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王阳明修心最高境界83句

2023-08-10 11:49:25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王阳明修心最高境

1、王阳明修心经典句子

(1)、没有人生来就懂得如何静心。必须要经受住世事的磨练,根基才更稳固。才能在有事时心能定,无事时心亦静。学会按兵于心不动,就能如静水般从容。

(2)、人生启迪:王阳明认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气壮大起来,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由此看来,要养浩然之气,就要做正直之人,诚实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不断壮大。浩然正气,是人的精神脊梁,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

(3)、当然,王阳明对佛教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如他说:“夫佛者,夷狄之圣人;圣人者,中国之佛也。在彼夷狄,则可用佛氏之教,以化导愚顽;在我中国,自当用圣人之道,以参赞化育。”(《王文成公全书》卷九)王阳明对当时学术界攻击其学说为“禅学”而深感不满。

(4)、释义: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5)、在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写了一篇文章,告诉自己的弟子,做人和心学之要,这可以说是龙场顿悟的主要内容。在文中,王阳明告诉弟子的四种做人之要。第一是立志:人生首要的任务是立志,因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说,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练成也要以立志为根本,更别说更大的事业。第二是勤学:聪明也许不需要勤学,但是智慧和大成就必须从勤学苦练中来!从知行合一思想的角度来说,知伴随的是行,而行是人的社会实践的行为,这个行为伴随人的一生,就是学。

(6)、何谓德,用他临终前的一句话可以完全概括他,“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的一生都是为了国家的安稳而努力拼搏的,正所谓,他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奋斗的一生,智慧的一生。立功呢?功立得太多了,平定了江西赣南数十年的匪患(今天江西赣州的崇义县,就是他取名并设立的),平定了南昌宁王朱宸濠的叛乱,然后到两广又陆续平定了一些匪患和叛军。

(7)、释义: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8)、修心不是说不做事,而是更高效地做事,还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王阳明用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9)、王阳明最近这些年火了。他可能也没想到,五百年后,在中国依然刮起了一股“阳明风”。很多人都知道,王阳明被后人尊之为圣人。何为圣人?要立德、立言、立功,缺一不可。阳明先生做到了。

(10)、释义: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11)、“如今于凡忿恋燃,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这句的意思是: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依王阳明之见,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12)、 曾国藩在担任两广总督的时候,有县令送了他一幅王羲之的字,珍稀异常。曾国藩夜里拿出来细细观看后,退还给县令,说:“人世间尤物,从来不妄取。”

(13)、一个人素质的优劣,脾气泄露了人的修养沉默道出了人的品位。人最大的修养,是知人不评人。

(14)、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15)、 当左宗棠在西北作战时,曾国藩尽心尽力督办粮草,而且还把自己手下的一员虎将刘松山拨给左宗棠。对左宗棠成功平复新疆叛乱,曾国藩钦佩不已,称他是“当今天下第一人”。

(16)、人生启迪: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自寻烦恼,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这是内心装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自然处处受其牵累。摆脱这些,就是王阳明所说“减”的功夫。减到最后呢?就是回归自己的本心。本心是简单的,因为是轻快的,洒脱的。

(17)、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凡事都在人的心里。

(18)、 古人说:“静能生慧。”只有平静下来,才可以有着一份面对繁杂的智慧;只有内心平静下来,才可以有观照万物的可能。

(19)、这一大事件,标志着千古心学的真正开端和正式诞生,是王阳明从此迈入圣人行列的人生关键一刻。

(20)、 如今很多人都常处于一种浮躁、茫然的状态,做事经常感觉心烦意乱,缺乏耐心,工作效率低下。这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2、王阳明修心最高境界

(1)、我惬意地走在路上,心中不作他想,这便是无善无恶心之体。

(2)、人生可以没有学位,但不可以没有学问,更不可以没有人品。人品是最高的学位,德与才的统一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才。

(3)、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4)、善恶不光是行为,而且有出发、过程和结果的行为定性。现代善,一部分源自框架的现代教育,一部分是原始冲动对现代新生恶的认知接触和解决方案。知行合一似乎也是“先知后行”,不过知道后行动前只是未知,所以不能割裂知与行。

(5)、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6)、人生启迪: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为人处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础,能够做到克己才能实现。但克己不是压抑自己,因为克己的实质,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内心的不平。人心若平,世间便无不平之事。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炼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境界。克己,如同道家的戒律,只要观念上不要跑偏成压抑欲望,而是明白这是为了修炼散乱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质,便正是心灵修养的功夫。

(7)、 曾国藩说:“慎独则心安。”人只有守住自己的良心,上不负天、下不愧地,才能坦坦荡荡面对天地鬼神。守住利益的诱惑,守住自己的内心,才能守住人格与尊严。

(8)、王阳明顿悟了,他认为,只有我们真正沉入到自己的内心,发现内心的价值,倾听内心的声音,按照内心的指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人生的目标才能实现。当然,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是一种美好的假设,这种假设来自于孟子的性善论。人性是善的,但人性容易被蒙蔽,只有拨开云雾见青天,只有真正发现人的价值,才能走上成圣之路。王阳明的这种顿悟,恰恰是发现了自己内心的价值,这也让他走上了儒家圣人的道路。

(9)、微博:@新华先锋,书友群:391804786

(10)、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普通人就是哭嚎哀鸣,而真正有修养的人能淡定自若,泰然处之。

(11)、我们的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我们心中炸响。绝大多数人却对自己的妄动没有觉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这些没有被觉察的妄动就是潜意识。我们以为,自己是根据意识层面的某种想法去行动的;但其实,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在驱使着自己这样做。

(12)、 没有人生来就懂得如何静心。必须要经受住世事的磨练,根基才更稳固。才能在有事时心能定,无事时心亦静。学会按兵于心不动,就能如静水般从容。

(13)、一来,现代人问题很多都是出在欲望太强,向外索取过多,争斗不断,焦虑紧张,活得太累。

(14)、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15)、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久远,直至近代,仍有心学学派活跃在思想界。

(16)、心的阀门打通了,所有我们曾懂得的道理就会如墨水入水,扩散至无穷无尽,包罗万象,世间万物皆可看个通通透透。纯净无垢的洒脱心境该是怎样的呢?那是一种很慢又很快的状态,身心合更从容、更专注、更有力量。我们所有的思维、所有的行动训练有素却波澜不惊,中规中矩却无招胜有招。

(17)、王阳明告诉弟子们,我们苦苦寻找的东西,其实离我们最近,因为他就在我们的心中。原来我们都是骑驴找驴的人。每个人都有心,心就是我们前行的方向。这个心就是良知。而良知就藏在心中,就像定盘针那样给我们指示方向。所以,找寻人生的方向和价值,就要找寻自己的良知,而这个良知就在自己的内心。所谓善恶之间,存乎一心!这个时候,王阳明顿悟到一个道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原来人生的真善美假丑恶,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而真正的终极价值和规律,恰恰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

(18)、宁王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后来犯了很多战略和战术上的错误。作为对手,王阳明的心却可以不动,于是他的心就是一面空明的镜子,宁王的妄动会清晰地映照在这面镜子上,其致命缺陷会被王阳明一览无余。结果,王阳明可以随时抓住宁王的漏洞“随机而动”,不仅可先发制人,也可后发制人。

(19)、王阳明在一座道观中看到一个枯坐的道人,据说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20)、王阳明的回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王阳明如何修心养性

(1)、第二境界的历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态度上的弱点会变成性格上的弱点。所谓有一定的见识或修养的人,通常都是能够注意或掌握自己态度的人。

(3)、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4)、舒服时,大部分人都乐善好施,所以疲惫的时候往往才能真正看出一个人的修养。

(5)、《黄文肃勉斋公文集》,可惜这书并不出名,所以只能找到古文影印版。后来黄家修祖谱的时候,王阳明还做了序,相信黄家后人至少提供了部分的朱子晚年定论。所以好好了解后更能觉得王阳明先生的伟大。并未过誉,只是我们没有好好传承。国人对儒学的理解过于死板,如中庸权衡之说都不能好好掌握,但一旦掌握错误就非常的危险,所以权衡的根本就在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按我的理论,良知既善恶观,源自原始恶和现代善。

(6)、释义:你如果对色、财、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盗贼的心一样,都铲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体,还何来闲思杂念?

(7)、 王阳明说:“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面对的环境越是糟糕,越要守住内心,境转心不转,这是炼心之道。

(8)、对于这个道理,王阳明用八个字做了概括: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八个字,堪称王阳明的“八字真言”,乃阳明心学的最高精华。其背后,则是一种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

(9)、其实上面提到的心学术语,核心就是一个“致良知”,其他的词不过是表述方式不同罢了。

(10)、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

(11)、心胸狭隘会给人带来无穷祸患,而心胸宽广则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纷争,慰藉心灵。无论是为了个人的身心健康,还是为了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争取到发展的机会,都应以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世。

(12)、 曾国藩在担任两广总督的时候,有县令送了他一幅王羲之的字,珍稀异常。曾国藩夜里拿出来细细观看后,退还给县令,说:“人世间尤物,从来不妄取。”

(13)、 古人云:“养心贵以静,淡泊宜于性。”一个人只有保持安静,才能放松自己、淡泊从容。

(14)、假如我知道了某个纯哲学思辨,似乎我的“行”只能是去思考理解,也就是对于我,思考也可以是一种行,在思考就完成了知行;对于哲学家,思辨本身是知万物而产生的行,在思辨出生时就完成了知行。所以单纯的认知思考在某些条件下似乎也可以实现知行合但究其根源,似乎“知”是人感知外物所获得信息的过程,“行”则是某种手段,对得到的信息进行总结最终成为自己的能力,整个过程称为真知真行。

(15)、释义: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16)、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向内寻求定力,一个人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17)、第一时间良知判断这件事是错的,是恶,便是知善知恶是良知。

(18)、 《菜根谭》中有言:“忠恕待人,养德远害。”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达到这三点,既能够养德,也能够远害。余生,用宽以待人的心去面对生活、去解决事情,做一个有原则却也懂得退让的人。

(19)、如今很多人都常处于一种浮躁、茫然的状态,做事经常感觉心烦意乱,缺乏耐心,工作效率低下。这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20)、 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普通人就是哭嚎哀鸣,而真正有修养的人能淡定自若、泰然处之。

4、王阳明心学修行方法

(1)、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2)、阳明学派的形成自然与阳明学有密切联系。所谓阳明学派,实际是以王阳明为宗师和以阳明学为核心的思想流派。它是一个弟子遍天下,流传逾百年,体系庞杂,势力浩大,影响久远的思想、教育流派。

(3)、做事时要注意留意身边人的感受,是一种很妥善,很礼貌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

(4)、因为人的思维,有太多的贪欲,贪欲会控制你的心,

(5)、他对《大学》的“致知在格物”一语,作了与朱熹很不相同的解释。他说:

(6)、如何做到心不动?答案就是:让念头自然流动。

(7)、你如果对色、财、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盗贼的心一样,都铲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体,还何来闲思杂念?

(8)、却未尝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

(9)、从容淡定,是一种活法,更是一种境界。面对任何事情,物来则应,去则不留。

(10)、 那怎样才可以达到这种“泰然”的境界呢?王阳明曾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险阻,就是对心性的最佳磨炼。向内寻找定力,一个人才能真的强大下去。

(11)、人生启迪:孝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没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没有真心实意的爱。在孝敬父母时,我们要发自内心,真心地为父母做事,用一颗真正的孝心让父母开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尽到孝道了。

(12)、(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13)、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

(14)、释义: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15)、心学之思|王阳明:耐心,是人一生最长的修行!

(16)、王阳明的理论很有魅力。如果能够穿越我很想和老先生聊一聊。不知道是不是像图片一样长得这样的辣眼睛。哈哈。

(17)、洞悉修身、持家、教子、立业、处世之生存哲学

(18)、 古人云:“养心贵以静,淡泊宜于性。”一个人只有保持安静,才能放松自己,淡泊从容。

(19)、“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0)、这里的善,是中平、中庸、适度之意,恶是过和不及。

5、王阳明修心的重要性

(1)、©作者简介: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之人。代表作《传习录》《大学问》。 

(2)、可是并不是说,目不识字的老农就就做不到知行合一。反而越不识字的农民,越能做到行知合这也对应了王说的,良知大家都有,不需要去学习,只要把他发挥出来,就是合乎中道。为什么道家讲要修“赤子”,就是因为我们赤子的时候,一言一行,莫不中道,我们后来越学越多,也离道远矣。我理解的知行合一有两层意思:就是常说的“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想到就要付出行动去实践。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做正确的事,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3)、 在王阳明二十五岁的时候,他参加会试又一次落榜。其他考生发现自己没考上就开始嚎啕大哭,只有王阳明面无表情。大家还以为他太过伤心了,便都来安慰他,帮他打开心结。但王阳明却说:“你们认为落榜是耻辱,我却认为落榜动心才是最耻辱的。”