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陶行知最著名三句名言70句

2023-08-22 13:57:51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陶行知自述经典名言

1、陶行知经典语录及感受

(1)、孔子的真价值,却无宁在他那刚强,热烈,勤奋,极端积极的性格。这种性格却又有一种极为特殊的面目,即是那强有力的生命力并不是向外侵蚀的,却是反射到自身来,变成了一种刚强而无害于人,热烈而并非幻想,勤奋却依然从容,极端积极而丝毫不计成败的伟大雄厚气魄。

(2)、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3)、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4)、《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

(5)、《百年国士》:蔡元培、章太炎、王国维、季羡林、巴金、冰心、张大千等48位国士的生活轶事,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为每一位国士绘制画像。

(6)、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7)、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8)、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

(9)、《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整理出版了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为便于读者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王国维的这三种文学论著及其在文学研究方面的相关成就,《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还选收了王国维的词作及一些相关的著述作为附录。

(10)、凡关心吾中华民族之生命前途,必连带关心及于吾民族文化之传统。凡关心吾民族文化传统者,又必关心及于吾古圣先师之孔子。

(11)、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与哥哥。还有一崐?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12)、中国设计最近的60年,超过了设计史上任何一个变革时期,几乎是一场彻底的造物革命。

(13)、作者以凝练的笔触厘清统一与分裂的长度,诠释统一与分裂的标准,穿透千年的时空隧道,追寻中国历史的分分合合。

(14)、《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从大历史、大未来理解“一带一路”的逻辑,堪称“21世纪新全球化宣言”。林毅夫、胡鞍钢、李稻葵倾情推荐。

(15)、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强健活泼之体格;优美和乐之感情。

(16)、《中国道路与简政放权》:厉以宁主编,“中国道路丛书”最新力作,深度分析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

(17)、《中国疆域沿革史》:第一部公开问世的系统的历史地理专著。

(18)、《中国当代设计全集》延续了首创的“案例研究标准”和“案例研究手法”,应用当代世界通行的现代设计学标准,对每一件经典案例的四大设计要素(功能设计、材料设计、工艺设计、形态设计)进行详细的剖析绘图和文字解读,从品种上囊括了与中国当代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填补了中国当代设计史学的空白。

(19)、国内社会学者之注重经济因素者,以吴景超、乔启明二氏为最著。吴氏倡导工业化运动,以为惟有工业化,始可提高人民的生活。

(20)、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墨辨》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里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都可以归纳为这一类。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现在一般学校里所重视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概知识,亲知是几乎被完全挥于门外。说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过是从闻知那里推想出来的罢了。

2、陶行知最著名三句名言

(1)、丁山先生主要就中国上古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三代都邑迁徙、殷商史、宗法制度起源、大禹治水、炎帝事迹、神农、九州方位等进行详细考证,书中许多论点在当时乃发人所未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关于《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

(3)、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4)、探讨了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文官与武官的关系、士大夫与流氓的关系、家族制度与国家架构的关系、皇族血统退化与中国国力盛衰的关系、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等,由此引申出他对中国历史的全新解释。作者把注意力放在中国古代军队的人员组成上,认为这是决定中国军队战斗力、乃至决定中国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5)、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6)、《中国古代房内考——中国古代的性与社会》:影响世界看中国的汉学名著之一。

(7)、古时教育,注重闲时的修养,现今的教育,也注重空闲时的消遣方法。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种种正当娱乐的良好习惯,使他习与性成,将来离校之后,继续将他空闲时的精神,归纳在这种正当娱乐当中,这是很重要的教。

(8)、教育上最重要的事是要给学生一种改造环境的能力,平民教育是改造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方法。

(9)、《古代器物溯源》:介绍了50余种中国古代器具,如弹、弓、弩、鹿笛等,并对其使用和流传情况进行了详细考证。

(10)、土地确权、户籍制度改革、新三板市场融资、高中教育发展与简政放权究竟有什么关系?

(11)、《中国救荒史》:收录上自晚清下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兼及其他。

(12)、根据中国设计史的具体特点和现代设计学的新观念,分为建筑类编(4卷)、服饰类编(4卷)、餐饮类编(3卷)、工具类编(3卷)、用具类编(3卷)、文具类编(3卷)等。

(13)、《中国民治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宪政历程与出现的诸多问题、从政治学、宪法学方面对内阁制与总统制、统一制与联邦制等诸多问题进行理论上的研究。

(14)、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15)、愚蒙者我得而智之,幼小者我得而长大这。目视后进日上皆我所造就者,其乐为何如耶,故办教育者之快乐当在手续上而不在其结果之代价。

(16)、《文化拯救——近现代名人与教科书》:窥见近代中国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侧影。

(17)、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18)、在古籍中搜奇品酌,讲述一部部文献典籍背后曲折动人的故事。

(19)、   “新”。    上个世纪初,陶先生从美国学成归国,担任“新教育”主编。新世纪、新教育。新在哪里?即“自新、常新、全新”。    自新:根据中国国情,创建中国特色符合人民大众的新的活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国际视野、本土行动,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他自述一生要做三件事。一件事是反对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洋化教育;第二件事是反对不适合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封建传统教育;第三件事是要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建立人民大众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生活教育理论是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陶先生把“小庄”改“晓庄”,“老山”改“劳山”,标志着中国世界新教育的曙光从晓庄升起,晓庄是生活教育的发祥地和第一块实验基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块丰碑。    常新:不断变化,发展前进,要与时俱进,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    全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材内容、教育制度等均要全新。

(20)、所用宣纸来自安徽泾县的特制手工宣纸,其檀皮含量达到30%以上,非常实用耐用,即可以收藏,也可以做信纸使用;

3、陶行知的个人简介和名言警句

(1)、《近代中国留学史 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近代第一部研究留学问题的专著。

(2)、《中国南洋交通史》:中国海洋交通史的开山之作。国内首次对中国历代与南洋相关的政治经济活动、各次航行的路线、所经过的地区的地名沿革、风土人情进行综合考察。

(3)、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4)、《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校订版):我国宗教史研究上的一本奠基性的著作。

(5)、 不满意直接拒收即可,7天内无理由包退,15天内包换;

(6)、   “爱”字。   爱满天下,乐育英才。   爱是一切创造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师爱是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的圣洁之爱。陶先生办晓庄师范,放弃了一切高官厚禄,脱下了西装革履,穿布衣草鞋,下乡来,住在牛棚里。创办山海工学团,住在农民家里。创办育才学校,住在庙宇里。有人说,陶行知是傻瓜,有官不当、有福不享、有利不图、损己利人,真是傻瓜。陶先生作诗乐观自信回答:“傻瓜种瓜,种出傻瓜,惟有傻瓜,救得中华”。陶先生又说:“在我的世界里有两个最好的朋友,一个是老百姓,一个是小朋友”。人民第教育是服务。陶先生还说:“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出乡村教育,有时提倡普及教育,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今天提这个口号,明天提那个口号,其实我心中想的中心问题,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让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接受教育象需要阳光和空气一样需要渴求教育。教育是国家万年大计,不普及人民大众教育谈振兴中华乃是一句空话”。爱国爱人民是陶行知献身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动力和源泉。陶先生曾说“晓庄是从爱里产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因为爱全人类,所以爱全人类中最多数不幸的中国农人”。因为爱农民、解放农民、改造农民,所以办晓庄师范,培养新型的乡村教师来改造乡村教育。陶先生爱生胜子,爱才如命。博爱之都南京,夫子庙的仁爱、中山陵的博爱、陶墓碑坊上的爱满天下,“爱”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我们要坚持自爱——施爱——达爱——传爱的准则,让爱代代相传。

(7)、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8)、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陶行知

(9)、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10)、《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

(11)、该书时间跨度从中国上古至民国,以朝代分章,各章中又以主题分节,例如婚姻、礼教、妇女教育、妇德、妓女、贞节观、缠足、近代的女权运动等。

(12)、《中国乡约制度》:研究乡村组织和自治习俗的代表性著作。

(13)、《从中医看中国文化》:了解中医,是认识生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入口。

(14)、    “创”字。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陶行知是举世无双的一位创造教育家,他的创造思维、创造思想、创造智慧、创造实践、创造能力、创造成果,已经载入史册。“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他的经典创造名言,名不虚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改造了导师杜威的教育学说,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在中国土地上倡导了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人民大众所需要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晓庄师范、新安小学、湘湖师范、科学下嫁运动、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社会大学都是陶行知的创造实践。小庄、老山的地名,小庄——晓庄,老山改为“劳山”,他自己的名字也改了三次,陶文濬——陶知行——陶行知——陶(行知行),创造是建立在“实、活”基础上的一种伟大举措。

(15)、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

(16)、著名考古学家、民俗学家宋兆麟先生四十多年研究中国古代各民族生活劳作工具研究成果的集成。

(17)、传统中国的乡村经济不必要依赖城市就可以维持一种匮乏的自足。

(18)、作者以一般研治诗词学者所不及的敏锐思辨能力和广阔的视野。注重体裁之发展与流变,精要地勾勒出了中国古典诗、词、曲发展流变的轮廓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19)、    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陶行知改名。1911年,陶先生在南京金陵大学求学时,因为信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改名为陶知行。书写:“知是行知之始,行是知之成”。他在实践中感悟,杜威老师的理论在中国不通,即缺少思想的母亲,即行动。1934年,陶知行正式改名为陶行知。书写:“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先行后知,教学做合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理论和实践辨证统一。最后改名为康熙字典上找不到的一个“”字,即行知行。行动——知识(理论)再行动,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与时俱进,发展变化前进。求人不如求手,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20)、育才十字诀:一个大脑、二只壮手、三圈连环、四把钥匙、五路探讨、六组学习、七(集)体创造、八位顾问、九九难关、十(誓)必克服。

4、陶行知自传

(1)、力图全面反映国内中国城市地理的最新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服务。是目前国内这一领域内容最全面,资料最翔实的一部力作,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2)、教育是立国之本。中小学教育为国家根本大计,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分析研究,实地实验,方能免入歧路。

(3)、张晋藩教授是我国法学领域的泰斗,他的一系列主要著作构筑了中国法律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作者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的专业顾问、中国法文化研究会会长。

(4)、儒家的生命力在于,作为周传统的守护人,他们亦成为中华文明的捍卫者。……儒学将它的所有一般观念根植于对已存的习俗、学问和历史先例的缜密的研究之中,它独自许诺将个体完全一体化于它的文化、社会和宇宙之中,这一定是中国社会得以延续的秘密之一。

(5)、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我一提及教育便含了改造的意义。教育好比是火,火到的地方,必使这地方感受他的热,热到极点,便要起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育有这样的力量。

(6)、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陶行知

(7)、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8)、采集古今三百余位名人读书心得,列为八百余则,上自孔孟,下至蔡元培、胡适之,以时代为序,依次罗列,便于检索。书末附相关书目数十种,并介绍其作者、版本、存佚,乃至内容之优劣,尤便查考。

(9)、《中国文化史》(上下册):中国文化史研究早期的一部代表性著作。

(10)、《华夏饮食文化》: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我国饮食文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