曲中,贝多芬主张表现的是“国王和贫民应该是平等的”(人间应该是平等的),但不能让人理解的是,贝多芬呈献作品的对像是自己的对立面普鲁夏的国王。他还拼命挖门路,找人与国王联系,除了呈献作品以外,同时还带上了一份献礼词。做为普通人的贝多芬,他不仅从内心里想获得声誉,并且企图从中得到金钱的回报。其结果没有得到任何赏识。贝多芬为此还非常的气愤。这些,罗曼・罗兰当然不会去写的,也不可能去写。 

(16)、在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一生经受了许多许多:爱情的拒绝,母亲的早逝,家庭过早给他的沉重负担······在他的心上划下了一道又一道伤痕。但是他也是幸运的,在贝多芬拜海顿为师后,他开始崭露头角,正当他在享受成功的喜悦的时候,一次灾难正在悄悄的降临。

(17)、从表面上看,裁判是以贝多芬获胜而告终,但实际上到贝多芬死之前十年左右,争执也并未平息,最后卡尔还是背叛了贝多芬。其结果以贝多芬的失败而告结束。根据费耶的资料来看,虽然他极力标榜自己的描写是如何如何忠实与客观,但我认为他明显是站在贝多芬的立场上,而把卡尔做为对立面来写的。我认为如果从卡尔的立场来看的话,应该说卡尔是一个被逼得走投无路的人。因此,对于费耶来说客观的描写是非常困难的。而罗曼・罗兰心目中的贝多芬则是一个理想化了的人物,像崇拜上帝一样,罗曼・罗兰不会去真实、客观地看待卡尔这一事件。庆幸的是,罗曼・罗兰还没有来得及去整理卡尔事件就去世了。 

(18)、《贝多芬传》从贝多芬不幸的童年开始,详述了贝多芬坎坷多难的一生。贝多芬出生于德国一个平民家庭,父亲管教严厉。由于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贝多芬从8岁起就登台演出。成年后,贝多芬风华正茂。然而,厄运突然从天而降,他的双耳失聪了!但坚强地贝多芬经受住打击,最终战胜了不幸。

(19)、    艺术的追求、实现理想的奋进、与家庭的困境和社会的不公形成了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克利斯朵夫养成了倔强不屈的性格。在他7岁时,为了举行音乐会,家人令其修书一封,向大公爵请求对音乐演出的应允。信中不仅要俯首称臣,还要在落款处写上“殿下的贱仆、音乐家某某某”,这招致了孩子强烈的反感。这使人想到一个世纪前,音乐家蒙受的屈辱。巴赫作宫廷音乐师的时候,曾在家仆的名单上与马车夫、厨师、花匠等为伍,并屈居第三;海顿在任宫廷乐长时除了作曲、指挥外,还要为主人擦皮鞋。到了莫扎特在主教家任职时,由于不甘心主教的非人待遇而愤然辞职,被一脚踢得滚下楼梯。在大革命以后,贝多芬拒绝过公爵为法国占领军军官演奏的要求,当公爵一再强求时激怒了具有人格尊严的贝多芬,他写道:“您之所以成为公爵,是因为您偶然的出身;我能够成为贝多芬,靠的是我自己。无论过去还是将来,公爵有的是,但贝多芬却只有一个!”他还曾对歌德说过:“你看那些王公贵族,他们可以使某些人成为大人物,为他们加官晋爵,为他们授勋,却不能造就出你我这样的艺术家。”这些酷爱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在浪漫主义时代已蔚然成风,即使幼小的孩子——约翰·克利斯朵夫也在公爵和公主的种种赞美之词面前毫不所动。他面对家人和贵族,勇敢的当众声明某段乐曲是祖父米希尔所作。当为此遭到父亲的谩骂时,仍然坚持着反抗的态度。可以说,从孩童时代开始,他已经树立了独立奋斗的意识,并贯彻始终。

(20)、从《爱的教育》这本书中,我还学会了如何与同学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地学习,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又善良真诚的心。

2、罗曼罗兰 贝多芬 名言

(1)、记得以前学骑自行车时,经常遇到许多困难。好几次因为不能克服它而想过放弃,可是一想到放弃就等于半途而废,以前所有的努力都将白费,我就没有放弃。在经历无数的摔跤和撞倒以后,我始终锲而不舍、永不放弃,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如果我当时放弃了,那我还学得会骑自行车吗?答案是肯定的。永不放弃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品质。如果人人都放弃,那不就什么事都做不成了吗?在困难关头,一定不能放弃希望,要坚持下去,要像贝多芬一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因为坚持下去就会看到希望。

(2)、寒假,妈妈送我一本书——贝多芬传,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虽然有些深奥,但是妈妈对我的讲解后我对这本书有了一点了解。

(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也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罗曼·罗兰早期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作为作家,他创作了《约翰·克里斯多夫》《母与子》(又名《欣悦的灵魂》)等作品.并于1915年因《名人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4)、这个暑假,我反复的看了好几遍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书中的主人公们的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

(5)、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6)、    读一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卷首献辞吧!——“献给各国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

(7)、1915年,罗曼·罗兰凭借《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获诺贝尔文学奖。

(8)、托尔斯泰出生在富裕的贵族家庭中。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并且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出生于而过最黑暗的时期。托尔斯泰曾获得过多次成功。他完全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可他并没有这样做,他放弃了一切。他真正的走入了广大的俄国下层人民中去进行写作。他认为只有召赴俄国下层人民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不久,他为俄国下层人民做的三部曲出版了,这给俄国下层的那些受苦受累的人一种精神上的安慰。最终,俄国下层人民战胜了沙皇,托尔斯泰也实现了人世的价值。托尔斯泰告诉我们,要去帮助那些受苦受累的人。

(9)、    克利斯朵夫因母亲经常打工外出,从小起就要照顾两个弟弟。当他已成为宫廷小提琴手时,还要关照他那不成器的父亲。曼希沃嗜酒成性,经常酒后失言,丑态百出,甚至在剧院歌剧演出时乘酒性胡乱拉一首与剧情毫不相干的协奏曲。那些日趋见甚的怠惰行为使儿子不得不承蒙羞辱,到公爵管家处要求代收父亲的佣金,以控制他的为酒滥用。最后,为了父亲免遭解雇,还要上门说情。

(10)、贝多芬,一个耳聋的音乐家,一个被命运捉弄的人,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

(11)、罗曼・罗兰只提到贝多芬音乐作品中被称为“杰作”的作品。我认为这不利于客观、整体评价贝多芬。罗曼・罗兰无视隐藏在“大批杰作”当中有很多“不成功”的作品。他只把自己认为是“杰作”的作品提出来论证,不好的不去发掘、论证,这样就很难看到贝多芬的整体、真实的形象。我认为那样就只是主观的贝多芬形象而已。 

(12)、贝多芬,一个对音乐情有独钟的人,却要接受命运的挑战;贝多芬,一个不幸的人,却从平平凡凡逐渐变成名人;贝多芬,一个被病魔缠绕的人,面对着这么多的坎坷,却毅然选择了活下去,继续投身于音乐中。

(13)、LyricTheatre,ShanghaiGrandTheatre

(14)、在《名人传》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贝多芬传》,贝多芬一生苦难,痛苦不堪。

(15)、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16)、过去,我也有许多的不愉快,甚至还会埋怨上帝对我不公平。

(17)、罗曼·罗兰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在获得过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无论在文学界还是音乐界,都名声斐然。那么罗曼·罗兰是哪个国家的呢?

(18)、《贝多芬传》:主要讲述的是音乐大师贝多芬一生的真实写照。当贝多芬生活在旧的毁灭和新生的勃发之时,他的成功掩盖了无法言说的痛苦,他的一生就是一位天才艺术家与多难的命运抗争的过程,即“在苦难中感受痛苦,品尝快乐“。这是作者对贝多芬一生的感悟写成文章。

(19)、我要从现在开始,以贝多芬为榜样,热爱知识,刻苦学习,不怕困难,不懂就问,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八好少年”,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作文

(20)、罗曼·罗兰(1866~1944)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3、罗曼罗兰对贝多芬的箴言

(1)、    主人公行将进入青年时期,并经历人生的暴风雨——贝多芬就是在这个时候,写出了《暴风雨》奏鸣曲。小说描绘了自然界风暴的酝酿,类比和象征了克利斯朵夫将要面临的人生奋斗。“这样等待的时候有一种悲怆而痛快的感觉,虽然你受着压迫,浑身难过,可是你感觉到血管里头有的是烧着整个宇宙的烈火。陶醉的灵魂在锅炉里沸腾,像埋在酒桶里的葡萄。千千万万生与死的种子都在心中活动,结果会产生什么呢?”罗曼·罗兰又写道:“欢乐,如醉如狂的欢乐,好比一颗太阳照耀着一切现在与将来的成就,创造欢乐,神明的欢乐!唯有创造才是欢乐,唯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灵。”他进一步指出,“创造,不论是肉体的还是精神方面的,总是脱离躯壳的樊笼,卷入生命的旋风,于神明同寿,创造是消灭死亡!”——傅雷先生说,“瞧,这不就是贝多芬的艺术论么?”

(2)、我曾这样想过,贝多芬没过过几天生活宽裕的日子,上天不赐予他欢乐,一次又一次压制他,但是他敢于和命运作斗争,不屈服上天的安排,终究成就斐然。我们应向他学习这种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为了心中的理想和目标,去奋斗吧,去

(3)、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命运的魔掌也悄悄的伸向了他。26岁那年,他的耳朵日夜鸣响,听觉渐渐衰退,但是,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反而更加努力的创作。他创作了大量在后世广为流传的不朽作品。1826年11月末,死神已经走近了伟大的的艺术家,贝多芬病倒了。1827年3月26日,在一场大风雪中,贝多芬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身旁,一个陌生人为他合上了眼。

(4)、贝多芬出生于德国的一个平民家庭,从小父亲对他管教很严厉。由于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勤奋,贝多芬从8岁起就开始登台演出了。成年后,正当风华正茂的贝多芬准备大显身手攀登音乐高峰时,厄运突然从天降临,他的双耳失聪了!这对于一个视音乐为生命的音乐家的打击该是多么的大呀!但坚强的贝多芬经受住了这致命的打击,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重重困难,通过自己勤奋不懈的努力和坚强的意志,最终战胜了不幸,成为了一个闻名世界的音乐大师,在人类的音乐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神奇乐章。

(5)、    西方文化界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克利斯朵夫;它是艺术欣赏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统一。所谓同一性,表现为一千个读者的面前就是这位十九世纪末的欧洲作曲家,而不是别人,他具有稳定的个性;所谓差异性,表现为一千个读者的家庭出身、社会环境、受教育的程度、个人审美趣味的不同等等。在理解克利斯朵夫这一典型人物时,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6)、中国有句古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要有克服一切苦难的决心,无休止的奋斗,才可成功。这正是贝多芬身上“力”的体现。

(7)、1890年,罗曼·罗兰开始构思以贝多芬为原型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作品是罗曼·罗兰最重要的作品,从酝酿到完成共花去了20年的时间。在约翰·克利斯朵夫身上他又寄寓了人物的另一种精神——自由、平等、博爱,以及相当完美却又让人扼腕叹息的理想主义。这部小说让他获得了法兰西文学奖与诺贝尔文学奖,让这种伟大的精神通过他的作品薪火相传。

(8)、贝多芬是一个对音乐有着无限热爱和追求的人,可命运却一直和他作对。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的双手和听觉,丧失了听觉,代表以后听不见声音、分不清音调……这一切表示贝多芬的音乐生涯就在此葬送。可贝多芬依然坚持创作,与命运斗争,成了最伟大的音乐家这这算不算上天对他的一种补偿呢?不是,这是他自己争取来的结果。

(9)、此传记里的三人,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另一个是俄国作家、思想家、文学家托尔斯泰,虽然各自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10)、古典艺术的充实(第4交响曲至第8交响曲时期)(1806―1815);

(11)、“一个世界不给他欢乐的人,尽创造了欢乐带给人间!正像他用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样,他以自己的痛苦铸就欢乐。在那句豪言壮语中,浓缩了他的人生,并成为一切勇敢者的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乐’”

(12)、对于“永远的恋人”到底是谁这个问题来分析的话,罗曼・罗兰比费耶更是站在贝多芬的立场上的。罗曼・罗兰从心里实际上也想认同“永远的恋人”是有夫之妇安东妮这一说法的。但一到了具体解释的时候,他便身不由己把“永远的恋人”转嫁到了未婚的泰莱兹身上。因为对于罗曼・罗兰而言,像贝多芬那样伟大的圣人是不可能做出不人道的、缺乏道德水平事情的。 

(13)、在阅读罗曼·罗兰的作品后,让我印象深刻一句话就是在《约翰·克利斯朵夫》描写到的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14)、丧失听觉对音乐家来说已经是最大的惩罚了,可命运好像并不想就这样放过他,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疾病相继而来。他的爱情因为他的残缺流走了,在心灵和身体的双重摧残下,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音乐也起了实质性的变化。在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他咽了最后一口气,这位“乐圣”就这样闭上双眼永远的沉睡了。

(15)、贝多芬在童年时候就表现出了特殊的音乐才能。11岁发表了第一部音乐作品,17岁时曾为天才的作曲家莫扎特演奏。但他的童年也是不幸的,他19岁时,父亲下岗,为了维持家庭生计,贝多芬被迫去宫廷当古琴手。20岁时他便离开家乡波恩到维也纳定居,尽管后来因耳疾而渐渐失去了听力,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反而以更顽强的毅力坚持创作,后来成为一位闻名遐迩的音乐家。

(16)、遗言第九交响曲与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曲1918―1827年。 

(17)、《名人传·贝多芬传》是由法国的罗曼·罗兰写的。它主要写了贝多芬的一生的经历:路德维奇·凡·贝多芬出生在德国的科隆附近。他的童年充满了艰辛。缺少家庭关爱的他早早地离开了家,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度过了余生。26岁时,他的耳聋症开始肆虐,但是他是一个音乐,既使耳朵聋,他也得继续创作。他的许多作品就是在此之后创作的。他在此之间忍受了莫大的困难,但始终不放弃,努力扼住命运的咽喉,用自己的痛苦换来别人的幸福。终于,在1827年32月6日,他离开了人世。

(18)、作为本次执棒贝多芬交响曲音乐会系列的指挥家,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享誉国际乐坛,一直与世界各地知名交响乐团有着广泛合作。前不久许忠和张昊辰的合作上,在许忠的棒下歌剧院交响乐团收获赞誉纷纷,“焕发出十足的贝多芬气派和精神,绵实宽厚”,“仿若再现了八零年代德奥乐团特有的宽厚、广袤的声响质地”在社交媒体上显著受到褒扬。此次演绎交响曲,无疑更加值得期待。

(19)、人生如潮流,如果没有岛屿和暗礁,难以形成精彩的浪花。

(20)、在你的世界里应该没有音乐,可是顽强的你却奇迹般地作出那么多名曲,令人难以相信。上天仿佛给你的生命关上了门,连窗也关上了,但生活中的磨难并不能击溃你,你在这狭小的房间里活得精彩。上天似乎将你的一切都用黑暗在笼罩着,但是你尽力地划着了一根火柴,点亮了光明,看清了世界。

4、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创作于哪一年

(1)、那他如何走过人生将近60个年头?他超凡的乐观和顽强。在一次次被现实打击后,他总能以自己的“傲气”与乐观爬起。如暴风雨中的帆船,渡过一个又一个的浪,顶住狂后般的大风……但乌云始终会被赶走,贝多芬却长眠了,把黎明留给后人。

(2)、贝多芬,多少人在赞颂他!他是音乐家最杰出的榜样,他是音乐艺术中最英勇的一股力量,他是受苦不屈的人们最真挚的朋友!尽管他处在一个无声的世界中,可他却能谱写出一个又一个悦耳动听的音符,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令人歌颂的生命乐章!

(3)、具有淳朴民间音乐格调的旋律描绘出了人的感情状态以及田园生活的意境。贝多芬用描述性的标题直观表现了自己描绘的情景。包括:初到乡间的愉快情绪;溪边的景象;村民愉快的聚会;雷雨;牧人的歌——雷雨过后幸福而感激的情绪。乐章之中,皆是情绪。不具象,却动人。

(4)、我合上书本,漫步在小路上。看到一位孩童为那十个中一个气球没了二哇哇大哭。我心中突然荡起了涟漪——我们曾经为小失意而懊恼不已,为失败自暴自弃,为低谷一蹶不振……若是真来大风大浪,我们只能作乌云的囊中之物,被任意蹂躏。

(5)、“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傅雷

(6)、二十世纪初,法国进步作家罗曼·罗兰有感于世风日趋颓靡,把变革的希望寄托于“英雄”的力量,于是他在醉心戏剧的同时开始写《贝多芬传》。他在这部作品的第一页就大声疾呼:“让我们把窗子打开!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在这部作品中,他塑造了一个勇于与命运抗争的英雄人物,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弥漫在他的作品里,这不仅仅是一部传记,也是作者与音乐家隔着时空互相交流、契合、感染的精神长卷。

(7)、《托尔斯泰传》全名为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书。

(8)、罗曼・罗兰是一位在大学里教授音乐学的学者,主要研究古典歌剧历史及代表音乐,其贝多芬研究最为出色。他专门为贝多芬做了以下内容的计划: 

(9)、贝多芬是不幸的,命运给了他太多的磨难,贫穷、残疾、孤独。不过,他没有向命运曲服,最后成为一名强者。

(10)、出现危机死与再生的时期1816―1823年;

(11)、罗曼·罗兰很快给傅雷回信。信中他们就人类文明发展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并附上一张有自己签名的照片,允许傅雷将此信作为《托尔斯泰传》的序言。

(12)、你们,我的兄弟卡尔和约翰,我死后倘施密特教授尚在人世的话,用我的名义去请求他,把我的病状详细叙述,在我的病史之外再加上现在这封信,使社会在我死后尽可能地和我言归于好。——同时我承认你们是我的一些薄产的承继者。公公平平地分配,和睦相爱,缓急相助。你们给我的损害,你们知道我久已原谅。你,兄弟卡尔,我特别感谢你近来对我的忠诚。我祝望你们享有更幸福的生活,不像我这样充满着烦恼。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别了,相亲相爱吧!——我感谢所有的朋友,特别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和施密特教授。——我希望李希诺夫斯基的乐器能保存在你们之中任何一个人的手里。但切勿因之而有何争论。倘能有助于你们,那么尽管卖掉它,不必迟疑。要是我在墓内还能帮助你们,我将何等地欢喜!

(13)、罗曼罗兰以音乐评论家的独特视角描绘音乐家的内心世界,罗曼罗兰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贝多芬在从事音乐中的心理活动。

(14)、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透生活的真相,并依然热爱它。

(15)、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法国留学的傅雷读到了这部《贝多芬传》。傅雷的少年经历及浪漫派文学,对他的情绪有极大影响,用他自己后来的话说:“神经亦复衰弱,不知如何遣此人生。”在游学期间,他先后到过瑞士、比利时、意大利、但“均未能平复狂躁之情绪”。他在给罗曼·罗兰的信中说:“读罢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烛照,顿获新生之力,自此奇迹般突然振作。此实余性灵生活中之大事。”此时,傅雷便下定决心将这部传记翻译出来,用他个人的话说:“疗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少次的颠扑曾由他搀扶,多少的创伤曾由他抚慰……除了把我所受的恩泽转赠给年轻的一代之外,我不知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偿还我对贝多芬和对他伟大的传记家罗曼·罗兰所负的债务。”

(16)、周广仁:“怎样才可以称为一个好的钢琴人才”

(17)、这本书主要讲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的赞歌。从诞生之日起,它就以其独特有的旋律震撼着世界,使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的心里中掀起了狂澜。

(18)、我想,贝多芬的一生所带来的不只是经典乐曲,还有他的精神品质,我认为他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活得很精彩。

(19)、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20)、暑假里,我读了《贝多芬传》,它讲述了著名音乐大师贝多芬传奇而又悲惨的一生。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不幸,他一直不停地与命运进行抗争。

5、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的一句话

(1)、傅雷丨“我最讨厌有些专家,除了他本身学科以外,

(2)、贝多芬就是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去磨练出来的。他的童年可谓悲惨,他的命运可谓坎坷。内心的孤独,生命的苦楚,这些都成为创作的来源,不是吗?在生命中挣扎,在痛苦中创作,谱写着他那非同凡人的命运。贝多芬这一生有多少人能牢记着,让人铭记于心的是那流传于世的乐章。或许当世人听到这宏伟的乐章,会记起做曲人坎坷的`一生。

(3)、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4)、“正是这种观点造成了许多人弹琴手臂紧张。”

(5)、寒假期间,我读了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名人传》中的《贝多芬传》一章,了解了贝多芬坎坷多难的一生。当我看到贝多芬面对着厄运的残酷打击而没有低头放弃,反而奋发向上,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坚强意志最终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的时候,我不禁被深深地感动了。

(6)、第罗曼罗兰主张,贝多芬是从他的代表作《第三交响曲》才开始形成自己风格的。就是说,在这之前的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均属于学习中的初期作品,是海顿和莫扎特的模仿。这仅仅是停留在一般历史传说的基础。 

(7)、今年暑假,爸爸让我看了一本书,是插图版的《贝多芬传》,书中贝多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始终坚持不懈地创作音乐的精神让我记忆深刻。

(8)、往期贝多芬主题:那些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大师们丨20世纪贝多芬演奏的风格变化;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与德彪西《月光》分析比较;上帝问贝多芬丨你知不知道你这一生为的是什么?必读丨贝多芬在我们中间;贝多芬晚期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丨完全失聪丨全凭内心听觉创作的作品丨贝多芬的最高境界;埃利·奈伊与阿劳演绎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大家论乐”第四期|杜泰航谈贝多芬真的伟大吗?如何演奏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作为钢琴演奏家的贝多芬丨崭新的钢琴,经贝多芬一弹,经常就成了一堆废铁!富特文格勒谈贝多芬丨“只有那些认为纯音乐不够用的人才会对贝多芬的音乐进行自然主义的解释。”如何演奏贝多芬《悲怆》奏鸣曲?如何演奏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月光”奏鸣曲》?贝多芬晚期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丨完全失聪丨全凭内心听觉创作的作品丨贝多芬的最高境界;“不能在45岁以前弹奏的三首作品”丨对贝多芬最后三首奏鸣曲(Op.109-110)的几点体会;钢琴上的《第九交响曲》丨浅析贝多芬《降B大调第29号“槌子键琴”钢琴奏鸣曲》(Op.106)第一乐章;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车尔尼心目中的贝多芬丨演奏贝多芬应掌握的要点。

(9)、急促的节奏,粗犷的旋律,我们感受到了贝多芬那悲惨的命运,更感受到了他那不羁的灵魂。虽双耳失鸣,却不屈服。音乐是他的生命,是他的所有。为了音乐,他坚强的活了下去。正因为如此,他凭借着百折不挠的执着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无论是感情上的波折,生活中的不如意,都不能磨灭贝多芬作曲的心智,都不能使他放弃自己钟爱的音乐。用音乐一点一点的给人们带来欢乐。正如书上所说的: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苦难鋳成欢乐,用痛苦换来欢乐。

(10)、用痛苦换来快乐!”,这扣人心弦的余音荡漾在《贝多芬传》的结尾。

(11)、评价贝多芬的人很多。有一位希腊的作家这样评价贝多芬:

(12)、这应该就是对贝多芬的生命进行的一个最好的解释。

(13)、从1903年开始,罗曼·罗兰的创作方向有所改变,他开始以创作人物传记为主。在这个时期里,他先后发表了《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等三部传记,合称为《名人传》。他创作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给这些名人树碑立传,更为了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

(14)、体验痛苦,品尝快乐,这是作者对贝多芬,还有每一位读者衷心的劝慰。读完这本传世巨作,相信你一定可以获得思想和艺术方面的双丰收,并在潜意识里酝酿着永远的思考和感动。

(15)、我曾经在很多论文中谈到过,我个人认为第三交响曲以前的作品绝不是停留在习作阶段,而是非常具有独创性的伟大作品。另外,波恩时代的作品也有很多是非常具有独创性的。我对罗曼罗兰仅仅服从于已有的传统资料的传说很不满意。 

(16)、我也要像贝多芬一样,即使命运不堪,我也要活得精彩!

(17)、我十分佩服罗曼·罗兰,把书中的人物详细的写了出来,活灵活现的展现了人物的特点,以及值得我们引以为荣地方,如贝多芬在耳聋的情况下仍保持着不屈不挠的高昂的斗争精神,巨大的创造力和高尚的道德标准,有一个伟大的人格对讨厌的人也会忍耐,他虽是不幸的人,但他却创造幸福给予世界,

(18)、《贝多芬传(名人传)》是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著名的人物传记之一。这是一颗受伤后近乎窒息的心灵勃发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响乐(贝多芬本人正是这样的经历),是对音乐艺术大师贝多芬一生的真实素描。

(19)、当我们为悲惨世界致哀的时候,他会给予我们安慰。

(20)、他是无与伦比的画家,雕塑家、建筑设计师。他留下的艺术杰作,400多年来一直使观众蔚然惊叹。忧愁是他的乐趣,苦难是他的依托。千般欢乐也不比一番苦恼更有价值。他使我们离永恒更近。

(1)、  很久以来,就有人认为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的主人公是取材于德国十八至十九世纪作曲家贝多芬的生平。凡是读过罗曼·罗兰所撰《贝多芬传》的人,总会从这个角度去审视克利斯朵夫的一生。

(2)、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的一个破旧屋子里,童年时,他经常填不饱肚子,却如饥似渴地学习音乐。经过努力,他25岁时终于开始崭露头角,不幸的是,从26岁开始,他的耳朵渐渐的聋了。这对于音乐家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没有听力音乐家连音符都听不到,他怎么创作音乐呢?但贝多芬没有灰心,没有退缩,耳朵听不见了,他就用一支小木杆,一端插在钢琴箱里,一端用牙齿咬着,靠牙齿感觉木杆传来的震动来“听”音。正是凭着对音乐的热爱,凭着坚强的决心和坚韧的毅力,贝多芬创作出了《英雄交响曲》等许多著名的作品,贝多芬也和他的音乐一样传遍了世界各地。

(3)、作为一个学了4年钢琴的孩子,我已学过贝多芬写的曲子,很想知道能写出这么优美篇章的大师有着怎样传奇的经历。

(4)、《贝多芬传》傅雷译了两次。而长达百万字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傅雷从1936年到1939年,花了3年的时间译毕,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竟然又花两年时间重译,从这可以看出傅雷翻译的谨慎与认真,也可以看出他对罗曼·罗兰的敬重。

(5)、贝多芬以自己的人生历程证明了坚强的意志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人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才能经受住厄运的打击,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坚强吧,像贝多芬一样,和命运抗争。

(6)、(篇三:读《名人传――贝多芬传》有感作文)

(7)、做人要学会感恩丨《傅雷家书》中的50条金句

(8)、贝多芬以自己的人生历程告诉了我们这样一条真理:人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才能经受住厄运的打击,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我们应该以贝多芬为榜样,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不断的努力,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9)、书中主要讲了一个坚毅的女性的灵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主人公的姓氏“李维埃”象征她的生命如同一条漫长的永不静止的河流,布满生气和希望,克服着自身的弱点和缺陷,永远不屈不挠,排除一切障碍向前奔流。

(10)、罗曼・罗兰写过很多文学作品,其中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和短篇传记《贝多芬传》读者较为熟悉。《贝多芬传》能使人认真地思考人生,是一部非常有号召力的名作。 

(11)、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有着超越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他敢于同命运抗争,面对困难,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2)、〈欢乐颂〉、〈田园〉、〈热情〉、〈月光〉、〈命运〉、〈英雄〉、〈献给爱丽丝〉、〈弥撒〉、〈幻想〉……慰藉全人类的天籁之音从心中流淌。“只有耳朵轰轰作响,日夜不息。”还要严格保密,百般掩饰,装模作样,离群索居,直至大庭广众,钢琴演奏到轻柔之处没有了声音,指挥交响乐演奏结束了尚不知。——“我的艺术应当使可怜人得益。”

(13)、贝多芬曾经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用整个一生诠释了这句话。

(14)、《米开朗基罗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于1906年完成的一部关于米开朗基罗的传记,该传记分上下篇,上篇《搏斗》,下篇《舍弃》和结束语《死》。

(15)、据贝多芬的密友和传记记者辛德勒说,贝多芬从1802年秋天就开始着手用“一件巨大的器乐作品”向拿破仑致敬。“这份音乐作品的一份漂亮的抄本上,提着献辞,正将由法国大使送往巴黎,拿破仑自立为法国皇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贝多芬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件事,是撕掉了这部交响曲的标题页(上面写着拿破仑·波拿巴字样)”,于是1606年这部作品正式出版时,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曲”。

(16)、名著语录摘抄                                                          

(17)、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在自己的故乡去世,享年78岁。由此可见,对于罗曼·罗兰是哪个国家的问题,已经一目了然。他生于法国,卒于法国,也在法国完成了他的学业,虽然其中他多次在瑞士、苏联等国外旅行和定居,在终究没有改变他的国籍。而罗曼·罗兰的第一任妻子,也是个法国人,那是一个巴黎著名教授的女儿,他们的婚姻维续八年时间,后罗曼·罗兰又娶了一个俄国女人为妻。而他一生最大的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过程,也受到法国政府的多番干扰,因此他始终和法国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这也是他在晚年的时候,放弃了他在瑞士的家庭和生活,也要回到自己故乡的缘故。

(18)、贝多芬那不屈不挠与命运作斗争、并不认命于现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遇到困难不退缩、勇敢向前。世界没有给予他快乐,只有悲伤和孤独,可他却给予世界莫大的快乐,这种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学习。从贝多芬的经历里可以看出,成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有了坚持到底的信念才有真正的成功。

(19)、《母与子》又名(《欣悦的灵魂》),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

(20)、瓦格纳曾说:“英雄一语,包含着最广泛的意义,绝不是仅指作战的英雄。如果我们广义的理解英雄的意义是完人,他显示着最充实、最强壮的,一切纯粹属于人类的热情——热忱、痛苦和毅力,那么我们就可以正确的把握住作品内容的要领。”贝多芬赋予交响曲以超越音乐娱乐之外的意义的第一部作品就是《“英雄”交响曲》。第一乐章描绘了英雄的性格及在千锤百炼中的成长,第二乐章的丧葬进行曲是哀悼英雄之死(在拿破仑落败后贝多芬曾经表示自己在17年前已然写下了适当的音乐,预示这个结局)。第三乐章的谐谑曲一扫阴霾,第四乐章则用大片的八度聚集来表达意气风发的士气。

(1)、《名人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最杰出的作品集。《名人传》介绍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及成功的故事。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诗的境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所谓有我,是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颜色,可以说,《第六交响曲》也正有这一意味。贝多芬一再的表明这部作品“不是图画,而是表现人们在乡村中愉快的感情或者乡村生活的某些情趣。”

(3)、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罗曼。罗兰以极其丰厚而卓越的创作,发展了传记文学的体裁,成为了20世纪的一道风景线。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我们坚持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5)、在世界各地都有罗曼・罗兰研究会。这些会除了增加会员以外,还积极促进对罗曼・罗兰其人、思想、作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翻译、普及等推广活动。笔者从18岁至28岁的10年里也曾经是他的研究会会员之一。 

(6)、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于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贝多芬的童年非常艰苦,不同于莫扎特那样温暖的童年。他的父亲为了让贝多芬成为像莫扎特一样的天才,让自己享尽荣华富贵。从贝多芬四岁起,贝多芬就被迫的一整天一整天的和钢琴或提琴呆在一起,为了促使贝多芬学习,他的父亲不得不使用暴力。他的`父亲酗酒成性,但他的母亲却在一七八七年去世了,这样子家庭的重任就落到了他还稚嫩的肩膀上,这对他来说实在太早了。

(7)、其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奋斗和终告失败,同时对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

(8)、当我们在永无止境而又毫无结果的斗争中感到劳累时,他会带给我们乐趣。”

(9)、“英雄一语,包含着最广泛的意义,绝不是仅指作战的英雄”。

(10)、曾经合作过许多世界名团演奏贝多芬、经验丰富的许忠院长表示,每一部贝多芬交响曲都各有精彩,皆是高潮。而这次的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交响音乐会系列,既选择了大众非常熟悉的第三英雄和第六田园,也选择了国内上演并不多的第四和第八。与此同时,四部作品既有靠近古典主义时期的,也有更富于浪漫主义风格的,不仅在体量上、风格上、技术难点上各有兼顾,也能较为全面地感受贝多芬在交响乐创作方面的成长,当然,对交响乐团提出的难点也会各有侧重。

(11)、人生中最惬意的享受,莫过于斜倚在和煦的春光之中,一边品着飘香的清茗,一边捧着一本喜爱的书,细细地斟酌、研读。而我最爱读的书就数那本意大利人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了。

(12)、不得不离开波恩,几乎终身都住在轻佻的都城维也纳及其惨淡的近郊,他却从没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壮严的父性的大河,像他所称的“我们的父亲莱茵”;的确,它是那样的生动,几乎赋有人性似的,仿佛一颗巨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与力量在其中流过;而且莱茵流域中也没有一个地方比细腻的波恩更美、更雄壮、更温柔的了,它的浓阴密布、鲜花满地的坂坡,受着河流的冲击与抚爱。             ——《贝多芬传》

(13)、     克利斯朵夫的少年时期,曾与圣·马丁教堂的管风琴师佛洛里昂·露威学习。但这位管风琴师不似贝多芬的恩师聂费,聂费不仅教给学生作曲技法,还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研究前辈大师的创作,使之兼收并蓄,取百家之长;并教导学生学习广博的文学、艺术知识,甚至鼓励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终于造就了一个叱诧风云的人才。而佛洛里昂·露威只是按传统理论教授学生,并不准越雷池一步,常常企图压抑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他的学生,已经生活在十九世纪末的未来音乐家却拿出了巴赫、亨德尔打破常规的范例与之抗衡,常常使其无言以对,从而鼓舞了自己大胆追求真理的信心。

(14)、有哪种胜利能与贝多芬的这场胜利相比?这种胜利是用精神力量换来的!是不同凡响的!一个穷困潦倒、残疾而孤独的人,一个世界从未给予过欢乐,却创造了欢乐,并奉献给了全世界!他用自己的苦难锻造了欢乐,地球没有他照样转,但就是因为有了他才转得更加美丽。

(15)、《贝多芬传》主要讲述了贝多芬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听觉衰退与命运做抗争以及爱情给予他的创伤。

(16)、罗曼·罗兰的创作大致可以20世纪3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3部英雄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

(17)、《第四交响曲》在第三和第五两部交响曲中间,显得“恬静、清晰、感人”,舒曼说它是“两位北欧巨人中间的一位纤瘦的希腊少女”。第一乐章的主题洋溢青春的活力,第二乐章是抒情的浪漫曲,独奏由甜美的长笛和抒情的单簧管吹奏。第三乐章创新性的使用谐谑曲的三声中部反复了一遍再收尾,达到了乐曲整体的平衡。第四乐章是生动活泼的舞曲,所有乐器组都有了炫技表现的机会。

(18)、    祖父希米尔溘然长逝,克利斯朵夫失去了精神上强有力的屏障,生与死的忧虑一度占领了少年的心。经过内心世界的搏斗,他意识到今后的生活就是要与未来的艰难险阻作不懈的斗争,“因为他不愿意忍受那个命运。”这就是贝多芬的自白——“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能使我屈服。”

(19)、是啊,没有风雨雷电的彩虹,不是美丽的彩虹;没有挫折的人生,不是精彩、美好的人生。

(20)、    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集大成者,又是欧洲浪漫乐派的先驱。他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一个充满希望的少年时代,还有奋发向上的青年时代。成年后在与命运的争斗中度过了光辉的一生。他发展了海顿、莫扎特以来的古典音乐传统,把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等音乐体裁的表现力提高到了新的阶段。在业已成熟的奏鸣曲式结构中,以广阔发展的动机和富于动力性的和声扩充了展开部的容量,并在动力性的再现部中拓展出第二个展开部,用以容纳他宏伟的构思和深邃的精神,表现他倾慕已久的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共和主义理想和来自法国大革命的战斗热情。他在第三交响曲中描绘了为自由而战的英雄形象;在第五交响曲中表现了与命运决战的坚强意志和永不动摇的决心;在第六交响曲对大自然的礼赞中实现了“物我同化”和“天人合一”;更在第九交响曲中加入合唱,为亿万人民展示了世界大同的希望。他的音乐作品往往不用歌词,甚至不用文字标题就可以概括广阔的社会生活和表达富于哲理思想——音乐学家们说,贝多芬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是一个巨人,他的音乐创作是人类音乐文化走向完全成熟的标志。

(1)、我认为贝多芬的精神是伟大而不朽的,任何时候都具有意义。在欣赏贝多芬作品的同时,我们别忘了不朽作品如何创造出的故事,不要忘记作品里面那种不朽的精神——创新、创造。永不停止!

(2)、“交融着悲剧与滑稽,力士般的刚强和儿童般的任性”。

(3)、运动赛场上的健儿,不畏艰难,努力地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守卫边疆的战士,严寒酷暑化为了自己的动力,守卫着每一寸的领土;莘莘学子们,寒窗苦读十年书,是为祖国的未来……

(4)、贝多芬出身贫寒,十三岁辍学,十七岁挑起整个家庭生活的重担,二十五岁刚刚崭露头角,耳朵却开始失聪。谁能想到他那些不朽的传世之作,竟是在他失聪后写成的!这位音乐巨人在爱情上充满疼痛与遗憾,在亲情上被填塞了悲苦和背叛。这样令人绝望的情况下,这位巨人变得更加坚强,始终保持他那坚毅不屈的人格。他终获成功!第九交响乐令观众如痴如醉。然而当观众全场起立鼓掌时,他却听不到一丝声音——一位呕心沥血创作不朽之作的人,想听到别人赞叹又“力不足”时,该是多么无奈悲哀呀!

(5)、    什么是“自由灵魂”?当1789年,法国起义者攻陷巴士底狱的喜讯传来时,整个欧洲都在沸腾。在波恩大学作旁听生的贝多芬,正在倾听希那埃特教授——一位雅各宾d人朗诵作曲家喜爱的诗篇:“唾弃偏执,摧毁愚蠢的灵魂,为着人类而战斗。啊!没有一个亲王的臣仆能够如此;这,需要自由的灵魂。爱死胜于爱献媚,爱贫穷甚于爱奴颜卑膝,须知这样的灵魂,我决非最后一个。”

(6)、《贝多芬传》让我感悟到坚强的重要,让我求学的步伐更为坚定了,真的受益匪浅。

(7)、我绝不去树立一些可望而不可及的英雄。我憎恶那种卑怯的理想主义,它把人的目光从人生的苦难和心灵的脆弱中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